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从如何培养正确的声乐教与学态度着手,强调了尊重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音乐修养,才是声乐学习的根本。其后结合国内外声乐名家的观点和自身实践的经验,强调静心感悟,才能更好的丰富情感和提升审美能力,更好的诠释音乐。最后,回归声乐技术的教学实践,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气息训练和朗诵训练,提升自我的声乐技术和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声乐教学 静心感悟 艺术修养 无声练习 气息训练 朗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63-02
1.端正声乐教与学的态度
现今的社会,充满了喧嚣与嘈杂,想安安静静的沉淀下来,确非易事。但我们需要明白,声乐学习是一门技艺,也是一段心灵修炼之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提高,需要一颗勇敢而虔诚的心,方能抵达音乐的彼岸。
1.1声乐教学始于态度
《大学》中提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声乐学习同样需要如此,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声”修。作为学生,需要收起贪玩好耍的心,怀揣对音乐的热情与执着,躲在琴房里反复体味、细细琢磨老师的言传身教,不断总结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作为教师,更需要淡泊名利,保持对音乐的虔诚与探索,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之上,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技艺,而不是好大喜功。
1.2尊重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
声乐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个科学的、螺旋式上升提高、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困扰,唯有拥有一颗沉静的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态度,才能取得真经,体味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幸福。
2.声乐学习应注重情感与审美的培养
学声乐的人,在演绎一首首作品的同时,不仅有自身情感的外在表现,更有自身审美能力的外在表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凌曾经说过,“我认为歌唱艺术最可贵的东西是真和深。真就是真情,要唱得感人,首先就要情真。情真本身,就是美感”。在笔者看来,歌唱者在以情带声的同时,内心拥有怎样的审美情怀,自然也就能吟唱出怎样的旋律,这也是大家一直都津津乐道的二度创作。但是所谓的二度创作也需要一颗沉静的心去感去悟。
2.1声乐之美在静心感悟
“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在音乐的世界里,简单的思维,复杂的旋律,多支的声部,如果不是内心沉静的人,我想是一定感受不了这一切的美妙。无数文人墨客向来都有采风一说,“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这也是远离喧嚣,融入自然,还内心一片沉静。灵感才能油然而生,内心的“悟”才能撩动心弦,感人肺腑的作品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2.2静心练习,获得稳定的气息
声乐的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呼吸、气息的学习。笔者常给学生比喻,气息和声音的关系就是水和船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说法对于气息和声音关系的形容再准确不过了。气息是“水”,声音是“船”,船必须在安静的水面上缓缓向前,匀速的水流缓缓不停的把船往前送,如果水流起了变化或是不稳定,必定造成船的颠簸。这形象的说明了稳定的气息对声音的支撑。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也提出,“气息和声音的关系,就像提琴的弓子和弦的关系一样,弓子和弦的接触点的力量合适,既不能虚,也不能压。各声部从高到低都是一样的唱法,只是嗓子长得不一样,如果要问唱时嗓子有无感觉,唱对了嗓子肌肉神经都没感觉,更不会痛,但动作上的感觉是有的”。
可是气息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体内,只凭老师一张嘴教授,对于初学者来说,感觉有点玄乎。初学就在气息问题上大摔跟斗的人比比皆是,唱了十几年,气息还是有问题的人也大有人在。
