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德宏州与缅甸北部的经济、文化交往日趋扩大,德宏州与缅甸北部之间开始出现一个互动的“跨境民族教育区域”。防止宗教渗透是实现“跨境民族教育区域”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跨境教育中的防止宗教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宗教渗透;策略
一、德宏州的跨境民族教育
近年来,随着云南沿边地区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面向大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不断推进,在中缅边境的德宏州逐渐形成了一个跨境民族教育的区域。何跃先生认为“从云南跨境教育的地缘特点看,云南的跨境教育更多体现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跨境教育的区域发展与教育共享,淡化了跨境教育服务贸易色彩。在云南跨境民族众多的地区,跨境教育以跨境民族教育为主。跨境民族教育(Cross-border Ethnic Education)既体现跨境教育的特点,又体现民族教育的特点”[1]其在教育的地理空间上是指整个跨境民族地区,包含了跨境民族学生和非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即跨境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广义上的跨境民族教育是边境两侧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狭义上则是指跨境民族地区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
显然,跨境民族教育就是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包括了缅甸学生到德宏境内就读,例如截至2007年11月,德宏州教育主管部门对德宏州所辖的四县(市)的境外学生和跨境学生进行了普查,外籍学生总数达977人,全部为缅籍学生,其中绝大部分为华人华侨子女,也包括部分缅籍跨界民族学生。同时,我方教师到缅方任教及培训外籍教师,或外籍教师到德宏接受培训等教育活动也可视为跨境民族教育交流的一种形式。
由于地缘关系,境外敌对势力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宗教渗透。
二、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所面临的宗教渗透威胁
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价值体系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等共同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當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威胁是来自于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
德宏州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文化环境的复杂和国防意义的重要,所以成为国外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德宏州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503.8千米,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今天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的局面,跨境民族教育在德宏州比较普遍。德宏州五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是跨境民族,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多样。与德宏州为邻的缅甸,同样也是民族成分众多,宗教信仰复杂。在德宏州的边境线上,有五种民族跨境而居,边民在日常经济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进行宗教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德宏宗教文化在具有本土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呈现鲜明的国际性。这种国际性的宗教文化有利于德宏州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宗教渗透危险,特别是对跨境教育合作、交流活动的开展而言。
近代以来,英帝国主义将缅甸变为殖民地,并试图以此为跳板向中国扩张,德宏首当其冲。除了直接采取武力措施外,也间接利用宗教进行软性渗透。德宏州境外敌对势力和分裂组织“扎谍老佛祖”、“全世界文蚌族同盟会”和“印缅‘爱与行动’组织”等,以及外国宗教势力和教会组织“缅甸基督教傈僳会”、“缅甸傈僳族神召会”和“仰光华人基督教会”等活动最为频繁,影响也较为恶劣。[2]
当前,跨境民族地区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在德宏所处中缅边境地区许多境外组织经常利用德宏和中缅边境地区缅方一侧少数民族较为贫困的现实,采取诱骗或收养孤儿的做法,将这一区域内的跨境民族儿童带到仰光或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进行抚养,并借机向其灌输反共、反华思想,培养其民族极端主义思想。这些跨境民族儿童长大后,一部分在境外从事反华宣传活动,一部分则被派回跨境民族地区,借助自身的民族身份,他们往往以传播宗教为幌子进行宗教渗透及分裂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严重影响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且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境民族教育也带来了严重威胁。防止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很有现实意义。
三、跨境民族教育中防止宗教渗透的策略
(一)在跨境民族教育中,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跨境民族地区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
跨境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是因为边境两侧的民族具有相同的族源和相似的文化,如德宏州的傣族、景颇族与缅甸一侧的掸族、克钦族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这一点较容易被宗教渗透势力所利用。因此必须要提高边疆地区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认同来强化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效抵御对境外宗教渗透的重要屏障。而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通过取得全体民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地域、血缘、风俗、习惯乃至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彰显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培育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就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构筑一道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跨境民族教育进行宗教渗透的钢铁长城。
(二)保护与发展跨境民族传统文化,构筑抵御宗教渗透的文化屏障。无数事实证明,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的越好,外来宗教就越难以进入。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提升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促使少数民族宗教良性发展在与社会发展适应的同时,获得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在固本强身的基础上应对宗教渗透的挑战。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自身将无所适从,这不仅是一个民族自身的损失,也是一个国家的损失,甚至也是全世界的损失。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扬弃,在跨境民族教育中加大对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当前,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制约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所带来的资金紧缺问题。云南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首先要依靠自身力量,紧紧抓住建设面向大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实施的机遇,大力发展自身的社会经济,为跨境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确立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国家也应加大对跨境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扶持与支持力度。
(三)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宗教渗透事务的专门机构,加强对跨境民族教育交流活动的制度建设与管理。制定境外学生到我国境内就读、我方出国教学和学术交流应遵循的制度,使一切可能涉及到宗教渗透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能坚定立场,这是反宗教渗透的制度保证。随着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的越来越活跃,这就要求我们对招收的外籍学生要有防止宗教渗透的具体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使外籍学生得到有序管理,防止敌对宗教渗透势力借助正常的跨境民族教育进行渗透活动。
注释:
[1]何跃.论云南跨境教育和跨境民族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张桥贵主编.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社会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8页.
