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一彩绘陶坊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SHENG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夫妻作坊,张志权与苑小蕾共同创办了“蝉一手工陶坊”,他们要为忙碌于都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一种古雅的文化氛围。
  走进小两口位于陶瓷街的小店中,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陶瓷产品摆放整齐,他们的陶艺器皿主要以青瓷和白瓷为主,种类包括花瓶、茶具、食器等生活化的产品,结合景德镇特有的影青釉及哑光白釉,釉面温润如玉,光滑细腻。运用彩绘手法,图案大多以山水花鸟为主,或简单的块面,充满童趣。我想,这些图案也许就是最能代表张志权与苑小蕾内心追求的最纯粹、简单的世界。


  张志权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在创作的过程中更注重器形外观的设计,苑小蕾大学专业为装饰艺术,对纹样的感受敏感,她主要负责作品中的彩绘部分。两人合作,默契十足,他们按照各自谙熟的艺术模式,不拘陈式地任意挥洒创意,最终呈现的作品温润且多彩,增添了一种难得的生机和活力。
  张志权有着十年的制瓷经历,风格变化也是翻天覆地,早期的他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现造型美感。十年磨一剑,现在的作品风格趋于稳定,表现形式也更加自由,外形越发简洁,种类也逐渐增加。张志权说:“我会一直做下去,现阶段被大家关注和肯定我觉得是一件特别幸福和满足的事情,同时心里也会不停琢磨到底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创作中,我始终坚持纯手工拉坯制作,希望双手的温度能让器物更美好。” 虽然在创作上千变万化,但他对陶瓷的热爱始终如一。
  采访的当天,苑小蕾并不在现场,但我通过那些器皿上多彩的图案、生动的形象猜想,她一定是一位心思细腻的温柔女人,苑小蕾通过简洁利落的笔法亲手绘制各类图案,树枝上俏皮的小鸟,池塘里安静的荷花,高山流水,花团锦簇,她将自然界的一切描绘得清新淡雅。干净、明快的色彩,让人难忘。


  张志权和苑小蕾现在的生活很简单,平日里做陶瓷,闲暇时便一起旅行。采访结束的时候,张志权为我们泡上一壶茶,他说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状态,追求一份幽静的生活禅意。如工作室名称一样,他和苑小蕾将一份雅致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吴数和我们之前报道过的一些为了更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选择独立工作的年轻人不同,她现在的工作是在上海Anomaly公司担任美术指导。早在2010年,她和两位同事就利用工作之余组建了一个工作室“R4”。该工作室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把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创作上。相对于工作,这里的氛围显得更加轻松自由和随心所欲。  吴数和工作室的其他两位成员一样,下班后总喜欢在工作室待着,即使有时候大
期刊
和大多数“85后”的童年一样,五角钱可以买一堆零食,背乘法口诀以及六天半的上课时间……张小奇儿时的回忆至今还历历在目。虽然家里的长辈和艺术并没有太多交集,但他打小就和泥巴有过不少回忆——雨后和玩伴挖泥、搓泥球,那会儿他还会一层泥一层草地裹上好几十层,最后再把泥球对半切开,看着特别有层次感。后来张小奇的导师知道了这事儿,就开玩笑说他自幼就会做“多层注浆(陶瓷制作工艺)”的效果,是个“Natural
期刊
知名设计师广煜的一篇访谈里提到过一件事,这件事影响了他的职业观。有一次他到导师的工作室,看到上百张名片放在一起,而这些竟是同一个人的名片,版式也没什么区别。经过解释才知道,每一版,设计师都在字距、行距上有细微的调整,用来比较字体的灰度和视觉上的平衡,而这用去了一星期的时间。  在我不算长的职业设计师生涯中,客户的修改要求充斥了我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甚至工作以外的休息时间都在不停的加班和无止境的修改,
期刊
朱亮的工作室简直就是一个玩具的王国,有木质袋鼠、恐龙、机器人、变形金刚,一个个活灵活现,造型简约而生动有趣,看着就高兴,忍不住想要逐个把玩。顽皮随性的风格好像在传达一种如木一般的生命力,引导着我们重拾玩具所带来的欢乐美好的回忆。  “班门乐府”是这个王国的名字,朱亮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毕业后回国自创了木制玩具品牌,专注于创作有趣且充满情调的木制玩具。在创业初期,朱亮也曾迷茫彷徨过,直到他决心把自己对
期刊
“品物流形”落户余杭,身处静谧的“荆山翠谷”,三层楼的工作室明亮通透,到处陈列着纸质的座椅和花瓶,干净且素雅,在黄色灯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一种安静温暖的感觉。而这股暖意恰巧也来自那两位正在制作纸浆的工匠阿姨,我想,这就是“品物流形”取天然之材,制实用之物的最真实写照。  初见张雷,完全符合我想象中设计师的样子,长发、沉稳。有着十年设计师经历的他,在最初的几年也备受煎熬:日复一日的修改方案,不断满足客
期刊
雕塑系毕业的孙昕和朋友一起成立了设计工作室“什么Design”,在经历了一系列雕塑创作后,他切身地体会到设计应该是相对更单纯、直接的,所以他把设计定位在日常生活中,别出心裁地选择水泥作为主要原料,创作出很多实用又有设计感的产品。在他位于杭州转塘镇的工作室内,满满当当地陈列着他的水泥产品,有成品,也有半成品。在最显眼的位置摆放了“水泥音响”,一扫科技带来的冰冷感,低调却富有现代的气息。  孙昕选择水
期刊
当清廷的端庄与英式的优雅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纺织品专业的洪雪芬,在她的“East Meets West”系列作品中,以中国清宫服饰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服装风格相结合,一方面希望借此回顾彼时朝代曾经辉煌的服饰文化,也希望能用这股兼具中式含蓄内敛及欧式浪漫华丽的柔美风格,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有其独特的民族印记,洪雪芬说:“设计
期刊
“不惑”是设计师汪浩与合伙人裘航共同创立的陶瓷品牌。在没见到汪浩之前,我以为这一定是一个四十多岁的洗尽铅华的沧桑男人,可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汪浩一身休闲装扮,风度翩翩,身上带有一种明朗皓洁的儒雅气质,他说四十不惑多令人伤悲,三十也可以不惑。  对于“不惑”,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汪浩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的总结。他信奉智者不惑,无意强调自己的人生正处在怎样的阶段,相信只有学习钻研,才不会迷惑。大学时期,汪浩
期刊
“铁打出”的工作室隐藏在杭州转塘镇的山腰上,两层楼高的仓库里有些昏暗。房间四处分布着打铁的工具,发出冷冷的光。而这些许寒气又迅速被锻炉里涌出的股股热浪驱散, 李共标正在为一套茶托进行煅烧氧化的处理。  李共标与我想象的铁匠大相径庭。说到打铁,我直觉地想到电影中挥锤锻剑的英勇侠客。与之相比,李共标瘦小很多,穿着一件普通的针织外衣,系着围裙,反戴棒球帽,几句招呼寒暄已显木讷内敛的性格。  在李共标关于
期刊
采访的当天,恰巧是蓝天的生日,他用他亲手制作的盘子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生日蛋糕。你很难想象像蓝天这样一个看起来洒脱随性的“80后”小伙做出来的陶瓷竟然会如此传统又精致。他感慨地说:“真的是一眨眼的工夫,我做陶瓷都有将近十年了啊!”  在蓝天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环节都有相应的陶瓷器物相配,吃饭用碗、喝茶用杯,如果离开了“用”,手工的行为便脱离了造物的本质。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出他对实用性的思考,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