气息是本,歌唱是末,故在笔者看来,关键还是要静下心来,苦练内力。所以,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还得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静心苦练我们的内力,从气息的训练开始,切忌舍本逐末。
3.气息训练技术与实践
学习声乐的学生中,好嗓子一大把。可是一到演绎大一点的作品,音域宽广,跨越幅度大一些的时候,气息就拉不住,高音唱撑了,低音下不来,长一点的句子,一口气唱不下来,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这类问题都是气息没有控制好的缘故。作为声乐教师,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节课肯定也是讲授呼吸的问题的,可是呼吸的问题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初学者的观念来说,只知道唱,唱出声,唱大声,他们便觉得这就是声乐课要学的内容,哪里知道被他们忽视掉的气息才是声乐学习的坚实基础。忽视掉了气息的训练,没有对气息的控制下功夫,只管哇哇哇地唱,没有声音强弱的变化,没有音乐旋律线条的连贯,没有句与句之间的音乐对比,没有声音对感情的诠释,总之就是唱不出歌中的情,再好的嗓子,于观众听来也是白开水一杯了。
3.1气息的训练
在笔者看来,在每次进行发声训练之前,无声的呼吸训练一定不能省,而且还要静下心来,做到真正的感受到体腔内的变化,这里的体腔主要指的是胸腔和腹腔,胸腔和腹腔的扩张和收缩是人生命中最自然不过的活动,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掉的活动,很多初学者一说到吸气,就拼命收缩自己的胸腔,努力往上吸,殊不知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胸腔已经被缩小了数倍甚至僵硬,哪里还有气息的存在空间,静下心来感受一下,例如晚上睡觉的时候,放松下来平躺在床上,你的正常呼吸状态是怎样的?是不是整个体腔都是往外扩张的呢?对了,自然的呼吸状态就是我们歌唱的所要求的呼吸状态。有的学生就纳闷了,“既然自然的呼吸状态就是我们歌唱所要的呼吸状态,那我们还练什么呼吸啊,这个呼吸不是人人都有,人人都会的吗”?是的,自然的呼吸状态就是我们歌唱所要的呼吸状态,但是这一状态必须带到歌唱的音乐中去,带着这种呼吸的状态唱歌,并且从始至终的保持这一状态,这就需要练习了。也可以说练的就是这个保持的状态,从容的吸气,从容的保持,从容的运用到整个音乐中。注意笔者提到的“从容”一词,大家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控制”。 还有,歌唱的状态需要更大的肺活量支撑,这比我们平时说话所需的肺活量大上许多倍,这一扩大肺活量的过程也是在无声的呼吸训练过程中得到慢慢加大的。这种无声气息训练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甚至走路的时候,你也可以带着吸气的感觉,一边走,一边从容的保持住气息,边走边憋气,然后再慢慢地吐。这一过程中,用心去体会体腔内的扩张、保持、收缩的变化。
3.2歌唱中合理的安排气息
在歌唱中,气息的练习更是重中之重。每一首作品,为了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必须有正确的气口,初学的学生往往是哪里没气了,就在哪里换,这是最没大脑的事情,我经常跟学生说,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你也不会是气没了,就在哪里换气啊,这样听你说话的人怎么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估计没人能听懂你的话吧。歌唱中亦是如此,每一个乐句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连贯性,你不能因为没气了就破坏掉音乐的完整性。
合理的安排好气息的运用,哪里不用,哪里憋住,哪里可以推一点出来,这些都是需要安排好的,这便是气息的控制和运用。特别是在一个长句中,为了保持音乐的完整性,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必须一口气唱完时,这也是看功力的地方了。气息不好的学生往往就只有换气牺牲掉音乐的完整性了,但是这一问题是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气息练习,合理安排好气息的控制,加之不断的磨合,把有意识的安排变成无意识的活动的过程的。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气息是为音乐作品服务的,气息的长短是根据作品的需要来调整,而不是反过来因为气息不够,而破坏了作品的意境。这么说,学生大概就懂得气息的作用了吧。
3.3气息无声胜有声