[3]十七大报告单行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宗教渗透;策略
一、德宏州的跨境民族教育
近年来,随着云南沿边地区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面向大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不断推进,在中缅边境的德宏州逐渐形成了一个跨境民族教育的区域。何跃先生认为“从云南跨境教育的地缘特点看,云南的跨境教育更多体现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跨境教育的区域发展与教育共享,淡化了跨境教育服务贸易色彩。在云南跨境民族众多的地区,跨境教育以跨境民族教育为主。跨境民族教育(Cross-border Ethnic Education)既体现跨境教育的特点,又体现民族教育的特点”[1]其在教育的地理空间上是指整个跨境民族地区,包含了跨境民族学生和非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即跨境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因此,广义上的跨境民族教育是边境两侧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狭义上则是指跨境民族地区跨境民族学生的教育。
显然,跨境民族教育就是跨境民族地区的教育。包括了缅甸学生到德宏境内就读,例如截至2007年11月,德宏州教育主管部门对德宏州所辖的四县(市)的境外学生和跨境学生进行了普查,外籍学生总数达977人,全部为缅籍学生,其中绝大部分为华人华侨子女,也包括部分缅籍跨界民族学生。同时,我方教师到缅方任教及培训外籍教师,或外籍教师到德宏接受培训等教育活动也可视为跨境民族教育交流的一种形式。
由于地缘关系,境外敌对势力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宗教渗透。
二、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所面临的宗教渗透威胁
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价值体系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等共同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當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威胁是来自于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
德宏州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文化环境的复杂和国防意义的重要,所以成为国外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德宏州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503.8千米,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今天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的局面,跨境民族教育在德宏州比较普遍。德宏州五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是跨境民族,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多样。与德宏州为邻的缅甸,同样也是民族成分众多,宗教信仰复杂。在德宏州的边境线上,有五种民族跨境而居,边民在日常经济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进行宗教文化的交流,从而使德宏宗教文化在具有本土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呈现鲜明的国际性。这种国际性的宗教文化有利于德宏州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宗教渗透危险,特别是对跨境教育合作、交流活动的开展而言。
近代以来,英帝国主义将缅甸变为殖民地,并试图以此为跳板向中国扩张,德宏首当其冲。除了直接采取武力措施外,也间接利用宗教进行软性渗透。德宏州境外敌对势力和分裂组织“扎谍老佛祖”、“全世界文蚌族同盟会”和“印缅‘爱与行动’组织”等,以及外国宗教势力和教会组织“缅甸基督教傈僳会”、“缅甸傈僳族神召会”和“仰光华人基督教会”等活动最为频繁,影响也较为恶劣。[2]
当前,跨境民族地区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在德宏所处中缅边境地区许多境外组织经常利用德宏和中缅边境地区缅方一侧少数民族较为贫困的现实,采取诱骗或收养孤儿的做法,将这一区域内的跨境民族儿童带到仰光或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进行抚养,并借机向其灌输反共、反华思想,培养其民族极端主义思想。这些跨境民族儿童长大后,一部分在境外从事反华宣传活动,一部分则被派回跨境民族地区,借助自身的民族身份,他们往往以传播宗教为幌子进行宗教渗透及分裂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严重影响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且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境民族教育也带来了严重威胁。防止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很有现实意义。
三、跨境民族教育中防止宗教渗透的策略
(一)在跨境民族教育中,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跨境民族地区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
跨境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是因为边境两侧的民族具有相同的族源和相似的文化,如德宏州的傣族、景颇族与缅甸一侧的掸族、克钦族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这一点较容易被宗教渗透势力所利用。因此必须要提高边疆地区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认同来强化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效抵御对境外宗教渗透的重要屏障。而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通过取得全体民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地域、血缘、风俗、习惯乃至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彰显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培育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就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构筑一道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跨境民族教育进行宗教渗透的钢铁长城。
(二)保护与发展跨境民族传统文化,构筑抵御宗教渗透的文化屏障。无数事实证明,本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的越好,外来宗教就越难以进入。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提升各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促使少数民族宗教良性发展在与社会发展适应的同时,获得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在固本强身的基础上应对宗教渗透的挑战。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自身将无所适从,这不仅是一个民族自身的损失,也是一个国家的损失,甚至也是全世界的损失。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扬弃,在跨境民族教育中加大对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当前,边疆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制约是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所带来的资金紧缺问题。云南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首先要依靠自身力量,紧紧抓住建设面向大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实施的机遇,大力发展自身的社会经济,为跨境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确立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国家也应加大对跨境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扶持与支持力度。
(三)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宗教渗透事务的专门机构,加强对跨境民族教育交流活动的制度建设与管理。制定境外学生到我国境内就读、我方出国教学和学术交流应遵循的制度,使一切可能涉及到宗教渗透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能坚定立场,这是反宗教渗透的制度保证。随着德宏州跨境民族教育的越来越活跃,这就要求我们对招收的外籍学生要有防止宗教渗透的具体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使外籍学生得到有序管理,防止敌对宗教渗透势力借助正常的跨境民族教育进行渗透活动。
注释:
[1]何跃.论云南跨境教育和跨境民族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张桥贵主编.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社会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58页.
[3]十七大报告单行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