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选题统筹:张 丁执笔:戴莹
2006年的中国书画市场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炽热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盘整时期。2007年新年伊始,中国书画市场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上拍拍品的数量锐减,高价位拍品屈指可数,拍品估价也较往年下调。许多人对此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甚至有人担心中国书画市场会不会步“邮市”后尘,一蹶不振。为此,本刊独家专访了画廊负责人、书画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等有关人士,请他们为当前的中国书画市场把脉、开方,期望能给书画收藏与投资带来参考。
成也拍卖败也拍卖
刘文杰,北京职业书画收藏家。自幼受父亲影响收藏书画,收藏有石涛、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溥儒、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众多名家的精品。他经常出入于海内外各大拍卖会,对当前的书画市场了如指掌。
现状一:精品难觅,难聚买家人气
在刘文杰朴素却不失风雅的客厅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收藏家。他为人直率,身上带有几分豪气,言谈举止非常随意。采访一开始他就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我这次想谈谈中国书画市场”。目前中国书画市场持续低迷,而且十分混乱,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赝品充斥书画市场,精品难觅。
他指着书架上厚厚的一叠拍卖公司图录告诉记者,“从表面上看,书画市场并没有收缩,拍卖公司的画册做得一本比一本厚,但是翻一翻里面,能买的没几张,可以这样说,一百张里面能挑出几张就不错了”。
在这种状况下,“当买家盘点自己的收藏品时,发现大部分是伪作,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反而对自己的热情和信心起了极大的摧残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书画市场日益冷清,真正有好东西的藏家一看市场不景气,都不会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导致市场上的精品越来越少,又给造假者和某些拍卖公司以可乘之机,“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个市场中,真正获利的是那些书画造假者,“在这个里面已经不能用有利可图来形容了,应该是有暴利可图。你想想,造假字画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成本,但是拍价往往很高。据我所知,厉害的造假者一个月能赚七八十万。”在造假者获得暴利之后,他们会更猖狂,市场也就更混乱了。
现状二:赝品充斥,拍卖行警钟长鸣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和关系,拍卖公司同样也有伪作在上拍”,刘文杰反复跟记者强调,中国书画市场的现状和拍卖公司不无关系,他甚至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成也拍卖、败也拍卖”这八个字来形容。
刘文杰向记者介绍,早期的中国书画都由国营商店经营,实行分类销售,并设有内柜。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拍卖公司的主导作用,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国营商店走向了市场化,并日益火爆,2005年更是攀升到巅峰。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拍卖公司为了追逐暴利,利用法律的缺陷,大量上拍赝品,直接影响了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有好东西的人一看现在价格便宜就不拿出来了,所以市场上的好东西越来越少,拍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完成拍卖,怎么办呢?只好拿赝品出来冒充,这样就导致大家对拍卖越来越失去信心”。