上文提到的无声训练过程,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去为之,或者是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总觉得无声练习与声音无关。而且这一练习过程常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几乎看不到成效。经常都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练了,没用”。而我经常反问的是,“你用心体会呼吸的变化了吗?你坚持每天练了吗?在你歌唱的时候,从始至终的带着呼吸的状态了吗?”看得出来,现在的学生都太毛躁,缺乏一颗静下来去感去悟的心,总想三下两下的就能唱到如何如何的水平,殊不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长期累积的过程,大多都在做着一夜成名,十天速成歌唱家的黄粱美梦。当然,这与整个社会,媒体的宣传、炒作也有关系。不管怎样,如前面所提倡的,我还是想对学生们说:我们需要静心以修炼我们的内力。
4.朗诵训练技术与实践
我们所演唱的很多歌曲,其实都来源于诗歌,中外皆是。如国外的lieder,源于德文,早期字面解释是“歌曲”的意思,后用来指代特定的歌曲体裁,其标志是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因此,对于歌唱语言的学习,笔者很赞成的是带着感情的朗诵歌词。通过朗诵加深对发音和节奏的把握,体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4.1中文朗诵训练
对于中国歌曲而言,朗诵有利于我们找到歌唱时的抑扬顿挫,更有利于我们在歌唱时乐感的把握和强弱的控制。有些学生总是苦闷于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作品,特别是哪些地方该强,哪些地方该弱,哪些地方该连贯,哪些地方该断开来唱。那么就去带着感情的多朗诵几遍歌词吧,细细体味歌词的意境,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久了,演唱者的情感融入了歌词中,情自然就从曲中流露出来了,朗诵的意境就在于此了。
4.2外语朗诵训练
对于外国作品,困扰学生的首先就是发音。目前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歌词的拼读,认为拼读正确了就可以唱好作品了,殊不知,绝大多数却唱成了四不像,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不知唱的是哪国语言。这个问题的关键便是歌词的抑扬顿挫上出了问题,单词的重音,名词,动词的把握上出了问题。
笔者认为最好要掌握好基础的意、德、法三种语言,这也是我们经常要演唱的几种语言之一。在语言的学习上也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因为同属一种语言体系,所以只需要系统的掌握好一种语言,对于其他的语言学习起来就简单容易多了,举例来说,很多单词虽然不属于同一种语言,但是不管是读音还是单词的书写都十分的类似,所以笔者的学习心得就是对于德、法、意语,只要学习好一门语言,对于其他的几种就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于歌词就打开了一扇理解的大门,再唱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把完整的单词分开来读成两个,或是重音放错位置的尴尬情况。再者,对于感情的把握也容易得多。
在搞清楚单词的正确拼读和词义之后,就大声的朗诵歌词吧,这里的朗诵要求是要有感情的,连贯的,理解词义的,朗诵熟练到甚至能够铭记于心。笔者在国外留学期间,大量演唱的lieder作品,coach老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朗诵,而且是有轻重缓急、带有感情的朗诵,如果哪个学生没有能熟练地朗诵歌词就不给上课。当时觉得对于外国学生,这一要求甚是苛刻,逼得笔者每天都要拿出好几个小时来熟读歌词,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严谨的教学,所以几年过去了,现在我还能轻车熟路的演唱好几年以前的lieder作品,这便是铭记于心了,这样反而我也不会再为背歌词而烦心了,朗诵的同时也顺其自然的背谱了。现在国内的许多网站对于外文歌曲也有相应的外文老师对朗诵歌词的教授,学生也可以跟读,掌握歌词的抑扬顿挫和语言的特点。
4.3 高位置气息朗诵训练
还有的老师在学生朗诵的同时,要求带上气息和高位置,我称之为高位置的朗诵,而且我也经常运用到我的教学中。这也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种高位置的朗诵和我们歌唱时候的气息、咬字的状态几乎完全一样,歌词在气息的支撑下,均匀的在同一音位上缓缓吐出,每一个字都要保持在一根线上,我要求学生是要保持在头腔中,不能掉下来,这也是对气息控制的练习,只是少了旋律的线条,对于学生来说,训练更有侧重点,而不至于像在歌唱中总是顾此失彼,不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的技术突破和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基本功的练习。
