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多年,旨在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自身素养,但是从农村初中的教育现状来看,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严重,“辍学”现象逐渐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学生自身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学习的消极心理因素。本文主要对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遏制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厌学;应对策略;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5-0181-0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义务教育经费投人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国家先后实施了“贫三”、“义教”、“寄宿制”等项目,办学条件比以前明显改善,教育环境逐步好转。在如此好的形势下,在这“两基”攻坚的关键阶段,农村教育中却出现了一种令教育者十分担忧的现象,这就是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极为普遍,“辍学”学生数量近年来逐渐增多。经本人调查分析发现,不是以往所说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学生自身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的从众心理
近年来,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生产效率低,农产品单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中出现了进城打工的热潮。许多青年、一部分辍学的初、高中生也
加人了打工的大军。这些青年人春节回家时,各个穿着时髦,拿着手机,回乡后给周围的同龄人讲外面精彩的世界。由于中西部农村相比之下还比较落后,生活条件差,因此更希望有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实现经济自由,可以赚钱买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使得许多在校初中生面对这些诱感也蠢蠢欲动,对那些外出打工的同龄人产生了羡慕之情,并对学习产生动摇的心理。而学习本身是一件苦差事,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这样一些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厌学”心理、“辍学”现象。
2.不稳定的青春心理
众所周知,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一个人的心理波动最大,最不稳定。而初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建立,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并且该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如果不接受及时正确的引导,会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并在行为上有所表现。由于受条件限制,农村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教师以及家长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的情况较少,他们总是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评价学生的好坏也常常是唯成绩论,使得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总是被批评、被否定,从而使学生产生较多负性心理。农村初中普遍存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相对缺失或不到位的现象,当学生产生了心理危机后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部分学生跨不过这道坎,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迷茫、不安、惶恐,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并且在这一阶段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矛盾的情绪,容易和家长、教师唱反调,这时如果教师或家长引导不得当,学生很容易形成“厌学”心理和“辍学”现象。
3.急功近利的心理
目前,中西部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中班额往往较大,使得教师没有精力更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并且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关注的重点都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对中等生或是后进生的关心不够,甚至态度冷漠,这造成部分学生学习较为困难,逐渐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再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许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农村在校学生看到这些,对“读书无用论”越来越认同,因此读书渐渐对他们没有了诱惑力。从前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的思想现在变得不现实或渺茫,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远大的理想,而一些進城务工、做生意的青年赚钱快,个人或家庭的生活变化大,大多数学生看到这些会觉得只要有能力,即使学历不高也能够找到好的出路,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减轻家庭负担。并且许多农村家长也存在这样的想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上学没有动力,家长供书也没有热情,再加上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引导,致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辍学”现象。
4.落后的依赖心理
偏远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偏僻,信息闭塞,活动范围小,看不到外面社会的发展,自己狭小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大的环境相脱离,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不到或感受不到学习知识到底对自己有多大的作用或益处。而自己家中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即使做最差的打算,不会有衣食担忧,缺乏忧患意识,没有无事可做的危机感,于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不重视,缺乏吃苦精神,造成的连锁反应使成绩上不去,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辍学”的现象。
5.应对策略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现象发生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主要与学生自身的思想、心理、家庭等有关。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农村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学生面对学习容易产生错误思想以及一些消极心理,而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或缺失会使他们的消极心理蔓延滋长。针对这种情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发挥出正确的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教师要及时地帮助矫正、疏导,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防止一些不良心理随意滋生蔓延。
第二,一些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对于学习便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并且会无形中给学生灌输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为此,倡导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要把一些消极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多做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来之不易,父母为他们所做的牺牲,社会为他们创造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逐步使他们形成个人回报社会、回报父母的感恩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形成好好学习的心理。
第四,作为学校和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的方式。平时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的差异,不能过高的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还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多设计生动的课堂,采用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逐渐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杜绝“辍学”现象。
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如果这一现象任其蔓延,会使先天不足的中西部教育雪上加霜,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农村读书无用论”,使得受此错误读书论影响的学生范围扩大,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社会、学校、家长要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地想办法、找措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的恣意蔓延,保障农村的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都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赵晓通.从自我意识角度看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与管理[J].晋中学院学报,2015.32(04):88-91