拍卖界曾一度传言市面上有几万幅齐白石的作品,刘文杰随即从自己书柜里拿出一本1956年版的《齐白石作品选集》,逐字给记者解释齐白石《自序》中的一段话:“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他说,齐白石1956年时已96岁高龄,仅提到“作画凡数千幅”,次年便去世了。由此推算,齐白石存世的真迹也不过一万余幅。除了这一万多幅真迹,剩下的应当都是假画,而这些伪作尚有大部分在拍卖公司上拍。刘文杰认为,某些拍卖公司这种只顾短线效益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终究会损害到自己的长远利益。目前书画市场已经很不景气了,“市场和买家应该共同给拍卖公司敲起警钟,还要经常敲,让他们认识到拍卖假画无异于‘自杀’,不要因为追逐暴利,伤害顾客,伤害自己。”
现状三:真假难辨,鉴定证书满天飞
针对书画市场上众多的鉴定证书,刘文杰认为也需谨慎。他告诉记者,鉴定证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属鉴定证书,另一种是某个鉴定机构的证书。收藏的作品属于哪个时期的,就应该找对那个时期书画看得多,研究得多,收藏得多,买卖得多的鉴定家去鉴定。现代的书画也可找画家本人或亲属协助鉴定,有据可依的意见方可信。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市场上某些家属和号称鉴定家的人为了收取高额的鉴定费,不负责任地为伪作出具真迹鉴定证书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某些拥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头衔的人这样做的很多。这种做法混乱了书画市场,也对收藏者构成了欺骗和伤害,急需由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主管部门予以纠正。
刘文杰还指出,某些收藏展览单位的研究员,自认为是全能的鉴定权威,动辄就出具各类鉴定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他们所在的是收藏展览单位,并不是培养鉴定家的学院,只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看了一些真东西,并没有真刀真枪地实战过,因此那些人不一定就是鉴定家”。所以,在收藏过程中,藏家不能过分迷信鉴定证书、鉴定专家。
对策一:理性应对,不见兔子不撒鹰
面对上述众情况,藏家该如何应对呢?刘文杰笑着说:“很简单,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管市场怎么变化,买家应该不见真货不买,这样不但买家收益,书画市场也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在问及鉴别书画真伪的经验时,刘文杰娓娓道来。
“有人说,书画鉴定这池水太深了,我觉得不然”,刘文杰解释道,对这个行业没有深入了解,且没有在这方面积累很长时间知识经验的人,自然会觉得很深。但是,任何事物都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书画行业也不例外,只要经常关注和揣摩,摸到了其规律,就不会觉得它很深奥了。
他认为,书画行业首先有自己的价值规律——“第一,真画真价,假画假价;第二,好画好价,次画次价;第三,特殊好的画特殊价”,这三点往往反映出这个东西的好坏,千万不要一听便宜就上手买。其次,书画行业还有自身的鉴定规律。鉴定规律分两条,第一条是从这个画家的基本功及其绘画语言上去判断,造型变型是否合理,章法构图是否严谨,用笔、用墨、设色是否恰到好处等都很重要。比如说,通过墨色就能分辨出吴昌硕作品的真伪,吴昌硕、黄宾虹喜用油烟墨,因此书画背后都有油沁。再比如,吴昌硕书法好,书法不好的作品一定是假的。第二条你要查清藏品的出处,要以学问为基础,认清藏品的水平。当然,有的伪作并不是一看就能知道,要是自己拿不准,一定不能图便宜省事,要请相关的专家鉴定。“一句话,按照规律去办事,一定不会吃亏。”
对策二:标本兼治,方能渐入佳境
采访的最后,刘文杰针对中国书画市场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完善拍卖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尚无专项立法,仅依靠文化部门制定的规章不能满足管理和执法需求。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已经成为中国书画界乃至中国艺术品市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用行规来规范书画市场。鼓励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以推动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此外,还应对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从根源上杜绝专家为伪作出具真迹鉴定证书的现象。
“自古以来有一条商业规则就非常有效——‘人叫人可以低头不语,货叫人点首就到’。”刘文杰举例说,这句话是说货不好的时候叫我,我就装作没听见,即便去了,转一圈走个过场应付一下就行。相反要是货好,我不但争着要去,还要争着买。这条商业规律同样适合拍卖公司。刘文杰表示:“现在市场已经给拍卖公司敲响了警钟,甚至这警钟带有‘半丧钟’的味道”。如果大家再不觉醒,中国书画市场的前景堪忧。○
书画市场呼唤名家精品与诚信