5.总结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从初学的一无所知,到技巧的点滴磨砺与积累,慢慢成熟而为我所用,离不开对音乐的虔诚与坚持。从中国音乐作品到外国音乐作品的演绎,离不开内在情感与审美的不断升华。从语言和声音的控制,到完美的演绎技巧的探索,离不开大量时间和脑力的投入,对技术问题的较真精神和不断突破。这是一段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学习过程,这更加预示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静下心来,去琢磨每一项技术,去总结每一次演唱,持之以恒且不厌其烦的练习。唯有这样,才能胜利到达音乐之花盛开的彼岸殿堂。
【关键词】声乐教学 静心感悟 艺术修养 无声练习 气息训练 朗诵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63-02
1.端正声乐教与学的态度
现今的社会,充满了喧嚣与嘈杂,想安安静静的沉淀下来,确非易事。但我们需要明白,声乐学习是一门技艺,也是一段心灵修炼之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提高,需要一颗勇敢而虔诚的心,方能抵达音乐的彼岸。
1.1声乐教学始于态度
《大学》中提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声乐学习同样需要如此,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声”修。作为学生,需要收起贪玩好耍的心,怀揣对音乐的热情与执着,躲在琴房里反复体味、细细琢磨老师的言传身教,不断总结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作为教师,更需要淡泊名利,保持对音乐的虔诚与探索,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之上,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技艺,而不是好大喜功。
1.2尊重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
声乐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个科学的、螺旋式上升提高、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很多困扰,唯有拥有一颗沉静的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态度,才能取得真经,体味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幸福。
2.声乐学习应注重情感与审美的培养
学声乐的人,在演绎一首首作品的同时,不仅有自身情感的外在表现,更有自身审美能力的外在表现。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李凌曾经说过,“我认为歌唱艺术最可贵的东西是真和深。真就是真情,要唱得感人,首先就要情真。情真本身,就是美感”。在笔者看来,歌唱者在以情带声的同时,内心拥有怎样的审美情怀,自然也就能吟唱出怎样的旋律,这也是大家一直都津津乐道的二度创作。但是所谓的二度创作也需要一颗沉静的心去感去悟。
2.1声乐之美在静心感悟
“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在音乐的世界里,简单的思维,复杂的旋律,多支的声部,如果不是内心沉静的人,我想是一定感受不了这一切的美妙。无数文人墨客向来都有采风一说,“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这也是远离喧嚣,融入自然,还内心一片沉静。灵感才能油然而生,内心的“悟”才能撩动心弦,感人肺腑的作品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2.2静心练习,获得稳定的气息
声乐的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呼吸、气息的学习。笔者常给学生比喻,气息和声音的关系就是水和船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说法对于气息和声音关系的形容再准确不过了。气息是“水”,声音是“船”,船必须在安静的水面上缓缓向前,匀速的水流缓缓不停的把船往前送,如果水流起了变化或是不稳定,必定造成船的颠簸。这形象的说明了稳定的气息对声音的支撑。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一书中也提出,“气息和声音的关系,就像提琴的弓子和弦的关系一样,弓子和弦的接触点的力量合适,既不能虚,也不能压。各声部从高到低都是一样的唱法,只是嗓子长得不一样,如果要问唱时嗓子有无感觉,唱对了嗓子肌肉神经都没感觉,更不会痛,但动作上的感觉是有的”。
可是气息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体内,只凭老师一张嘴教授,对于初学者来说,感觉有点玄乎。初学就在气息问题上大摔跟斗的人比比皆是,唱了十几年,气息还是有问题的人也大有人在。
气息是本,歌唱是末,故在笔者看来,关键还是要静下心来,苦练内力。所以,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还得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静心苦练我们的内力,从气息的训练开始,切忌舍本逐末。
