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心,我愿意倾听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s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下课了,走到楼梯口时,那个女孩子追上来,有些怯怯地拽住我:老师,我想跟你说……
  我停下了脚步,每每这时候,心里总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就像刚刚过去的那段夜晚时光,和这些年轻的男孩女孩们一起在光影音画中流连徜徉,间或听着他们年轻的毫无遮拦的笑声,或者在黑暗中感受他们无声的啜泣……坐在讲台一侧的我,会不由地转过头去,借着投影的光亮,看他们眼神里的清亮,面庞上的悲喜。
  就是在这样一些不经意的瞬间,有一种东西,悄悄地生长着,在他们中间,在我和他们之间……
  我没有做过母亲,但是,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感觉,那是蓦然涌动的喜悦与柔情,深厚而又轻灵,甚至还有一点钝钝的疼痛。我甚至不敢让我的目光在他们的身上停留太久,怕惊扰了这属于他们的梦幻时光,还有,那个曾经像他们一样年轻的自己。
  青春的容颜,是如此令人感动。这种感动,我甚至不好意思和他们分享。
  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教学相长。有时候,我所收获的,比我的学生更多。
  二
  “教育电影的心灵史”——最初设计这门本科生的公选课时,爱人送给我这样一个名字,之所以毫无异议地接受,是因为喜欢这样的一种连接:教育与心灵。
  忙碌紧张的七天里,我总是会把这门课安排在周三的晚上,仿佛旅途行进中的小憩,坐下来,稍稍让心灵喘口气。于是,每周三晚上的6点到9点,在那间不大的教室里,好像一种无言的约定:来吧,我们一起看电影。
  没有作业,没有规定性的汇报,甚至,很少按照惯例去课前点名,只是一个简单的召唤:让我们一起看电影。
  是《放牛班的春天》把第一抹新绿和鸟鸣带到了这个课堂,由马修老师用音乐开启的那个1949年的法国春天,同样让半个多世纪后的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与共鸣。日本海啸之后的那一晚,《扶桑花女孩》中舞动的红裙,不仅点亮了萧条黯淡的矿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内心的坚韧与热度。而无论是《心灵捕手》中的数学天才,还是《自闭历程》中的畜牧专家,让我们感动于生命在困顿中绽放奇迹的同时,更感动于像心理学教师尚恩、科学教师卡洛克博士这样非常特别的“他人”。一句“It’s not your fault(这不是你的错)”,不仅让威尔心灵的坚冰轰然开裂,也撞击着我们内心里的那些幽幽暗暗、反反复复……
  那些电影,我已经说不清第多少遍地观看了,但影像的魅力,恰恰是在一种前赴后继的运动的幻觉中,让观影者调动自身的意义世界去连贯、去整合、去拓展和绵延。于是,在反复的凝视与谛听中,那些熟悉的故事与情节又生发出了新的涵义,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那些隐含在镜头语言中的微妙的象征与隐喻,也在细致的读解中被重新发现。
  更为重要的是,这番难忘的电影之旅,把我和学生们一起带回到教育的起点去思考、去追问:教育何为?教育者何为?如果说《皇族俱乐部》让我们感知到现实的复杂以及一个教师的坚守与承担,《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体会到微笑背后真实的女性抉择,那么浓墨重彩的《死亡诗社》则让我们在基廷船长吹起的号角中,重拾那个古老的信念:教育的根本力量在于让学生思考。
  在我任教的这所师范大学里,那些未来的教育者们,他们需要为日后那个不足三尺的舞台,准备很多很多。
  但最为紧要的是,他们需要自身获得成长。
  上帝救助自救者。所以,在我的期待和愿景里,“教育电影的心灵史”——是帮助我们自己打开心门,寻找并倾听到内心的声音。
  三
  在西方,“学校”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闲暇、休闲”。在古希腊人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据说,在英国的伊顿公学,每逢周末,每位老师都要带十位学生到自己家里,师生一起做饭、聊天,在轻松自如中敞开各自的心扉。有人曾经向伊顿的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在母校的所有活动中,他们认为最应该保留的项目就是周末的聚餐与聊天。
  学校——闲暇,又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连接,但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学校”已经与那个灵动而富于想象力的源头离得越来越远。
  喜欢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表述:那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想象着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漫步于雅典的吕克昂学园,清风朗月,花香鸟语,在这大自然赐予的课堂里,智慧与思想在悄然传递,回廊下,花丛中,师生分享着“漫步的哲学”,那些啾啾在枝头的小鸟,见证了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正所谓春风化雨,甘露洒心。
  四
  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培养起孩子们在公众场所发言的习惯,常常是在课堂分享之后,女孩或男孩跑过来:老师,我想跟你说……
