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老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很多学生提到作文课就有点皱眉头,不怎么乐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学生的生活圈子狭小,阅历浅,没东西可写。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写作的形式过于单调,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写作的环境不利于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如果灵活一点,这种局面将会有所改观。儿童在6--8岁时,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她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我们教师就要把握住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兴趣,提高写话能力的。
一、观察激趣
小学生语文教学标准指出“要从一年级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观察在为说写积累素材。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由于生活、学习经验的缺乏,要把一件事完整地说清楚是很不容易的。于是,我就指导他们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去观察。如要把在父母那里学会洗手帕说清楚,我就让他们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话。这样,小朋友自然就说的有条理了。现在的小朋友家里玩具都很多,也很会玩。但要他们把玩具具体地介绍给小朋友却不简单。如: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家里有只小兔玩具,他只告诉小朋友“我的小兔很可爱。”到底怎么可爱就说不清。于是,我指导这位小朋友让他从头到身体再到脚观察下去,然后按观察的顺序说出来。结果,这位小朋友自然而然说清楚了。根据低年级的小朋友在观察中不易抓住事物的特点,我就指导他们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对于一些大的事物,低年级小朋友观察时往往不着边际,根据这点我指导他们限量观察,即只观察事物的一两个方面。如:观察儿童公园,我只要求小朋友观察儿童公园里有些什么娱乐设施,尤其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小朋友明确目标,观察的就很有效。
小朋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后,平时我就要求小朋友把在学校、在家里和在社会上听到的、看到的、尝到的、想到的,说写下来。每节下课,我要求小朋友留心观察,注意寻找,如果有好词或好句要说的,你随时都可以走过来跟我说,对于每一个来说的小朋友,我都给予表扬,说的最好的,我还奖励智慧五角星,并让他在班中说给其他小朋友听。这样一来,我班的小朋友兴趣都很高。每节下课总有小朋友来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为小朋友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说话兴趣
指导学生说话----说完整的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时测验、和作业中经常发现学生看图写话一题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写漏了时间或地点等要素。如果在低年级抓好了说话基础训练,那么,到了高年级写作文就不至于病句连篇,这归根结底是要练好“说”这一关,这里的“说”不是平常的说,而是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及符合语言规范。
(一)利用课前几分钟说,由于在此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有了想要说的东西,第二天课前说话机会一来,他们常常争先恐后抢着说。有的说“爸爸不讲卫生,袜子脏了都不换,臭气难闻,被妈妈骂了一顿。有的说:“早餐时,李明把面包给了我。”有的说:“昨天中午,我在十字路口看见一个疯子躺在马路边,样子十分难看。”……此时,堂上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抓住这个良好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谁说得好,谁说得不够好,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按照说话“四要素”的标准去说明原因,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在看图写话中说。每次观察后要求学生不要急着去写,要经过反复的练说,然后才把话写出来。如教一年级上册《兔子搬南瓜》三幅插图,先由三名学生轮流上黑板指着图说,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有说错或说漏的地方,当即帮他纠正。学生根据老师教给的方法去说,第一幅图:白兔到地里收南瓜,南瓜长得太大,小白兔搬不动。第二幅图:小白兔正在想办法,看见熊猫骑车过来,车轮不断在滚动,它想,车轮是园的,会动,南瓜也是园的会动吗?第三幅图:小白兔把南瓜立起来,用力推,南瓜动了,它推着南瓜回家去了。被指名的学生说了,又轮到同桌的同学练说。经过这样的训练,既锻练了学生的胆量,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为今后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复述课文时练说,每讲完一课书后,凡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要求学生进行复述。开始时比较难,就选择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先说,其他同学听,听熟后接着说,每人都尽可能有一次这样的练习机会。如教《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教师板书出如下的词语给学生提示:
第一次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第二次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
学生就可以根据提示连贯地把故事梗概复述出来:一天,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菜园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第一次,小燕子飞回来告诉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燕子妈妈表扬了小燕子,并让小燕子在去看看还有什么不同?小燕子又飞去了菜园,第二次小燕子飞回来告诉燕子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燕子妈妈点点头,又表扬了小燕子,并又一次让小燕子在去菜园看看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第三次飞回来它高兴的叫着告诉燕子妈妈,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最后,燕子妈妈满意的笑了。小燕子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仔细观察,它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放手让学生去练习,既避免了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话兴趣
写,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体现了写话的阶段性。在教学写话中,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化系列训练这一点上。
(一)先看图说话后写。这对于单幅图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多幅图连贯就显得较困难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采取填空式训练,教一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二《找春天》一幅图,训练的要求是找出图上什么季节,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一、季节,二、人物,三、事件。但要归纳成一段话写出来,他们却很难下笔。这时,教师可出示下列填空题让他们看图填空。()到了,()和()带着()到()去()。只见()黄了,()发芽了,远处有()在()。
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很快就从图中找出了括号所属的词语:春天、爸爸、妈妈、小朋友、公园、划船、迎春花、柳树、两只燕子、天空中飞翔。这种先扶后放的做法,对于功破教学上遇到的难题,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仿写。每教到一些“四要素”比较明显的课文,教师都应该比机会让学生仿写。如一年级下册第12课《小英雄王二小》一文第二段:“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根据这个句子的格式要求写出类似的语句,因为有了“看”和“说”的基础,他们很容易就模仿出来,有的写“妈妈常常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这样化难为易,学生就可以在轻轻松松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看”、“说”、“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的三个环节。“看”是“说”的基础,“说”是“写”的前提,“写”是“看”和“说”的归纳提炼。实践证明,教师只要能按《大纲》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各个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注意系列性训练,把“看”、“说”、“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巩固知识、开拓思维,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03-13