3.气息训练技术与实践
学习声乐的学生中,好嗓子一大把。可是一到演绎大一点的作品,音域宽广,跨越幅度大一些的时候,气息就拉不住,高音唱撑了,低音下不来,长一点的句子,一口气唱不下来,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这类问题都是气息没有控制好的缘故。作为声乐教师,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节课肯定也是讲授呼吸的问题的,可是呼吸的问题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初学者的观念来说,只知道唱,唱出声,唱大声,他们便觉得这就是声乐课要学的内容,哪里知道被他们忽视掉的气息才是声乐学习的坚实基础。忽视掉了气息的训练,没有对气息的控制下功夫,只管哇哇哇地唱,没有声音强弱的变化,没有音乐旋律线条的连贯,没有句与句之间的音乐对比,没有声音对感情的诠释,总之就是唱不出歌中的情,再好的嗓子,于观众听来也是白开水一杯了。
3.1气息的训练
在笔者看来,在每次进行发声训练之前,无声的呼吸训练一定不能省,而且还要静下心来,做到真正的感受到体腔内的变化,这里的体腔主要指的是胸腔和腹腔,胸腔和腹腔的扩张和收缩是人生命中最自然不过的活动,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掉的活动,很多初学者一说到吸气,就拼命收缩自己的胸腔,努力往上吸,殊不知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胸腔已经被缩小了数倍甚至僵硬,哪里还有气息的存在空间,静下心来感受一下,例如晚上睡觉的时候,放松下来平躺在床上,你的正常呼吸状态是怎样的?是不是整个体腔都是往外扩张的呢?对了,自然的呼吸状态就是我们歌唱的所要求的呼吸状态。有的学生就纳闷了,“既然自然的呼吸状态就是我们歌唱所要的呼吸状态,那我们还练什么呼吸啊,这个呼吸不是人人都有,人人都会的吗”?是的,自然的呼吸状态就是我们歌唱所要的呼吸状态,但是这一状态必须带到歌唱的音乐中去,带着这种呼吸的状态唱歌,并且从始至终的保持这一状态,这就需要练习了。也可以说练的就是这个保持的状态,从容的吸气,从容的保持,从容的运用到整个音乐中。注意笔者提到的“从容”一词,大家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控制”。 还有,歌唱的状态需要更大的肺活量支撑,这比我们平时说话所需的肺活量大上许多倍,这一扩大肺活量的过程也是在无声的呼吸训练过程中得到慢慢加大的。这种无声气息训练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甚至走路的时候,你也可以带着吸气的感觉,一边走,一边从容的保持住气息,边走边憋气,然后再慢慢地吐。这一过程中,用心去体会体腔内的扩张、保持、收缩的变化。
3.2歌唱中合理的安排气息
在歌唱中,气息的练习更是重中之重。每一首作品,为了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必须有正确的气口,初学的学生往往是哪里没气了,就在哪里换,这是最没大脑的事情,我经常跟学生说,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你也不会是气没了,就在哪里换气啊,这样听你说话的人怎么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估计没人能听懂你的话吧。歌唱中亦是如此,每一个乐句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连贯性,你不能因为没气了就破坏掉音乐的完整性。
合理的安排好气息的运用,哪里不用,哪里憋住,哪里可以推一点出来,这些都是需要安排好的,这便是气息的控制和运用。特别是在一个长句中,为了保持音乐的完整性,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必须一口气唱完时,这也是看功力的地方了。气息不好的学生往往就只有换气牺牲掉音乐的完整性了,但是这一问题是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气息练习,合理安排好气息的控制,加之不断的磨合,把有意识的安排变成无意识的活动的过程的。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气息是为音乐作品服务的,气息的长短是根据作品的需要来调整,而不是反过来因为气息不够,而破坏了作品的意境。这么说,学生大概就懂得气息的作用了吧。
3.3气息无声胜有声
上文提到的无声训练过程,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去为之,或者是坚持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总觉得无声练习与声音无关。而且这一练习过程常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几乎看不到成效。经常都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练了,没用”。而我经常反问的是,“你用心体会呼吸的变化了吗?你坚持每天练了吗?在你歌唱的时候,从始至终的带着呼吸的状态了吗?”看得出来,现在的学生都太毛躁,缺乏一颗静下来去感去悟的心,总想三下两下的就能唱到如何如何的水平,殊不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长期累积的过程,大多都在做着一夜成名,十天速成歌唱家的黄粱美梦。当然,这与整个社会,媒体的宣传、炒作也有关系。不管怎样,如前面所提倡的,我还是想对学生们说:我们需要静心以修炼我们的内力。
