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红色旅游、自然景观旅游、乡村旅游等成了人们旅游的首选。而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了一支新生力量,在乡村旅游中,大学生占相当大的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并提出开发对策。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大学生 乡村旅游 经济发展 开发对策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欣赏农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人情、考察学习“三农”知识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随着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认可
度增强以及农村旅游自身发展加快,大学生已成为农村旅游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偏爱乡村旅游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整体相比而言,乡村旅游较之于其他旅游方式,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较低、当地旅游景点实行无门票或低价门票、往返距离短、无旅游中介费等原因,整体旅游消费支出较低,这非常适合大学生无收入或收入甚微的经济状况,此亦成为大学生进行旅游行为的最主要前提。
(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乡村地域广大辽阔,乡村文化种类多样,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为广大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乡村旅游能让旅游者在观赏农业景观的同时能够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依存关系,并在采摘、捕捞、耕耘以及农村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实践中获得农业劳作的机会,从而体验农事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等。这些旅游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了解乡村真相、增长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等高层次的旅游需要。
(三)心理因素。大学生生活、学习于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城区社会中,没有过多机会真实接触遥远的乡村,故而会产生对自然的呼唤,对回归自然、亲近乡土的渴望;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参与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高校中某些学生团体或社会中某些非赢利性组织所组织的专门以大学生为客源的旅游团队,学生本身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更安定感。这是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行为决定的促成性因素。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非赢利组织“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专门为在校大学生所组织的活动。在2007年“十一”期间,该会组织了四个团队赴四个旅游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乡村旅游。
二、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形式
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传统观光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等旅游类型。其具体形式主要如下:
(一)赴偏远乡村欣赏风光,同时兼顾在当地进行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包括观光、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等活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此种类型。在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当地的风景和民俗,而且参与了为村民采收白云豆、改造道路、为村民修建公厕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观光各种主题农园。其一为大学生前往观光购物型农园进行旅游活动。观光购物型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摘菜、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其二为参观农业公园。农业公园系指在公园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指导下,将特定农业区设计出有服务区、景观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的公园式的农业庄园,让游客体会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及流程等。
(三)参加探险野营。这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野营设施设备如帐篷、睡袋、求生工具等在郊外等具有一定冒险行为的过夜、探险,在享受大自然的宁静、野趣及神秘的同时进行身心的考验与锻炼。
(四)参观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园林建筑、文物古迹,是重要的农村旅游资源集结地,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经常举行的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亦能招来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五)参加专题民俗节庆游。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这种旅游方式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收获季节的专题农事节庆和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即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三、大学生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大学生们偏爱的一种旅游形式,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消费能力层次底。农村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当地旅游景点收费、往返距离、旅游中介费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大学生在农村旅游中消费支出相对较低的特点。以“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为例,整个过程支出含往返路费、五天伙食费、住宿费(为零)、景点入场费(为零)、保险费、后期光盘制作费、通讯手册制作费等全部费用才一百五十元。
(二)学生自我组织性强。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的农村旅游都是学生群体的自发行为,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没有直接联系。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即是在没有任何学校部门过问的情况下由“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通过对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生发放广告、进校设立现场咨询点宣传而促成的,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参与。
(三)有一定的主题。大学生旅游由于其组成人员来源的固定性和其成员本身的高素质性,决定了每次大学生出游都有一定的主题,即在游览观光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实践主题。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的主题是“在观光中观察,在体验中为农民朋友服务”。
(四)出游距离较短。农村旅游区域在分布上的广阔性以及农村旅游景点内容上的相似性,致使人们能在离自己生活区不远的地方进行农村旅游。尤其是大学生的经济支出能力较弱,更决定了其选择农村旅游时会选择一些比较近的旅游区域。
(五)教育意义大。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参与农业劳作和农村建设,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四、大学生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在体验中放松。适宜进行农村旅游的目的地一般受工业化影响较小,仍保持较原始的自然风貌村落形态,当地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些城镇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大学生游客返璞归真、放缓压力提供了优越条件。而高度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公园,又能让大学生在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三农”重要性的同时感受科技时代耕作的惬意。