[2]阚少兴.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的社会归因及对策探讨—以安徽省肥东县农村初中学生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2):95-98
[3]潘永康.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5):14
关键词:农村;厌学;应对策略;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5-0181-0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日益健全,义务教育经费投人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西部教育落后地区,国家先后实施了“贫三”、“义教”、“寄宿制”等项目,办学条件比以前明显改善,教育环境逐步好转。在如此好的形势下,在这“两基”攻坚的关键阶段,农村教育中却出现了一种令教育者十分担忧的现象,这就是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象极为普遍,“辍学”学生数量近年来逐渐增多。经本人调查分析发现,不是以往所说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主要是农村学生自身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的从众心理
近年来,在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生产效率低,农产品单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中出现了进城打工的热潮。许多青年、一部分辍学的初、高中生也
加人了打工的大军。这些青年人春节回家时,各个穿着时髦,拿着手机,回乡后给周围的同龄人讲外面精彩的世界。由于中西部农村相比之下还比较落后,生活条件差,因此更希望有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实现经济自由,可以赚钱买更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使得许多在校初中生面对这些诱感也蠢蠢欲动,对那些外出打工的同龄人产生了羡慕之情,并对学习产生动摇的心理。而学习本身是一件苦差事,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这样一些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厌学”心理、“辍学”现象。
2.不稳定的青春心理
众所周知,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一个人的心理波动最大,最不稳定。而初中生正好处于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建立,做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并且该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如果不接受及时正确的引导,会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并在行为上有所表现。由于受条件限制,农村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教师以及家长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的情况较少,他们总是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评价学生的好坏也常常是唯成绩论,使得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总是被批评、被否定,从而使学生产生较多负性心理。农村初中普遍存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心理教育相对缺失或不到位的现象,当学生产生了心理危机后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部分学生跨不过这道坎,容易在心理上产生迷茫、不安、惶恐,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并且在这一阶段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矛盾的情绪,容易和家长、教师唱反调,这时如果教师或家长引导不得当,学生很容易形成“厌学”心理和“辍学”现象。
3.急功近利的心理
目前,中西部农村初中学校由于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中班额往往较大,使得教师没有精力更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并且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关注的重点都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对中等生或是后进生的关心不够,甚至态度冷漠,这造成部分学生学习较为困难,逐渐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再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许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农村在校学生看到这些,对“读书无用论”越来越认同,因此读书渐渐对他们没有了诱惑力。从前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的思想现在变得不现实或渺茫,部分学生逐渐丧失了远大的理想,而一些進城务工、做生意的青年赚钱快,个人或家庭的生活变化大,大多数学生看到这些会觉得只要有能力,即使学历不高也能够找到好的出路,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减轻家庭负担。并且许多农村家长也存在这样的想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上学没有动力,家长供书也没有热情,再加上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引导,致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辍学”现象。
4.落后的依赖心理
偏远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偏僻,信息闭塞,活动范围小,看不到外面社会的发展,自己狭小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大的环境相脱离,在这种情况下认识不到或感受不到学习知识到底对自己有多大的作用或益处。而自己家中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即使做最差的打算,不会有衣食担忧,缺乏忧患意识,没有无事可做的危机感,于是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不重视,缺乏吃苦精神,造成的连锁反应使成绩上不去,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学”心理、“辍学”的现象。
5.应对策略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导致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现象发生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主要与学生自身的思想、心理、家庭等有关。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农村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学生面对学习容易产生错误思想以及一些消极心理,而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或缺失会使他们的消极心理蔓延滋长。针对这种情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发挥出正确的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教师要及时地帮助矫正、疏导,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防止一些不良心理随意滋生蔓延。
第二,一些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对于学习便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并且会无形中给学生灌输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为此,倡导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要把一些消极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多做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生活的来之不易,父母为他们所做的牺牲,社会为他们创造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逐步使他们形成个人回报社会、回报父母的感恩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形成好好学习的心理。
第四,作为学校和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的方式。平时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的差异,不能过高的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还要注意教学的方法,多设计生动的课堂,采用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逐渐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杜绝“辍学”现象。
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如果这一现象任其蔓延,会使先天不足的中西部教育雪上加霜,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农村读书无用论”,使得受此错误读书论影响的学生范围扩大,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社会、学校、家长要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积极地想办法、找措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的恣意蔓延,保障农村的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都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赵晓通.从自我意识角度看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与管理[J].晋中学院学报,2015.32(04):88-91
[2]阚少兴.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的社会归因及对策探讨—以安徽省肥东县农村初中学生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2):95-98
[3]潘永康.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