赵榆,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十分熟悉中国书画市场,在业内以敢说话著称。他已经退休,仍被多家拍卖公司聘为顾问。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为今年的春拍忙得不可开交。
名家精品拉动成交额
赵榆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多年来的统计,中国书画这一门类的成交额,几乎每年都占到艺术品市场总额的70%左右,有的年头甚至能占到80%。但这些成交额大多靠名家精品拉动。如2004年他们曾经对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贸圣佳、北京华辰、上海敬华、上海朵云轩六家大型拍卖公司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年成交23424件,成交总额30.9亿元,其中单件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仅有376件,成交额却高达12.8亿元。从比例上来说,高价位的精品数量上仅占总数的1.6%,但成交额却占到成交总额的41.4%。
哪些作品才能称之为精品呢?赵榆认为,是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具体就古代书画而言,被《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石渠宝笈》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收录的作品,一般来说应该属于名家精品。除此之外,那些曾经被名家收藏、鉴定、题跋,或者曾经被其他权威古籍著录过的,一般也可列入精品行列。近现代书画中的名家精品,在十几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运作发展中,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而当代的名家精品则尚待时间考验。
精品难觅是必然趋势
尽管名家精品对于拉动市场成交额作用很大,但是其数量越来越少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赵榆表示,中国古代、近现代书画属于不可再生产的历史文物,在市场上是卖一件少一件,尤其是名家精品。据他统计,2004年全国6大拍卖公司一共推出《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作品有34件,被《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过的有15件。而到了2006年,全国4大拍卖公司推出《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作品仅有7件,《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过的作品也减少到12件。
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的精品由于更贴近现代收藏家,一旦被收藏家入藏,便很难再次面世。如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八开》、《山水册十二开》第一次在中国嘉德公司,分别以159.5万元和517万元成交,第二次在中贸圣佳公司分别以1661万元和1452万元成交以后,市场上征集不到了。傅抱石的《丽人行》在中国嘉德公司以1078万元成交,《毛主席诗意册》在中贸圣佳公司以1980万元成交,拍卖市场也征集不到了。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在北京荣宝公司以501.6万元成交以后,拍卖市场征集不到了。陆俨少的《巫峡清秋》在中贸圣佳公司以1980万元成交后,也同样很难再露面了。
假货、假拍只会自毁前程
在名家精品征集困难的情况下,拍卖公司应该如何面对呢?“要克服这个困难,跨越这座难以征服的火焰山,完全在于拍卖公司自己,更在于其诚信的程度。”赵榆举例说,有的拍卖公司,前些年诚信度较高,业绩也很好,后来由于急功近利,搞假货、假拍,信誉一落千丈。“纸是包不住火的”,搞假货、假拍迟早要暴露,一旦暴露,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信誉与发展,还会断送了名家精品的货源。不仅如此,这种做法对精品本身也有影响,一次假拍可能会创造一个所谓的最高记录,但把戏拆穿后,精品将不再是精品。
赵榆最后向记者表示,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名家精品,也尤其离不开各拍卖公司以多年积累的诚信、人才和操作规范的公平竞争,只有在二者都具备的前提下,中国书画市场乃至艺术品市场才能得到稳步发展。○
中国书画市场的春天即将来临
蔡秋生,北京不争斋画廊经理。在京城书画收藏界,年届不惑的蔡秋生以眼力准而小有名气。由于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蔡秋生对中国书画市场十分了解。