(二)在新奇中学习。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生游客在新奇中参观这种平时难得一见的民间文化,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有重要作用。
(三)在交流中交友。大学生进行农村旅游一般结伴而行,很多时候还是在某个组织所组织下形成的旅游团队。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游客好动、积极、擅长交流等特点,旅途中容易与他人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从而实现在交流中交友的目的。
(四)在参与中成长。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旅游行为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大学生在乡村旅游中能够体验到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并有机会参与适宜的农业劳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长用于支农项目,更是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发展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主题有待强化。大学生旅游往往比一般旅游具有更高的层次需要。因此,为使每次旅行更符合这一功能需求,其旅游过程中必须确立更加明确的主题,如交友、与当地文化交流、了解当地某一农业生产情况或某一建设情况等等。同时,这些主题必须具体体现在旅游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促进旅游产品组合的灵活度,尽量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乡村旅游活动与项目,突出游客和旅游企业、游客和原居民、游客和游客的互动,激发游客的主动性,实现活动主题与大学生的现实旅游需要相结合。
(二)活动中的组织分工、纪律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出团旅游往往是一个年龄相仿、文化层次相仿、阅历相仿的团队,加上其出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程自我参与和管理,这就要求活动中必须加强组织分工的全员参与性和分工的科学性,在纪律上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如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的同学们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中,从出行前的宣传、联络、购买车票等,到活动中每个同学携带物品、每天值勤安排分工,从组织领导中的领队、生活委员、财务委员等职务分工到活动中每个同学参与的活动组别,都有明确到位的分工。但在活动过程中,由于个别同学纪律意识不高,领队和相关委员没有监管到位,导致有个别同学没有履行自己的分工职责,出现了擅自离队、不清扫卫生等现象。因此,大学生农村旅游必须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工作分工与学生的实际意愿、能力相结合,分工与监管相结合。
(三)提高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对旅游目的地的改造与建设的参与程度。由于知识面宽、理论知识较强、专业广泛、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等因素,大学生在农村旅游过程中,完全可以更好地参与当地的改造和建设。如对传统的乡村环境进行科学改造提出建议、对不良的乡村生活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安防等等。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结合,专业知识与学以致用的结合。
(四)有待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目前的大学生农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由放任的阶段,学校没有过问,更没有监管,也没有得到相关旅游部门的指导,所以活动过程中具有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大学生农村旅游中,组织者应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在旅游项目、出行路线、组织分工、专业实践、安全保障甚至资金援助等方面建立咨询和获助平台,实现大学生农村旅游的自我组织与学校及相关旅游部门的官方参与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红,席岳婷等.旅游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6.8.
[2]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0.
[3]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关键词: 大学生 乡村旅游 经济发展 开发对策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欣赏农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人情、考察学习“三农”知识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随着人们对旅游价值的认可
度增强以及农村旅游自身发展加快,大学生已成为农村旅游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偏爱乡村旅游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整体相比而言,乡村旅游较之于其他旅游方式,由于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较低、当地旅游景点实行无门票或低价门票、往返距离短、无旅游中介费等原因,整体旅游消费支出较低,这非常适合大学生无收入或收入甚微的经济状况,此亦成为大学生进行旅游行为的最主要前提。
(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乡村地域广大辽阔,乡村文化种类多样,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为广大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乡村旅游能让旅游者在观赏农业景观的同时能够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依存关系,并在采摘、捕捞、耕耘以及农村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实践中获得农业劳作的机会,从而体验农事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等。这些旅游内容能够满足大学生了解乡村真相、增长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等高层次的旅游需要。
(三)心理因素。大学生生活、学习于高度城市化、现代化的城区社会中,没有过多机会真实接触遥远的乡村,故而会产生对自然的呼唤,对回归自然、亲近乡土的渴望;同时,由于大学生所参与的乡村旅游大多属于高校中某些学生团体或社会中某些非赢利性组织所组织的专门以大学生为客源的旅游团队,学生本身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和更安定感。这是大学生进行乡村旅游行为决定的促成性因素。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非赢利组织“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专门为在校大学生所组织的活动。在2007年“十一”期间,该会组织了四个团队赴四个旅游地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乡村旅游。
二、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形式
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传统观光型、都市科技型、休闲度假型等旅游类型。其具体形式主要如下:
(一)赴偏远乡村欣赏风光,同时兼顾在当地进行社会实践。这种方式包括观光、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等活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黄草坝活动即是此种类型。在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当地的风景和民俗,而且参与了为村民采收白云豆、改造道路、为村民修建公厕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观光各种主题农园。其一为大学生前往观光购物型农园进行旅游活动。观光购物型农园开放成熟的果园、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摘菜、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其二为参观农业公园。农业公园系指在公园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指导下,将特定农业区设计出有服务区、景观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的公园式的农业庄园,让游客体会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及流程等。