4.朗诵训练技术与实践
我们所演唱的很多歌曲,其实都来源于诗歌,中外皆是。如国外的lieder,源于德文,早期字面解释是“歌曲”的意思,后用来指代特定的歌曲体裁,其标志是音乐与诗词的结合。因此,对于歌唱语言的学习,笔者很赞成的是带着感情的朗诵歌词。通过朗诵加深对发音和节奏的把握,体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4.1中文朗诵训练
对于中国歌曲而言,朗诵有利于我们找到歌唱时的抑扬顿挫,更有利于我们在歌唱时乐感的把握和强弱的控制。有些学生总是苦闷于不知道如何去处理作品,特别是哪些地方该强,哪些地方该弱,哪些地方该连贯,哪些地方该断开来唱。那么就去带着感情的多朗诵几遍歌词吧,细细体味歌词的意境,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思,久了,演唱者的情感融入了歌词中,情自然就从曲中流露出来了,朗诵的意境就在于此了。
4.2外语朗诵训练
对于外国作品,困扰学生的首先就是发音。目前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歌词的拼读,认为拼读正确了就可以唱好作品了,殊不知,绝大多数却唱成了四不像,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不知唱的是哪国语言。这个问题的关键便是歌词的抑扬顿挫上出了问题,单词的重音,名词,动词的把握上出了问题。
笔者认为最好要掌握好基础的意、德、法三种语言,这也是我们经常要演唱的几种语言之一。在语言的学习上也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因为同属一种语言体系,所以只需要系统的掌握好一种语言,对于其他的语言学习起来就简单容易多了,举例来说,很多单词虽然不属于同一种语言,但是不管是读音还是单词的书写都十分的类似,所以笔者的学习心得就是对于德、法、意语,只要学习好一门语言,对于其他的几种就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于歌词就打开了一扇理解的大门,再唱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把完整的单词分开来读成两个,或是重音放错位置的尴尬情况。再者,对于感情的把握也容易得多。
在搞清楚单词的正确拼读和词义之后,就大声的朗诵歌词吧,这里的朗诵要求是要有感情的,连贯的,理解词义的,朗诵熟练到甚至能够铭记于心。笔者在国外留学期间,大量演唱的lieder作品,coach老师上课时,第一件事就是朗诵,而且是有轻重缓急、带有感情的朗诵,如果哪个学生没有能熟练地朗诵歌词就不给上课。当时觉得对于外国学生,这一要求甚是苛刻,逼得笔者每天都要拿出好几个小时来熟读歌词,但是正是因为如此严谨的教学,所以几年过去了,现在我还能轻车熟路的演唱好几年以前的lieder作品,这便是铭记于心了,这样反而我也不会再为背歌词而烦心了,朗诵的同时也顺其自然的背谱了。现在国内的许多网站对于外文歌曲也有相应的外文老师对朗诵歌词的教授,学生也可以跟读,掌握歌词的抑扬顿挫和语言的特点。
4.3 高位置气息朗诵训练
还有的老师在学生朗诵的同时,要求带上气息和高位置,我称之为高位置的朗诵,而且我也经常运用到我的教学中。这也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这种高位置的朗诵和我们歌唱时候的气息、咬字的状态几乎完全一样,歌词在气息的支撑下,均匀的在同一音位上缓缓吐出,每一个字都要保持在一根线上,我要求学生是要保持在头腔中,不能掉下来,这也是对气息控制的练习,只是少了旋律的线条,对于学生来说,训练更有侧重点,而不至于像在歌唱中总是顾此失彼,不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的技术突破和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基本功的练习。
5.总结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从初学的一无所知,到技巧的点滴磨砺与积累,慢慢成熟而为我所用,离不开对音乐的虔诚与坚持。从中国音乐作品到外国音乐作品的演绎,离不开内在情感与审美的不断升华。从语言和声音的控制,到完美的演绎技巧的探索,离不开大量时间和脑力的投入,对技术问题的较真精神和不断突破。这是一段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学习过程,这更加预示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静下心来,去琢磨每一项技术,去总结每一次演唱,持之以恒且不厌其烦的练习。唯有这样,才能胜利到达音乐之花盛开的彼岸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