春寒料峭,记者如约来到蔡秋生所在的某古玩城。这里集中了很多画廊,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被合理利用,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画作品。虽然正值下午三点,整个书画长廊却略显冷清,店主或三三两两地聊天,或专心致志地在自己的小门脸里作画,几乎看不到买家的身影。
整体在振荡中平稳上升
“谁说书画市场不好?”蔡秋生开门见山地说,“我觉得市场不是不好,而是很好。可能离大家理想的高度还差一点,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他解释道,判断近年来书画市场的好坏,关键看跟哪年相比。现在的市场肯定没有2005年火爆,但相比2001年已经涨了好几倍。另一方面,2005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主要是人为炒作造成的,这违背了艺术品收藏的宗旨,也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一旦别的市场火了,没有新人入场,后续资金跟不上,整个市场就会马上跨下来。现在书画市场的停滞不前,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对书画市场,买家和卖家都有各自的期望值,大多希望它能快速增长。但是蔡秋生认为,增长快速并不一定好,平稳增长更有利于市场的发展。比如2005年的艺术品市场,“应该5年涨的价,2年就办到了,增长速度太快,导致后续资金跟不上来,市场只能往下沉。历史经验证明:书画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振荡式前进的过程,尽管有波动,但还是在稳步上升。”蔡秋生强调,当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买家较从前更成熟、理性,卖家也更注重质量,书画市场的发展已经趋近平稳。尤其书法市场也在渐渐升温,相信不久将会打开新的局面。
“过分炒作”导致市场混乱
炒作在艺术品市场也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在蔡秋生看来,艺术品市场不能完全排斥炒作,但至少应当恰如其分,过分炒作只会引起市场混乱不堪。他认为当前书画市场下跌的局面跟某些商人的过分炒作分不开,这些商人一般囤货较早,然后开始炒作,炒到高峰的时候,便抛出以牟取暴利。这种行为直接影响了书画市场正常秩序,尤其南方市场,如画家陆俨少的作品跌幅较大。水分较少的京津画派、岭南画派受影响相对较小,也因此赢得了市场的信任。
另一方面,拍卖公司经常炒作一些中青年画家的平庸之作,直接导致了书画市场价格不合理,甚至出现了大师作品卖不过自己学生的现象。
诚信就是品牌
谈到赝品,蔡秋生坦诚地说:“市场上有赝品,哪个公司都有,但比较而言我认为还是真品多。可能有的藏家看到自己研究的几个大名头在拍卖公司上拍的都是赝品,就认为拍卖公司全是假货,这样未免有些武断,不能‘一杆子打翻一整船’。”因此,他认为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可能真画的名头小一点,画的品质差一点,但毕竟真品还是占大多数的。
当然,赝品对市场危害不小。蔡秋生笑着举例说:“有的小拍李苦禅的画才卖100元一张,那不是亵渎人家画家吗?不懂行的人一看,李苦禅的画也就能卖这价钱,对这个市场没什么信心了。做我们画廊这行,必须有人缘,尽量不能卖假画砸了自己的招牌。像‘荣宝斋’这个品牌就等于没有假货,我们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买家应有自己的判断
蔡秋生认为买家鉴定和收藏书画作品也应该理性,尽量多接触真迹,对书画家的笔法、设色、风格演变等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假画必然有破绽,“有的造假者形画得好,但笔墨不行;有的笔墨好,形掌握不好;有的形、笔墨都掌握得好,色彩又不对;色彩对了,题款又可能不好;题款好了,印泥色又出问题,总之假画绝不会跟真画完全一样。”
“我们属于鉴定的实力派,冲杀在第一线,拿真金白银买东西,所以说话肯定会实事求是。”蔡秋生认真地说,鉴定家各有专长,不可能什么都看得了,凡是号称什么都能鉴定的,那肯定不是真正的鉴定家,所以买家千万不能迷信专家和鉴定证书。
书画市场的春天不远了
采访最后,蔡秋生坦然说起自己画廊的生意,跟前几年比起来,现在确实冷清了不少。他们也相应压缩了规模,平时该买二三十张画的情况,现在一般只买两三张。即便这样,全国还有几十万家画廊,因此就整体而言,画廊的小市场还能支撑下去。
蔡秋生说,艺术品拍卖市场潜力很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股市一天的交易量是1000亿,艺术品市场一年的成交额才150个亿,如果把股市一天的交易量放到艺术品市场,那就能平地涨十倍。”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不能灰心,只要拍卖行提高自律,适当削减数量,并把好质量关,画廊也坚持质量至上,相关管理机构能适时调整政策……只要大家都各尽其责,中国书画市场的春天必将很快到来!
