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一条准绳。捕捉到新课标的一些变化,就能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其中,一句“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变化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让数学学习真正地发生。我们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兴趣——学习的动力,营造宽松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一切学习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什么收获。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转变角色,树立主体意识。《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应摆正师生角色,建立“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既要做活动的组织者又要做过程的参与者,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好学。
2.尊重学生,建立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创新。使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
二、参与——学习的体验,引导融入角色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亲历的过程、体验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这个学习数学的亲历者的引路人或叫带路人。这个过程,老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多想些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1.腾出时空,提供参与机会。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比较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具体做法是这样的:(1)摆出教具,并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围绕问题,组织探究。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营造了活泼开放的情境。围绕问题,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究。课堂上顿时活了起来,剪纸的、画图的、拼画的、两人一对的、四人一组地进行,互相合作,他们都用自己的眼、手、脑去发现,去验证。课堂上便由以往的“学数学”转向了“做数学”,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利用教具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对于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以便于他们的理解、掌握、运用。
2.提问引导,促进参与热情。如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常用面积单位及进率,问:”你们猜猜看,我们刚认识的三个体积之间的进率该是多少呢?“学生想了想说:“是1000。”教师反问学生:“真是1000吗?能说出道理吗?”教师做出正确引导后,“一石激起千重浪。”教师挑战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验证的欲望和热情,便主动投入到说理的活动之中。同时学生从中悟出了“观察——猜测——验证”是学习研究的一种好方法。
三、生活——学习的源泉,拉近知识距离
生活是一面镜子。生活是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源泉。学习数学,就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那么,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课前铺垫,做好准备。例如在一年级教学《钟面的认识》时,有一位老师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回家每人设计一个“钟面”。有的同学用纸壳、有的用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了一个个漂亮的钟面,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2.开放内容,引导体验。比如说,在教学《方位》这一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问题:清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此时,一轮红日在东方升起,这是绝佳的教学环境。请同学们面向东,傍晚,当我们放学时太阳就要落下了,往哪个方向转,请学生向后转,让学生面对太阳落下的方向,即西方。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到:东和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知道了东、西,怎样辨认南、北呢?让学生面向东,两手侧平举,这时右手所指的方向是南,左手指北,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学生很快就认清了四个方向。
总之,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抓住《课标》的新变化,把新的教学理念灵活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把数学学习与促进学生一般发展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让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让我们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迷惑,共探索,同收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兴趣——学习的动力,营造宽松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一切学习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什么收获。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转变角色,树立主体意识。《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应摆正师生角色,建立“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既要做活动的组织者又要做过程的参与者,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好学。
2.尊重学生,建立伙伴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使学生较为自由和灵活地进行自我创新。使课堂教学活动要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
二、参与——学习的体验,引导融入角色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亲历的过程、体验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这个学习数学的亲历者的引路人或叫带路人。这个过程,老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多想些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1.腾出时空,提供参与机会。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比较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参与的机会,具体做法是这样的:(1)摆出教具,并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围绕问题,组织探究。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营造了活泼开放的情境。围绕问题,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究。课堂上顿时活了起来,剪纸的、画图的、拼画的、两人一对的、四人一组地进行,互相合作,他们都用自己的眼、手、脑去发现,去验证。课堂上便由以往的“学数学”转向了“做数学”,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利用教具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对于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以便于他们的理解、掌握、运用。
2.提问引导,促进参与热情。如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常用面积单位及进率,问:”你们猜猜看,我们刚认识的三个体积之间的进率该是多少呢?“学生想了想说:“是1000。”教师反问学生:“真是1000吗?能说出道理吗?”教师做出正确引导后,“一石激起千重浪。”教师挑战性的问题激起了学生验证的欲望和热情,便主动投入到说理的活动之中。同时学生从中悟出了“观察——猜测——验证”是学习研究的一种好方法。
三、生活——学习的源泉,拉近知识距离
生活是一面镜子。生活是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源泉。学习数学,就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那么,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课前铺垫,做好准备。例如在一年级教学《钟面的认识》时,有一位老师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回家每人设计一个“钟面”。有的同学用纸壳、有的用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了一个个漂亮的钟面,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2.开放内容,引导体验。比如说,在教学《方位》这一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问题:清晨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此时,一轮红日在东方升起,这是绝佳的教学环境。请同学们面向东,傍晚,当我们放学时太阳就要落下了,往哪个方向转,请学生向后转,让学生面对太阳落下的方向,即西方。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到:东和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知道了东、西,怎样辨认南、北呢?让学生面向东,两手侧平举,这时右手所指的方向是南,左手指北,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学生很快就认清了四个方向。
总之,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抓住《课标》的新变化,把新的教学理念灵活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把数学学习与促进学生一般发展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让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让我们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迷惑,共探索,同收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