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特点,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就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能力;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
1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体制改革,自2000年以来,目前我国有600多所“专升本”及二本、三本普通高校向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方向办学。武汉东湖学院是湖北省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之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高等教育类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技文化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复制”的层面,还要锤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灵魂。
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思维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将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热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其知识覆盖面广,工业实践性强,是一门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典型课程。而过去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较少体现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特色。
为了更好地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应具有新思维。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我们的教学理念是“理论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的定位是“专业知识深化的基础”、“理性思维训练的平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树立学生工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1)上好绪论课
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觉得《机械制造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不予重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程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通过绪论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介绍一些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如工业机器人、纳米打印机等,将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知识海洋,让学生意识到机械制造基础对于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深入车间进行认知实习
《机械制造基础》是大学生入校后最早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基础课。在学生缺乏机械常识和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具体课程学习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零件的成型和机加工工艺。通过观摩,并结合绪论课,学生对本门课程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重在应用,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
(1)保留传统
保留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工艺方法。比如车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掌握了它的分析思路后,可以沿用到其他的刀具上,因为其他刀具可以看做是在车刀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它是各种刀具结构的基础。
(2)删旧增新
删除一些过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增添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以扩展和深化课程内容。如机床中应简化普通机床的基本知识,增加自动机床、数控机床等。
(3)重在应用
我们要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中充分实现重在应用的目标。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选取一些与工程实际应用相关的案例,进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各种各样的工程材料之后,结合零件选材原则,举减速器轴等零件作为选材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来选择合适的材料。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同时,还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使用现场教学法
現场教学法是在通过观察和示范操作之后进行理论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切削加工时,把学生带到车间,面对车床实物边讲解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就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索,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锻件的结构工艺设计时,把“在结构上应注意什么”作为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根据锻造原理进行思考探讨,给出在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好。
(3)采用课堂讨论方法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课堂讨论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授讲热处理方法时,给出一些典型零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需要哪些热处理方法?为什么?”,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深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撰写报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科技文献综述报告撰写与答辩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科技文献综述报告撰写与答辩的环节。由学生自主命题,主要针对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方而的内容,查阅相关科技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并进行答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撰写工程创新思维报告
创新是工程的特征,创新就需要创新思维,为此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撰写工程创新思维报告的环节。工程创新思维报告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工程应用问题,鼓励学生奇思妙想,标新立异,撰写研究报告,使学生了解工程师的职业,了解工程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4 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宗旨的特色课程,是一门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典型课程。因此,更应该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才能实现应用型本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34-37.
[2] 伶永祥,江树勇,吴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7):70-71,11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能力;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
1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体制改革,自2000年以来,目前我国有600多所“专升本”及二本、三本普通高校向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方向办学。武汉东湖学院是湖北省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之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工程技术应用的高等教育类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技文化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复制”的层面,还要锤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灵魂。
2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思维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将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热加工工艺、机械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其知识覆盖面广,工业实践性强,是一门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典型课程。而过去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较少体现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特色。
为了更好地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应具有新思维。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我们的教学理念是“理论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的定位是“专业知识深化的基础”、“理性思维训练的平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树立学生工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1)上好绪论课
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觉得《机械制造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不予重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程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通过绪论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介绍一些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如工业机器人、纳米打印机等,将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知识海洋,让学生意识到机械制造基础对于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深入车间进行认知实习
《机械制造基础》是大学生入校后最早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基础课。在学生缺乏机械常识和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具体课程学习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下零件的成型和机加工工艺。通过观摩,并结合绪论课,学生对本门课程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2 重在应用,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
(1)保留传统
保留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工艺方法。比如车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掌握了它的分析思路后,可以沿用到其他的刀具上,因为其他刀具可以看做是在车刀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它是各种刀具结构的基础。
(2)删旧增新
删除一些过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增添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以扩展和深化课程内容。如机床中应简化普通机床的基本知识,增加自动机床、数控机床等。
(3)重在应用
我们要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中充分实现重在应用的目标。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中选取一些与工程实际应用相关的案例,进而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各种各样的工程材料之后,结合零件选材原则,举减速器轴等零件作为选材的例子,引导学生从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来选择合适的材料。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同时,还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使用现场教学法
現场教学法是在通过观察和示范操作之后进行理论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切削加工时,把学生带到车间,面对车床实物边讲解边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采用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就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索,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锻件的结构工艺设计时,把“在结构上应注意什么”作为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根据锻造原理进行思考探讨,给出在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这样的教学效果更好。
(3)采用课堂讨论方法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课堂讨论也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授讲热处理方法时,给出一些典型零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需要哪些热处理方法?为什么?”,这样能让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深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撰写报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1)科技文献综述报告撰写与答辩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科技文献综述报告撰写与答辩的环节。由学生自主命题,主要针对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方而的内容,查阅相关科技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并进行答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撰写工程创新思维报告
创新是工程的特征,创新就需要创新思维,为此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撰写工程创新思维报告的环节。工程创新思维报告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工程应用问题,鼓励学生奇思妙想,标新立异,撰写研究报告,使学生了解工程师的职业,了解工程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4 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宗旨的特色课程,是一门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典型课程。因此,更应该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才能实现应用型本科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34-37.
[2] 伶永祥,江树勇,吴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7):70-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