2006年的中国书画市场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炽热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盘整时期。2007年新年伊始,中国书画市场的整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上拍拍品的数量锐减,高价位拍品屈指可数,拍品估价也较往年下调。许多人对此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甚至有人担心中国书画市场会不会步“邮市”后尘,一蹶不振。为此,本刊独家专访了画廊负责人、书画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等有关人士,请他们为当前的中国书画市场把脉、开方,期望能给书画收藏与投资带来参考。
成也拍卖败也拍卖
刘文杰,北京职业书画收藏家。自幼受父亲影响收藏书画,收藏有石涛、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溥儒、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众多名家的精品。他经常出入于海内外各大拍卖会,对当前的书画市场了如指掌。
现状一:精品难觅,难聚买家人气
在刘文杰朴素却不失风雅的客厅里,我们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收藏家。他为人直率,身上带有几分豪气,言谈举止非常随意。采访一开始他就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我这次想谈谈中国书画市场”。目前中国书画市场持续低迷,而且十分混乱,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赝品充斥书画市场,精品难觅。
他指着书架上厚厚的一叠拍卖公司图录告诉记者,“从表面上看,书画市场并没有收缩,拍卖公司的画册做得一本比一本厚,但是翻一翻里面,能买的没几张,可以这样说,一百张里面能挑出几张就不错了”。
在这种状况下,“当买家盘点自己的收藏品时,发现大部分是伪作,不但得不到美的享受,反而对自己的热情和信心起了极大的摧残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书画市场日益冷清,真正有好东西的藏家一看市场不景气,都不会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导致市场上的精品越来越少,又给造假者和某些拍卖公司以可乘之机,“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个市场中,真正获利的是那些书画造假者,“在这个里面已经不能用有利可图来形容了,应该是有暴利可图。你想想,造假字画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成本,但是拍价往往很高。据我所知,厉害的造假者一个月能赚七八十万。”在造假者获得暴利之后,他们会更猖狂,市场也就更混乱了。
现状二:赝品充斥,拍卖行警钟长鸣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和关系,拍卖公司同样也有伪作在上拍”,刘文杰反复跟记者强调,中国书画市场的现状和拍卖公司不无关系,他甚至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成也拍卖、败也拍卖”这八个字来形容。
刘文杰向记者介绍,早期的中国书画都由国营商店经营,实行分类销售,并设有内柜。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拍卖公司的主导作用,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国营商店走向了市场化,并日益火爆,2005年更是攀升到巅峰。在这种情况下,某些拍卖公司为了追逐暴利,利用法律的缺陷,大量上拍赝品,直接影响了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有好东西的人一看现在价格便宜就不拿出来了,所以市场上的好东西越来越少,拍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完成拍卖,怎么办呢?只好拿赝品出来冒充,这样就导致大家对拍卖越来越失去信心”。
拍卖界曾一度传言市面上有几万幅齐白石的作品,刘文杰随即从自己书柜里拿出一本1956年版的《齐白石作品选集》,逐字给记者解释齐白石《自序》中的一段话:“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他说,齐白石1956年时已96岁高龄,仅提到“作画凡数千幅”,次年便去世了。由此推算,齐白石存世的真迹也不过一万余幅。除了这一万多幅真迹,剩下的应当都是假画,而这些伪作尚有大部分在拍卖公司上拍。刘文杰认为,某些拍卖公司这种只顾短线效益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终究会损害到自己的长远利益。目前书画市场已经很不景气了,“市场和买家应该共同给拍卖公司敲起警钟,还要经常敲,让他们认识到拍卖假画无异于‘自杀’,不要因为追逐暴利,伤害顾客,伤害自己。”