  电影,上帝给人类的最好馈赠。如今,借助这馈赠,我慢慢地走近了他们。
  在博客里,那个拽住我衣角的女生写道:心中的软弱,只能跟你讲。
  上课时因为谈到某一档火爆的相亲节目,下课了,一个女孩子就特意跑来,留住我,和我继续着关于“爱情”的话题。
  那些迷惘、困惑,无法命名的恐惧、难以释怀的焦虑……还有很多生命里的皱褶,我也许很难把他们一一都抚平熨帖,但是我愿意去倾听,愿意和你一起去分担。
  感谢网络,让那些羞涩、内敛、迟疑和自卑获得了开敞,在电子邮件里,他们向我描述着内心的激荡与思索:
  《心灵捕手》中数学天才威尔坎坷的心路,让学哲学的女孩钰触摸到青春的疼痛——我想我并不是一个耐心的孩子,看电影时每每总是快进。可在这个学期,当那么多的我们同坐一间教室,灯光暗淡,声音悠扬,眼神专注,荧幕亮起,那么多的我们同伴光影开怀,那么多的我们同随光影落泪时,心中总是充盈感动……还记得在那个夜晚,当教授对威尔说出“It’s not your fault”,当威尔从平静到激动到抗拒最终拥抱哭泣时,那么多的我们,在荧幕外,也不禁落泪。还记得在那个夜晚,坐在身旁的那位早已准备好一大包零食的女生,在那一刻也让自己完全释放,抽泣了许久许久。青春期的我们总体会着疼痛,来自情感,来自学业,来自家庭;青春期的我们总把自己伪装,假装坚强,假装冷漠,假装不屑;青春期的我们总渴望着温暖,期待依靠,期待信任,期待着满满的安全感。我们学会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接纳生活中的幸福与伤痛,冷暖自知,自行消化,如雪松一般,让自己变得坚韧,却总在不经意间看到拖在自己身后的那被拉长的,那无处安放的影子……   那群心怀梦想的“扶桑花女孩”,也唤醒了一个韩国大男孩的梦想——现在都大三了,刚刚成年了,突然想,至今,我没有自己决定过事情,留学、上大学以及现在我所学习的专业,都是由我父母决定的……而当我看《扶桑花女孩》时,感到的,更多是一种羡慕。不管他们有多少困难,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能勇敢前进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不管有什么样的曲折,这个梦想能够给予她们无限的动力。
  一个叫美玲的外文学院的女孩分享了她重新“发现”教育的欣喜——老师,您曾经告诉我们学习热情比知识重要,让我不断去思考我以后成为老师要带给孩子们什么,以此还在课堂上做了演讲,写了很多日记文章。您还告诉过我们帮助孩子寻找到快乐而不仅仅是成绩,让我再次思考着教育到底去教什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在参加未来教师素质大赛决赛时,我喊出的口号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来自华南师大的交换生俊浩,每次课后都会给我的邮箱投递一篇文字,认认真真地写下他对电影的感想。在最后的学期论文汇报中,他思索着“父母”与“教师”到底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家人是我们胸前的铠甲,老师是我们手中的利剑。穿上铠甲虽然可以保护自己,但有时候或许对孩子来说勒得太紧,或者显得太笨重,让我们的孩子举步维艰。同样地,当给予我们手中一把利剑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开拓自己的前路,但是有时或许会不小心划破了我们的铠甲,甚至是刺伤了我们自己。
  还有现实中的晦暗与阴影,也让那些年轻的生命纠结困惑——老师,您觉得《皇族俱乐部》中那个获得校长位置的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呢……
  我想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明白无误的答案,但是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去探讨,去慢慢接近生活的真相、教育的真谛。
  五
  一个来自澳门学人力资源管理的男孩,因为宿舍伙伴的推荐,来到我的课堂。他要做一项质性研究的作业,近距离地观察一位教师。
  欣赏一个本科生做作业的认真,于是欣然应允。那一晚课后,走廊里,男孩向我说起内心的纠结,对现实的忧虑,对理想与激情消泯后的惶恐与不安……忽然觉得,每个内在的生命都需要我们驻足聆听,从男孩子认真的眼神里,我读到了“责任”,不仅对自己,还有对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那份沉甸甸的关切。
  这个男孩子,他仔细地读了我的每一篇论文,包括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随笔和书评,在访谈提纲中,他这样写下了对我的理解:清楚理解并面对事实的残酷,温柔地包容,而不失渴求改变的希望。
  心理学院一个叫娟的女生,在看完《死亡诗社》的那天晚上,回到宿舍便像基廷老师一样站到了桌子上。她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如愿当了一名教师,我是否有勇气带着学生“站在桌子上”用不一样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是否有能力给他们带去真正的教育——教会他们如何自我思考。娟不是师范生,但她暑期要去青海支教,她说这是一个民间组织,每年全国都会有上百个学生申请去参加这个志愿活动,但是,只有12个名额。每天晚上,在QQ群里,这些热情高涨的大学生还有一些研究生,都在热烈地讨论着去青海支教的问题。
  读着这样的文字,蓦然间就有一种惶恐:当我们笼统地用“90后”“80后”去界定我们的孩子,然后又轻慢地为他们贴上了这样那样的标签时,他们会不会就在我们“期待”的视野里,长成了我们所认为的那个样子?