(三)参加探险野营。这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野营设施设备如帐篷、睡袋、求生工具等在郊外等具有一定冒险行为的过夜、探险,在享受大自然的宁静、野趣及神秘的同时进行身心的考验与锻炼。
(四)参观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园林建筑、文物古迹,是重要的农村旅游资源集结地,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经常举行的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亦能招来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五)参加专题民俗节庆游。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这种旅游方式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的收获季节的专题农事节庆和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即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三、大学生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大学生们偏爱的一种旅游形式,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消费能力层次底。农村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当地旅游景点收费、往返距离、旅游中介费等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大学生在农村旅游中消费支出相对较低的特点。以“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为例,整个过程支出含往返路费、五天伙食费、住宿费(为零)、景点入场费(为零)、保险费、后期光盘制作费、通讯手册制作费等全部费用才一百五十元。
(二)学生自我组织性强。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的农村旅游都是学生群体的自发行为,与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没有直接联系。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即是在没有任何学校部门过问的情况下由“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通过对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生发放广告、进校设立现场咨询点宣传而促成的,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参与。
(三)有一定的主题。大学生旅游由于其组成人员来源的固定性和其成员本身的高素质性,决定了每次大学生出游都有一定的主题,即在游览观光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实践主题。如“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此次赴大理的活动的主题是“在观光中观察,在体验中为农民朋友服务”。
(四)出游距离较短。农村旅游区域在分布上的广阔性以及农村旅游景点内容上的相似性,致使人们能在离自己生活区不远的地方进行农村旅游。尤其是大学生的经济支出能力较弱,更决定了其选择农村旅游时会选择一些比较近的旅游区域。
(五)教育意义大。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淳朴的民风,参与农业劳作和农村建设,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四、大学生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在体验中放松。适宜进行农村旅游的目的地一般受工业化影响较小,仍保持较原始的自然风貌村落形态,当地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原始的劳作形态,真实的民风民俗,土生的农副产品,这些城镇无可比拟的优势,为大学生游客返璞归真、放缓压力提供了优越条件。而高度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公园,又能让大学生在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三农”重要性的同时感受科技时代耕作的惬意。
(二)在新奇中学习。乡村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内涵,致使乡村旅游在文化层次上具有高品位的特点。乡村的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学生游客在新奇中参观这种平时难得一见的民间文化,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有重要作用。
(三)在交流中交友。大学生进行农村旅游一般结伴而行,很多时候还是在某个组织所组织下形成的旅游团队。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游客好动、积极、擅长交流等特点,旅途中容易与他人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从而实现在交流中交友的目的。
(四)在参与中成长。乡村旅游的复合型导致游客在旅游行为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大学生在乡村旅游中能够体验到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并有机会参与适宜的农业劳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或专长用于支农项目,更是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发展大学生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主题有待强化。大学生旅游往往比一般旅游具有更高的层次需要。因此,为使每次旅行更符合这一功能需求,其旅游过程中必须确立更加明确的主题,如交友、与当地文化交流、了解当地某一农业生产情况或某一建设情况等等。同时,这些主题必须具体体现在旅游产品设计、代理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促进旅游产品组合的灵活度,尽量提供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乡村旅游活动与项目,突出游客和旅游企业、游客和原居民、游客和游客的互动,激发游客的主动性,实现活动主题与大学生的现实旅游需要相结合。
(二)活动中的组织分工、纪律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出团旅游往往是一个年龄相仿、文化层次相仿、阅历相仿的团队,加上其出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程自我参与和管理,这就要求活动中必须加强组织分工的全员参与性和分工的科学性,在纪律上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如在“家”工作委员会云南分会的同学们此次赴大理的活动中,从出行前的宣传、联络、购买车票等,到活动中每个同学携带物品、每天值勤安排分工,从组织领导中的领队、生活委员、财务委员等职务分工到活动中每个同学参与的活动组别,都有明确到位的分工。但在活动过程中,由于个别同学纪律意识不高,领队和相关委员没有监管到位,导致有个别同学没有履行自己的分工职责,出现了擅自离队、不清扫卫生等现象。因此,大学生农村旅游必须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工作分工与学生的实际意愿、能力相结合,分工与监管相结合。
(三)提高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对旅游目的地的改造与建设的参与程度。由于知识面宽、理论知识较强、专业广泛、乐于思考、勤于动手等因素,大学生在农村旅游过程中,完全可以更好地参与当地的改造和建设。如对传统的乡村环境进行科学改造提出建议、对不良的乡村生活方面提出改进意见、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农村安防等等。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结合,专业知识与学以致用的结合。
(四)有待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目前的大学生农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由放任的阶段,学校没有过问,更没有监管,也没有得到相关旅游部门的指导,所以活动过程中具有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因此,在大学生农村旅游中,组织者应积极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指导,在旅游项目、出行路线、组织分工、专业实践、安全保障甚至资金援助等方面建立咨询和获助平台,实现大学生农村旅游的自我组织与学校及相关旅游部门的官方参与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红,席岳婷等.旅游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6.8.
[2]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0.
[3]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