现状三:真假难辨,鉴定证书满天飞
针对书画市场上众多的鉴定证书,刘文杰认为也需谨慎。他告诉记者,鉴定证书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属鉴定证书,另一种是某个鉴定机构的证书。收藏的作品属于哪个时期的,就应该找对那个时期书画看得多,研究得多,收藏得多,买卖得多的鉴定家去鉴定。现代的书画也可找画家本人或亲属协助鉴定,有据可依的意见方可信。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市场上某些家属和号称鉴定家的人为了收取高额的鉴定费,不负责任地为伪作出具真迹鉴定证书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某些拥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头衔的人这样做的很多。这种做法混乱了书画市场,也对收藏者构成了欺骗和伤害,急需由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主管部门予以纠正。
刘文杰还指出,某些收藏展览单位的研究员,自认为是全能的鉴定权威,动辄就出具各类鉴定书,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他们所在的是收藏展览单位,并不是培养鉴定家的学院,只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看了一些真东西,并没有真刀真枪地实战过,因此那些人不一定就是鉴定家”。所以,在收藏过程中,藏家不能过分迷信鉴定证书、鉴定专家。
对策一:理性应对,不见兔子不撒鹰
面对上述众情况,藏家该如何应对呢?刘文杰笑着说:“很简单,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管市场怎么变化,买家应该不见真货不买,这样不但买家收益,书画市场也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在问及鉴别书画真伪的经验时,刘文杰娓娓道来。
“有人说,书画鉴定这池水太深了,我觉得不然”,刘文杰解释道,对这个行业没有深入了解,且没有在这方面积累很长时间知识经验的人,自然会觉得很深。但是,任何事物都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书画行业也不例外,只要经常关注和揣摩,摸到了其规律,就不会觉得它很深奥了。
他认为,书画行业首先有自己的价值规律——“第一,真画真价,假画假价;第二,好画好价,次画次价;第三,特殊好的画特殊价”,这三点往往反映出这个东西的好坏,千万不要一听便宜就上手买。其次,书画行业还有自身的鉴定规律。鉴定规律分两条,第一条是从这个画家的基本功及其绘画语言上去判断,造型变型是否合理,章法构图是否严谨,用笔、用墨、设色是否恰到好处等都很重要。比如说,通过墨色就能分辨出吴昌硕作品的真伪,吴昌硕、黄宾虹喜用油烟墨,因此书画背后都有油沁。再比如,吴昌硕书法好,书法不好的作品一定是假的。第二条你要查清藏品的出处,要以学问为基础,认清藏品的水平。当然,有的伪作并不是一看就能知道,要是自己拿不准,一定不能图便宜省事,要请相关的专家鉴定。“一句话,按照规律去办事,一定不会吃亏。”
对策二:标本兼治,方能渐入佳境
采访的最后,刘文杰针对中国书画市场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完善拍卖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尚无专项立法,仅依靠文化部门制定的规章不能满足管理和执法需求。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已经成为中国书画界乃至中国艺术品市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用行规来规范书画市场。鼓励成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以推动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此外,还应对国家鉴定委员会的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从根源上杜绝专家为伪作出具真迹鉴定证书的现象。
“自古以来有一条商业规则就非常有效——‘人叫人可以低头不语,货叫人点首就到’。”刘文杰举例说,这句话是说货不好的时候叫我,我就装作没听见,即便去了,转一圈走个过场应付一下就行。相反要是货好,我不但争着要去,还要争着买。这条商业规律同样适合拍卖公司。刘文杰表示:“现在市场已经给拍卖公司敲响了警钟,甚至这警钟带有‘半丧钟’的味道”。如果大家再不觉醒,中国书画市场的前景堪忧。○
书画市场呼唤名家精品与诚信