针对以上情况,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兴趣,提高写话能力的。
一、观察激趣
小学生语文教学标准指出“要从一年级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观察在为说写积累素材。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由于生活、学习经验的缺乏,要把一件事完整地说清楚是很不容易的。于是,我就指导他们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去观察。如要把在父母那里学会洗手帕说清楚,我就让他们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说话。这样,小朋友自然就说的有条理了。现在的小朋友家里玩具都很多,也很会玩。但要他们把玩具具体地介绍给小朋友却不简单。如: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家里有只小兔玩具,他只告诉小朋友“我的小兔很可爱。”到底怎么可爱就说不清。于是,我指导这位小朋友让他从头到身体再到脚观察下去,然后按观察的顺序说出来。结果,这位小朋友自然而然说清楚了。根据低年级的小朋友在观察中不易抓住事物的特点,我就指导他们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对于一些大的事物,低年级小朋友观察时往往不着边际,根据这点我指导他们限量观察,即只观察事物的一两个方面。如:观察儿童公园,我只要求小朋友观察儿童公园里有些什么娱乐设施,尤其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小朋友明确目标,观察的就很有效。
小朋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后,平时我就要求小朋友把在学校、在家里和在社会上听到的、看到的、尝到的、想到的,说写下来。每节下课,我要求小朋友留心观察,注意寻找,如果有好词或好句要说的,你随时都可以走过来跟我说,对于每一个来说的小朋友,我都给予表扬,说的最好的,我还奖励智慧五角星,并让他在班中说给其他小朋友听。这样一来,我班的小朋友兴趣都很高。每节下课总有小朋友来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为小朋友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说话兴趣
指导学生说话----说完整的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时测验、和作业中经常发现学生看图写话一题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写漏了时间或地点等要素。如果在低年级抓好了说话基础训练,那么,到了高年级写作文就不至于病句连篇,这归根结底是要练好“说”这一关,这里的“说”不是平常的说,而是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及符合语言规范。
(一)利用课前几分钟说,由于在此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有了想要说的东西,第二天课前说话机会一来,他们常常争先恐后抢着说。有的说“爸爸不讲卫生,袜子脏了都不换,臭气难闻,被妈妈骂了一顿。有的说:“早餐时,李明把面包给了我。”有的说:“昨天中午,我在十字路口看见一个疯子躺在马路边,样子十分难看。”……此时,堂上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应抓住这个良好时机,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谁说得好,谁说得不够好,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按照说话“四要素”的标准去说明原因,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在看图写话中说。每次观察后要求学生不要急着去写,要经过反复的练说,然后才把话写出来。如教一年级上册《兔子搬南瓜》三幅插图,先由三名学生轮流上黑板指着图说,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有说错或说漏的地方,当即帮他纠正。学生根据老师教给的方法去说,第一幅图:白兔到地里收南瓜,南瓜长得太大,小白兔搬不动。第二幅图:小白兔正在想办法,看见熊猫骑车过来,车轮不断在滚动,它想,车轮是园的,会动,南瓜也是园的会动吗?第三幅图:小白兔把南瓜立起来,用力推,南瓜动了,它推着南瓜回家去了。被指名的学生说了,又轮到同桌的同学练说。经过这样的训练,既锻练了学生的胆量,又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为今后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复述课文时练说,每讲完一课书后,凡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要求学生进行复述。开始时比较难,就选择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先说,其他同学听,听熟后接着说,每人都尽可能有一次这样的练习机会。如教《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教师板书出如下的词语给学生提示:
第一次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第二次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
学生就可以根据提示连贯地把故事梗概复述出来:一天,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菜园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第一次,小燕子飞回来告诉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燕子妈妈表扬了小燕子,并让小燕子在去看看还有什么不同?小燕子又飞去了菜园,第二次小燕子飞回来告诉燕子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燕子妈妈点点头,又表扬了小燕子,并又一次让小燕子在去菜园看看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第三次飞回来它高兴的叫着告诉燕子妈妈,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最后,燕子妈妈满意的笑了。小燕子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仔细观察,它发现了冬瓜和茄子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放手让学生去练习,既避免了由教师一手包办的做法,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话兴趣
写,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体现了写话的阶段性。在教学写话中,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强化系列训练这一点上。
(一)先看图说话后写。这对于单幅图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多幅图连贯就显得较困难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采取填空式训练,教一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二《找春天》一幅图,训练的要求是找出图上什么季节,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一、季节,二、人物,三、事件。但要归纳成一段话写出来,他们却很难下笔。这时,教师可出示下列填空题让他们看图填空。()到了,()和()带着()到()去()。只见()黄了,()发芽了,远处有()在()。
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很快就从图中找出了括号所属的词语:春天、爸爸、妈妈、小朋友、公园、划船、迎春花、柳树、两只燕子、天空中飞翔。这种先扶后放的做法,对于功破教学上遇到的难题,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仿写。每教到一些“四要素”比较明显的课文,教师都应该比机会让学生仿写。如一年级下册第12课《小英雄王二小》一文第二段:“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根据这个句子的格式要求写出类似的语句,因为有了“看”和“说”的基础,他们很容易就模仿出来,有的写“妈妈常常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这样化难为易,学生就可以在轻轻松松中学到了知识。
总之,“看”、“说”、“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的三个环节。“看”是“说”的基础,“说”是“写”的前提,“写”是“看”和“说”的归纳提炼。实践证明,教师只要能按《大纲》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各个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注意系列性训练,把“看”、“说”、“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巩固知识、开拓思维,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