  六
  那个叫“海洋”的面孔圆圆的女孩子,每次在我下课离去时,都会等着和我挥一挥手。
  那个在上学年选我课的女生,依然会把她最近看过的教育电影推荐给我:老师看过印度的《三个白痴》吗?
  还有一位心理学院的女孩子,每次看完电影都会写来很细腻的感想。在邮件里,她还向我讲述了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表妹,小小年纪便嚷着要自杀,她很为表妹担心,又不知道该怎样去帮助。
  我不是《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学教授,我无法拿出专业化的干预方案,但在回信中,我还是分享了我的经验:尝试一下,看看你自己能否成为你表妹生活中那个“非常特别的人”,让她和你建立起一种交流机制。有时候,你不用多说什么,倾听就够了。我想,只要生活中有一个人,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倾听,我们就不该轻言放弃。
  是的,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倾听,就不该轻言放弃。
  你的内心,我愿意倾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柯彤)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学校发展愿景”以及“愿景型领导”等概念和思想开始逐步进入我国的教育管理领域,并对我国的中小学管理研究和实践产生影响。1990年,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次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四大基石: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目标。自此,“愿景”一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逐步成为教育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学校愿景型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所谓学校愿景型领导,就是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最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也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青岛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青岛二中”)坚持系统教育观,办学
针对当前教育领域教师失范行为频出的问题,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不久前,针对教育领域教师收礼行为屡禁不止的状况,笔者曾做过一个有关家长给教师送礼原因的调研。从调研结果看,作为一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出台的规章,《办法》的出台既有合理性,同时也存在可供讨论之处。出于对现实的考虑,《办法》的继续推行以及完善是必然的。同时相关部门也不应将问题的解决仅仅局限于惩
百年前,鲁迅、胡适等先贤曾高擎“文学革命”与“文学救国”的大旗号召人们用“新文学”提振民族志气,重构中国文学版图,从而开启了20余年的“新文学”黄金时代。今日之中国,过度的商业化打开了人欲的潘多拉魔盒,各式各样的商业写作侵蚀着文学之树的基干,文学使命不昌,文学价值式微,有人呼喊着“文学已死”。为了在这个文学枯寂的年代,利用互联网之发达,重新让社会的心灵与精神回归纯文学,2014年4月1日,北京师范
山东省荣成市实验中学以“为生命添彩”为办学理念,以“绿色生命教育”为创建特色学校的主题,通过阳光教师团队的构建、绿色生命课程的开发、绿色生命课堂的打造、绿色生命活动的开展和绿色评价体系的实施,凸显学校的绿色精神文化内涵,让师生在认识生命、尊重生命、顺遂生命和成就生命的过程中体验生命历程,提升生命质量,从而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绿色环境濡染——润物无声  1.美化校园,陶冶情操  在校园中
“教育管理抓两头”,一个班集体中的“两头”是“优等生”和“学困生”。抓住了“优等生”,可以带动“中等生”;转化了“学困生”,既可防止“中等生”受到负面影响,又可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看齐。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关键。  “学困生”主要指在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达不到同年级其他学生平均水平的学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接触并深入了解了一些“学困生”,初步掌握了转化
“学生们做相似的动作,跳相似的舞蹈,不停地重复,一班又一班的学生不停地学……”这就是我们要教的舞蹈吗?为什么每个人表达出来的都是一样的?我们现今的舞蹈教育如何做到让孩子有感而发地跳舞呢?  现在无论是小学还是社会上的少儿舞蹈培训,大多以教授各类舞蹈考级教材或成品小舞蹈为主。教材多以组合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较小。再或者是以形体基本功训练为主,压腿、下腰、压胯……各种柔韧性训练,犹如
:感谢您接受采访!我们今天访谈的主题是职前教师。对于他们而言,您认为最大的挑战和动力是什么?  安东尼:我认为对于职前教师来说,爱孩子是最大的动力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的一些学生去外面实习时总是抱怨,他们并不爱孩子。然后,作为一位“新教师”,我们无法在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教给他们太多的东西,因此他们需要很好地掌握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转换到课堂中去,这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接下来,他们需要思考的是课堂里的
梅州市梅江区鸿都小学(以下简称“鸿都小学”)自2005年建校以来,便以“抓基础、争一流、出特色、育英才”为目标,在“人本、合作、和谐、创新”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传承经验,超越自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精细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以求快速而有益地发展。  一、以人为本,规范办学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后人汲取文学营养的源泉。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同样需要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典的古诗词中所熔铸的民族精神和对生活的思考,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诗词中的魅力能够深深地感染纯真而幼小的心灵,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鉴赏诗词中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