赵榆,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十分熟悉中国书画市场,在业内以敢说话著称。他已经退休,仍被多家拍卖公司聘为顾问。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正为今年的春拍忙得不可开交。
名家精品拉动成交额
赵榆告诉记者,根据他们多年来的统计,中国书画这一门类的成交额,几乎每年都占到艺术品市场总额的70%左右,有的年头甚至能占到80%。但这些成交额大多靠名家精品拉动。如2004年他们曾经对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贸圣佳、北京华辰、上海敬华、上海朵云轩六家大型拍卖公司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全年成交23424件,成交总额30.9亿元,其中单件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仅有376件,成交额却高达12.8亿元。从比例上来说,高价位的精品数量上仅占总数的1.6%,但成交额却占到成交总额的41.4%。
哪些作品才能称之为精品呢?赵榆认为,是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具体就古代书画而言,被《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石渠宝笈》及《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收录的作品,一般来说应该属于名家精品。除此之外,那些曾经被名家收藏、鉴定、题跋,或者曾经被其他权威古籍著录过的,一般也可列入精品行列。近现代书画中的名家精品,在十几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运作发展中,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而当代的名家精品则尚待时间考验。
精品难觅是必然趋势
尽管名家精品对于拉动市场成交额作用很大,但是其数量越来越少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必然趋势。赵榆表示,中国古代、近现代书画属于不可再生产的历史文物,在市场上是卖一件少一件,尤其是名家精品。据他统计,2004年全国6大拍卖公司一共推出《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作品有34件,被《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过的有15件。而到了2006年,全国4大拍卖公司推出《石渠宝笈》著录过的作品仅有7件,《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过的作品也减少到12件。
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书画名家的精品由于更贴近现代收藏家,一旦被收藏家入藏,便很难再次面世。如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八开》、《山水册十二开》第一次在中国嘉德公司,分别以159.5万元和517万元成交,第二次在中贸圣佳公司分别以1661万元和1452万元成交以后,市场上征集不到了。傅抱石的《丽人行》在中国嘉德公司以1078万元成交,《毛主席诗意册》在中贸圣佳公司以1980万元成交,拍卖市场也征集不到了。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在北京荣宝公司以501.6万元成交以后,拍卖市场征集不到了。陆俨少的《巫峡清秋》在中贸圣佳公司以1980万元成交后,也同样很难再露面了。
假货、假拍只会自毁前程
在名家精品征集困难的情况下,拍卖公司应该如何面对呢?“要克服这个困难,跨越这座难以征服的火焰山,完全在于拍卖公司自己,更在于其诚信的程度。”赵榆举例说,有的拍卖公司,前些年诚信度较高,业绩也很好,后来由于急功近利,搞假货、假拍,信誉一落千丈。“纸是包不住火的”,搞假货、假拍迟早要暴露,一旦暴露,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信誉与发展,还会断送了名家精品的货源。不仅如此,这种做法对精品本身也有影响,一次假拍可能会创造一个所谓的最高记录,但把戏拆穿后,精品将不再是精品。
赵榆最后向记者表示,中国书画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名家精品,也尤其离不开各拍卖公司以多年积累的诚信、人才和操作规范的公平竞争,只有在二者都具备的前提下,中国书画市场乃至艺术品市场才能得到稳步发展。○
中国书画市场的春天即将来临
蔡秋生,北京不争斋画廊经理。在京城书画收藏界,年届不惑的蔡秋生以眼力准而小有名气。由于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蔡秋生对中国书画市场十分了解。
