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社会服务功能更是关系到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其内涵是人才培训与培养,还有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服务”。作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硬件基础,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应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联合“政、行、企”,建成服务区域发展的“培训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学习中心”。
关键词:社会服务 实训基地 建设
现代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開展服务。”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已在各个方面积极发挥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料、可开放的实训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服务[1,2]。此外,国内还有研究人员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3]、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5]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办学历史、经费投入等原因,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在某些方面得到发挥,但缺乏系统性。本文从总体设计角度,从顶层设计出发,结合骨干院校建设,对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初步设计。
1 开放式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以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以校内教师为主体,广泛联络专家学者,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提供讲座和短期培训服务。教师在企业和政府咨询机构兼职,学生作为教师助手或直接在企业兼职,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并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产学研结合的建设模式
在政府的指导下,以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带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伙伴关系。通过校企联合创办的研发中心、校企联合办学、创新创业中心等各种方式运行。在各个联合体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可以直接深入生产实践;所有的项目都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设立;实现了教学过程理实结合,校企互惠互利。
3 依靠地方经济繁荣的生存模式
实训基地本着多方共建共赢的原则,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共同维持实训基地的运行。地方政府须提供必要的持续的投入,鼓励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政策和法规,引导和激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成为实训基地运行和发展的投入主体;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互动机制,努力做好地方高校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服务工作,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实现“三方共赢”目标。
4 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专业实训基地设计
专业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基地的基本组成单元,具备某一方向的服务能力,在建设之处,要在保证教学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与发挥。首先要坚持政府主导,获得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体包括:
4.1 创新实践平台
平台体现大学开放、自由、创新之精神,为各工科专业、社会、教师及学生提供自主创新实践及教育平台,具备产品开发、样品制作的基本条件,也为缺乏加工、试验能力的微小企业提供包括智力支持在内的基本的软硬件服务,满足产、学、研、教的需求。
4.2 技术服务中心
技术服务中心为先进技术研究平台和高端教学平台,吸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校、企、所等多方联合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可为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共同开发先进技术工艺。引进企业稀缺设备,进行先进技术的科研和教学,也可以为大、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和鉴定等服务。
4.3 专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
专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满足远程教育,信息检索,多媒体教学等需要,为各种用户提供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课堂学习提供支持,为企业开展信息检索服务,同时也可为复转军人、农民工、企业人员、成人教育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服务。
4.4 生产服务中心
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按照股份制等制度合作建立。中心面向各种对象,开展基本技能训练,技能进阶训练、社会技能培训等教学活动,可完成人才测试及选拔。优秀在校学生经也可以在中心参加企业生产性活动,并获得收益。学生在此可模拟职业生涯,根据业绩获得“晋升”。生产服务中心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引进设备。
5 总结
在当前国民经济转型及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高职办学要积极为行业、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在新建、扩建实训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探索实训基地长期稳定运行的机制,与企业合作建立责任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培训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学习中心”一体的实训基地,不断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匡万利.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J].职业技术,2007(4):79.
[2]江惠.服务地方经济吸引企业参与办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6):37-38.
[3]黎欣,罗才华.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关系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112-113.
[4]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169-170.
[5]马元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创收激励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66-68.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GZ0066)。
关键词:社会服务 实训基地 建设
现代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開展服务。”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已在各个方面积极发挥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如为校企合作单位提供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料、可开放的实训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服务[1,2]。此外,国内还有研究人员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3]、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标准[5]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但由于办学历史、经费投入等原因,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在某些方面得到发挥,但缺乏系统性。本文从总体设计角度,从顶层设计出发,结合骨干院校建设,对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初步设计。
1 开放式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以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以校内教师为主体,广泛联络专家学者,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社会提供讲座和短期培训服务。教师在企业和政府咨询机构兼职,学生作为教师助手或直接在企业兼职,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并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产学研结合的建设模式
在政府的指导下,以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带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伙伴关系。通过校企联合创办的研发中心、校企联合办学、创新创业中心等各种方式运行。在各个联合体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可以直接深入生产实践;所有的项目都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设立;实现了教学过程理实结合,校企互惠互利。
3 依靠地方经济繁荣的生存模式
实训基地本着多方共建共赢的原则,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共同维持实训基地的运行。地方政府须提供必要的持续的投入,鼓励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政策和法规,引导和激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成为实训基地运行和发展的投入主体;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方互动机制,努力做好地方高校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服务工作,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实现“三方共赢”目标。
4 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专业实训基地设计
专业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综合实训基地的基本组成单元,具备某一方向的服务能力,在建设之处,要在保证教学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与发挥。首先要坚持政府主导,获得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体包括:
4.1 创新实践平台
平台体现大学开放、自由、创新之精神,为各工科专业、社会、教师及学生提供自主创新实践及教育平台,具备产品开发、样品制作的基本条件,也为缺乏加工、试验能力的微小企业提供包括智力支持在内的基本的软硬件服务,满足产、学、研、教的需求。
4.2 技术服务中心
技术服务中心为先进技术研究平台和高端教学平台,吸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校、企、所等多方联合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可为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共同开发先进技术工艺。引进企业稀缺设备,进行先进技术的科研和教学,也可以为大、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和鉴定等服务。
4.3 专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
专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满足远程教育,信息检索,多媒体教学等需要,为各种用户提供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课堂学习提供支持,为企业开展信息检索服务,同时也可为复转军人、农民工、企业人员、成人教育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服务。
4.4 生产服务中心
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按照股份制等制度合作建立。中心面向各种对象,开展基本技能训练,技能进阶训练、社会技能培训等教学活动,可完成人才测试及选拔。优秀在校学生经也可以在中心参加企业生产性活动,并获得收益。学生在此可模拟职业生涯,根据业绩获得“晋升”。生产服务中心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引进设备。
5 总结
在当前国民经济转型及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高职办学要积极为行业、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在新建、扩建实训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探索实训基地长期稳定运行的机制,与企业合作建立责任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培训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学习中心”一体的实训基地,不断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匡万利.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J].职业技术,2007(4):79.
[2]江惠.服务地方经济吸引企业参与办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6):37-38.
[3]黎欣,罗才华.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关系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112-113.
[4]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169-170.
[5]马元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创收激励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66-68.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GZ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