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审美疲劳,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多为唐诗宋词中的名家名篇,读来确实可以称得上含英咀华,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初学时也是兴致勃勃,但时间一长,不少学生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审美疲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朗读教学,让学生敢读会读。
  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读是最好的赏析方法。我觉得朗读教学首先要注意读而有“法”。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听示范朗读,教师也要给学生放样子,只有教师投入地读,才能直接打动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投入自己的激情去读。我每天安排2-3名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课前朗读表演。在表演之前,这几名同学一定会勤加练习,教师对朗读方法也作适当的指导,对他们的表演,要求其他同学首先必须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点评。
  其次,朗读教学还要注意读而有“味”。我让学生去“想读”和“画读”。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树为什么是“暖”的,莺为什么是“早莺”?“早莺”又是如何“争暖树”的呢?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就会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从而体会出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让学生将所想像的画面说出并作讨论,再边想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边读诗句,自然感觉就不一样。这样“想读”之后,学生自然能品味出诗歌的优美意境。
  “画读”是对“想读”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工。有些诗词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而且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十分美丽。例如在《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在想读完文中描绘的画面后,再给画面添上色彩:枯藤是什么颜色?老树是什么颜色?昏鸦什么颜色?夕阳下的流水是什么颜色?在描绘画面和给画面添加色彩中,学生不难想像其中的颜色搭配和色彩画面,更直观地了解了这是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图了。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二、搜集资料,理解作品,拓宽视野。
  读,只是一个初步理解的过程,想要走进去,读出真感情,还必须要——“知人论世”。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有关作者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畅谈,有时候我也会做些必要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得更加全面。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中下阕写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为什么会说“可怜白发生”?我让学生结合所知道的作家经历来解答。如果不去了解辛弃疾,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里面蕴涵了他一生的巨大的感慨:他少年的时候,壮岁旌旗拥万夫,他带领着一大队人马从北方金国,硬是就闯过江,回归到宋朝力主抗金,抗了一辈子金,他的雄心壮志,不下于岳飞。可是他虽有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却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这样的悲愤情怀自然会情不自禁地在“可怜白发生”中流露出来。学生在掌握辛弃疾的生平简历后自然能够理解他的感慨。
  除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外,课后我还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如《唐之韵》、诗歌鉴赏音频、电子版的诗歌鉴赏词典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三、注入时代元素,将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进行对接。
  一个时代的文学,自有其时代特点,遥远的时空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产生障碍的原因,再加上年龄的关系,学生对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难以认同。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注入时代元素,从而达到激趣的目的。
  在很多流行歌曲中我们都可以窥见古典诗词的影子,如《东风破》、《菊花台》、《烟花三月》等。如《烟花三月》中写道:“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学唱歌曲,然后引导学生将歌词与古典诗词从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让他们找出歌词中化用诗词的地方,分析其中的妙处,让他们感受今人、古人共通的情感。这样的活动在学生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学生把读、写、唱结合起来,乐在其中。另外,我还让学生根据所学诗词进行把诗词改写成歌词的练习。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成就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了。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厚积”,就是把生活经验,写作素材,名言佳句,写作技巧等积得较为丰厚。所谓“薄发”,就是从丰厚之中,再提炼出最精粹,最绚丽的一层结晶——文笔之精华。    战国时庄子曾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想要提高写作水平,写成一篇篇经天纬地的锦绣文章,非“厚积”不可,不重视写作材料的积累,忽视了读书札记,就“行之不远”。“巧妇难
【新闻热点】  2014年11月5日至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是继2001年中国在上海举办APEC会议后,时隔13年,APEC再度回到中国。本次峰会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  11月11日上午9时许,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迎候前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等20位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渐成为当今旅游业讨论的焦点,现阶段,导游人员的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极不协调,本文围绕导游员素质这个中心话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业内人士及相关专家的注意,都来重视和探讨如何才能尽快提高我国导游人员的素质,以促进我国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导游人员的实际素质状况及成因  我国的导游人员队伍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
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新课程改革把审美教育当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说明时代已把美育问题推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什么是美呢?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生活意义的美,一种是美学意义上的美。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认为审美教育就是教师运用各种美的形态(文学美、艺术美、社会美、人情美、自然美等)来感染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阅读;合作学习;实践活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呢?《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
大学本科教育和硕士生、博士生教育相比应该重点讲授和学习本专业的常识即基本概念和理论,为更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科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也就是大学素质教育阶段。本科教育完成后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逻辑教育为实现这些素质教育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逻辑教育的思维训练功能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大力加强逻辑教育。在大学
[摘要]国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颇多,对于教师择业动机同从业后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幸福感关系关注比较少。从动机这个源头追寻教师心理不健康状态的产生有助于从各个角度帮助教师应对职业压力,提高职业幸福感,对于这方面研究有一定指向作用。  [关键词]动机;职业幸福感;语文教师    在二期课改正在紧张进行过程中,教师专业教育与职业道德备受关注。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与职业幸福感的培养调试成为了聚焦点。然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可见,读书在学生的求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为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我做了缜密细致的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一是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较差。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阅读的随意性比较大。三是教师向学生推荐的读物偏重于教育性、科普性、知识性,学生受自身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
[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我们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一个教学内容,但在小学阶段,隐藏在文字符号背后的思想、情感、价值仍然不可能被学生轻易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参与、指导诵读等等手段,来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感世界,深刻体悟文本情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得到个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一处户外宣传标语出现错误。根据图片显示,出错的是当地的一则“文明公约”,其中一句话为“爱国爱家,爱我长沙”。  神木标语“学”长沙,甚至马虎到连地名都忘记去改。这一事件背后所传递的,其实是众多公共标语的同质化和去意义化。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标语”已几乎完全脱离于特定文化、特定地域、特定社群所构成的特殊性语境,而成了一种可以无限套用、无限搬移、无限复制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