春寒料峭,记者如约来到蔡秋生所在的某古玩城。这里集中了很多画廊,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被合理利用,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画作品。虽然正值下午三点,整个书画长廊却略显冷清,店主或三三两两地聊天,或专心致志地在自己的小门脸里作画,几乎看不到买家的身影。
整体在振荡中平稳上升
“谁说书画市场不好?”蔡秋生开门见山地说,“我觉得市场不是不好,而是很好。可能离大家理想的高度还差一点,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他解释道,判断近年来书画市场的好坏,关键看跟哪年相比。现在的市场肯定没有2005年火爆,但相比2001年已经涨了好几倍。另一方面,2005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主要是人为炒作造成的,这违背了艺术品收藏的宗旨,也与市场规律背道而驰。一旦别的市场火了,没有新人入场,后续资金跟不上,整个市场就会马上跨下来。现在书画市场的停滞不前,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对书画市场,买家和卖家都有各自的期望值,大多希望它能快速增长。但是蔡秋生认为,增长快速并不一定好,平稳增长更有利于市场的发展。比如2005年的艺术品市场,“应该5年涨的价,2年就办到了,增长速度太快,导致后续资金跟不上来,市场只能往下沉。历史经验证明:书画市场的发展是一个振荡式前进的过程,尽管有波动,但还是在稳步上升。”蔡秋生强调,当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买家较从前更成熟、理性,卖家也更注重质量,书画市场的发展已经趋近平稳。尤其书法市场也在渐渐升温,相信不久将会打开新的局面。
“过分炒作”导致市场混乱
炒作在艺术品市场也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在蔡秋生看来,艺术品市场不能完全排斥炒作,但至少应当恰如其分,过分炒作只会引起市场混乱不堪。他认为当前书画市场下跌的局面跟某些商人的过分炒作分不开,这些商人一般囤货较早,然后开始炒作,炒到高峰的时候,便抛出以牟取暴利。这种行为直接影响了书画市场正常秩序,尤其南方市场,如画家陆俨少的作品跌幅较大。水分较少的京津画派、岭南画派受影响相对较小,也因此赢得了市场的信任。
另一方面,拍卖公司经常炒作一些中青年画家的平庸之作,直接导致了书画市场价格不合理,甚至出现了大师作品卖不过自己学生的现象。
诚信就是品牌
谈到赝品,蔡秋生坦诚地说:“市场上有赝品,哪个公司都有,但比较而言我认为还是真品多。可能有的藏家看到自己研究的几个大名头在拍卖公司上拍的都是赝品,就认为拍卖公司全是假货,这样未免有些武断,不能‘一杆子打翻一整船’。”因此,他认为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可能真画的名头小一点,画的品质差一点,但毕竟真品还是占大多数的。
当然,赝品对市场危害不小。蔡秋生笑着举例说:“有的小拍李苦禅的画才卖100元一张,那不是亵渎人家画家吗?不懂行的人一看,李苦禅的画也就能卖这价钱,对这个市场没什么信心了。做我们画廊这行,必须有人缘,尽量不能卖假画砸了自己的招牌。像‘荣宝斋’这个品牌就等于没有假货,我们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买家应有自己的判断
蔡秋生认为买家鉴定和收藏书画作品也应该理性,尽量多接触真迹,对书画家的笔法、设色、风格演变等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假画必然有破绽,“有的造假者形画得好,但笔墨不行;有的笔墨好,形掌握不好;有的形、笔墨都掌握得好,色彩又不对;色彩对了,题款又可能不好;题款好了,印泥色又出问题,总之假画绝不会跟真画完全一样。”
“我们属于鉴定的实力派,冲杀在第一线,拿真金白银买东西,所以说话肯定会实事求是。”蔡秋生认真地说,鉴定家各有专长,不可能什么都看得了,凡是号称什么都能鉴定的,那肯定不是真正的鉴定家,所以买家千万不能迷信专家和鉴定证书。
书画市场的春天不远了
采访最后,蔡秋生坦然说起自己画廊的生意,跟前几年比起来,现在确实冷清了不少。他们也相应压缩了规模,平时该买二三十张画的情况,现在一般只买两三张。即便这样,全国还有几十万家画廊,因此就整体而言,画廊的小市场还能支撑下去。
蔡秋生说,艺术品拍卖市场潜力很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股市一天的交易量是1000亿,艺术品市场一年的成交额才150个亿,如果把股市一天的交易量放到艺术品市场,那就能平地涨十倍。”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不能灰心,只要拍卖行提高自律,适当削减数量,并把好质量关,画廊也坚持质量至上,相关管理机构能适时调整政策……只要大家都各尽其责,中国书画市场的春天必将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