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多为唐诗宋词中的名家名篇,读来确实可以称得上含英咀华,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初学时也是兴致勃勃,但时间一长,不少学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审美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朗读教学,让学生敢读会读。
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读是最好的赏析方法。我觉得朗读教学首先要注意读而有“法”。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听示范朗读,教师也要给学生放样子,只有教师投入地读,才能直接打动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投入自己的激情去读。我每天安排2-3名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课前朗读表演。在表演之前,这几名同学一定会勤加练习,教师对朗读方法也作适当的指导,对他们的表演,要求其他同学首先必须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点评。
其次,朗读教学还要注意读而有“味”。我让学生去“想读”和“画读”。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树为什么是“暖”的,莺为什么是“早莺”?“早莺”又是如何“争暖树”的呢?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就会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从而体会出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将所想像的画面说出并作讨论,再边想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边读诗句,自然感觉就不一样。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
“画读”是对“想读”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工。有些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而且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十分美丽。例如在《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在想读完文中描绘的画面后,再给画面添上色彩:枯藤是什么颜色?老树是什么颜色?昏鸦什么颜色?夕阳下的流水是什么颜色?在描绘画面和给画面添加色彩中,学生不难想像其中的颜色搭配和色彩画面,更直观地了解了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图了。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搜集资料,理解作品,拓宽视野。
读,只是一个初步理解的过程,想要走进去,读出真感情,还必须要——“知人论世”。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有关作者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畅谈,有时候我也会做些必要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得更加全面。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中下阕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为什么会说“可怜白发生”?我让学生结合所知道的作家经历来解答。如果不去了解辛弃疾,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里面蕴涵了他一生的巨大的感慨:他少年的时候,壮岁旌旗拥万夫,他带领着一大队人马从北方金国,硬是就闯过江,回归到宋朝力主抗金,抗了一辈子金,他的雄心壮志,不下于岳飞。可是他虽有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却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这样的悲愤情怀自然会情不自禁地在“可怜白发生”中流露出来。学生在掌握辛弃疾的生平简历后自然能够理解他的感慨。
除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外,课后我还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如《唐之韵》、诗歌鉴赏音频、电子版的诗歌鉴赏词典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三、注入时代元素,将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进行对接。
一个时代的文学,自有其时代特点,遥远的时空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产生障碍的原因,再加上年龄的关系,学生对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难以认同。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注入时代元素,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
在很多流行歌曲中我们都可以窥见古典诗词的影子,如《东风破》、《菊花台》、《烟花三月》等。如《烟花三月》中写道:“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学唱歌曲,然后引导学生将歌词与古典诗词从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让他们找出歌词中化用诗词的地方,分析其中的妙处,让他们感受今人、古人共通的情感。这样的活动在学生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学生把读、写、唱结合起来,乐在其中。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诗词进行把诗词改写成歌词的练习。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成就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了。
一、强化朗读教学,让学生敢读会读。
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读是最好的赏析方法。我觉得朗读教学首先要注意读而有“法”。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听示范朗读,教师也要给学生放样子,只有教师投入地读,才能直接打动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投入自己的激情去读。我每天安排2-3名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课前朗读表演。在表演之前,这几名同学一定会勤加练习,教师对朗读方法也作适当的指导,对他们的表演,要求其他同学首先必须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点评。
其次,朗读教学还要注意读而有“味”。我让学生去“想读”和“画读”。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树为什么是“暖”的,莺为什么是“早莺”?“早莺”又是如何“争暖树”的呢?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就会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从而体会出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将所想像的画面说出并作讨论,再边想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边读诗句,自然感觉就不一样。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
“画读”是对“想读”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工。有些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而且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十分美丽。例如在《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在想读完文中描绘的画面后,再给画面添上色彩:枯藤是什么颜色?老树是什么颜色?昏鸦什么颜色?夕阳下的流水是什么颜色?在描绘画面和给画面添加色彩中,学生不难想像其中的颜色搭配和色彩画面,更直观地了解了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图了。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搜集资料,理解作品,拓宽视野。
读,只是一个初步理解的过程,想要走进去,读出真感情,还必须要——“知人论世”。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有关作者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畅谈,有时候我也会做些必要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得更加全面。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中下阕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为什么会说“可怜白发生”?我让学生结合所知道的作家经历来解答。如果不去了解辛弃疾,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里面蕴涵了他一生的巨大的感慨:他少年的时候,壮岁旌旗拥万夫,他带领着一大队人马从北方金国,硬是就闯过江,回归到宋朝力主抗金,抗了一辈子金,他的雄心壮志,不下于岳飞。可是他虽有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却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这样的悲愤情怀自然会情不自禁地在“可怜白发生”中流露出来。学生在掌握辛弃疾的生平简历后自然能够理解他的感慨。
除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外,课后我还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如《唐之韵》、诗歌鉴赏音频、电子版的诗歌鉴赏词典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三、注入时代元素,将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进行对接。
一个时代的文学,自有其时代特点,遥远的时空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产生障碍的原因,再加上年龄的关系,学生对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难以认同。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注入时代元素,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
在很多流行歌曲中我们都可以窥见古典诗词的影子,如《东风破》、《菊花台》、《烟花三月》等。如《烟花三月》中写道:“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学唱歌曲,然后引导学生将歌词与古典诗词从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让他们找出歌词中化用诗词的地方,分析其中的妙处,让他们感受今人、古人共通的情感。这样的活动在学生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学生把读、写、唱结合起来,乐在其中。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诗词进行把诗词改写成歌词的练习。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成就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