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跑步动作是幼儿动作发展研究中的热点。本文基于幼儿跑步动作描述指标,对3~6岁幼儿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幼儿跑步动作教学策略。
关键词:跑步动作;描述指标;教学策略
健康是幼儿的幸福源泉,幼儿时期的健康能够提高幼儿的生命质量,还能为他们的终身健康赢得时间。幼儿的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和以后各种竞技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作为一项重要的位移技能,跑步广泛存在于幼儿的运动和日常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基本动作可以通过模仿学会,但是仍需通过各种练习来调节动作的规范性,以提高动作技能,使动作快速灵活。如果跑步动作发展滞后,可能导致幼儿体能训练水平的不足,这将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麻烦。
一、幼儿跑步动作描述指标
早期对幼儿跑步动作的描述通常使用时间或者速度等指标,这种评价方法简单可行,但只注重跑步动作的结果,忽视了幼儿跑步过程中所使用的动作,对于动作如何完成的不能给出相应解释。随着学者们的不断调查和研究,关注点逐渐聚焦到了幼儿跑步的动作模式上。动作发展序列理论认为,动作模式按动作发展阶段排列的。动作发展阶段是指在特定生理年龄阶段,大部分幼儿在完成动作时会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征。这种通过动作的发展阶段来描述动作发展的方法被称为序列法,它进一步又可分为整体序列法和部分序列法。部分序列法分别从上肢、下肢以及躯干等部位描述了动作发展的特征。整体序列法从整体上描述了动作发展的特征。表1是几种常用的用于描述跑步动作的指标及指标的定义。
二、幼儿跑步动作教学策略
调查显示,3~6岁是发展跑步动作的重要时期。我国幼儿跑步动作发展水平不均衡且部分幼儿存在发展滞后现象。在幼儿园阶段进行跑步动作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表2,将从教學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组织模式4个方面来讨论幼儿跑步动作的教学策略。
(一)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阶段幼儿跑步动作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小班和中班的幼儿跑步动作多处于初级与中级阶段。在发展小班与中班幼儿的跑步动作时,教学目标重点是发展下肢力量与平衡能力。大班的幼儿跑步动作应该发展到高级阶段,大班的教学目标是发展足前掌着地,熟练掌握下肢蹬离地面的技术,以增强跑步中上、下肢的协调能力。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小班和中班的幼儿应围绕发展幼儿的下肢力量与平衡能力展开体育活动。对小班的幼儿不需要强调动作技术,重点要让幼儿积极锻炼,发展下肢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对于中班的幼儿,随着动作的熟练,要求幼儿完成以上动作时脚后跟不着地,体验用脚前掌用力蹬地与落地缓冲。在掌握脚前掌着地与蹬地的技术之后,再要求幼儿加上手臂的摆动,体会手臂的协调作用。大班和中班的幼儿跑步活动时,应围绕上、下肢的协调以及下肢的蹬地与着地方式展开。
(三)采用“动作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游戏,通过各种形式亲子跑步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跑步的快乐,培养他们对跑步的兴趣,爱上跑步。让幼儿在小组活动中学习正确的动作,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锻炼自己的下肢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在幼儿跑步动作教学中,主要采用模仿示范、讲解示和练习法的教学方法。儿童模仿能力强。在教学中,要注意成熟动作模式的展示。
(四)根据个人差异进行不同的练习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幼儿跑步动作的教学时间安排为,每周2~3次,每次20~30min最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幼儿的差异,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安排不同层次的动作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跑步动作发展水平进行情景化设置以提高他们跑步的技能。
三、结束语
幼儿园需要开展幼儿跑步动作学习课程,并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场地来练习跑步动作技能,对小班幼儿的跑步动作教学,应该多进行游戏化的走、跑、跳动作练习,采用情景化处理,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对于中、大班的幼儿,要逐渐增加跑步动作技能和运动强度的要求,大班可以多进行竞赛性质的体育游戏。通过“投机取巧”等侧面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强迫的方式,让幼儿爱上跑步。这将会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基本位移动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马芷筠.儿童基本动作发展序列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2]范雪,罗冬梅,陈皆播,等.3~6岁幼儿跑步动作发展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J].体育科学,2017,(11):40-47.
[3]李克, 关欣, 纪之光. 3岁至6岁幼儿跑步步态特征的运动学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6): 99-102.
作者简介:莫少军,桐乡市实验幼儿园。
关键词:跑步动作;描述指标;教学策略
健康是幼儿的幸福源泉,幼儿时期的健康能够提高幼儿的生命质量,还能为他们的终身健康赢得时间。幼儿的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和以后各种竞技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作为一项重要的位移技能,跑步广泛存在于幼儿的运动和日常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基本动作可以通过模仿学会,但是仍需通过各种练习来调节动作的规范性,以提高动作技能,使动作快速灵活。如果跑步动作发展滞后,可能导致幼儿体能训练水平的不足,这将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麻烦。
一、幼儿跑步动作描述指标
早期对幼儿跑步动作的描述通常使用时间或者速度等指标,这种评价方法简单可行,但只注重跑步动作的结果,忽视了幼儿跑步过程中所使用的动作,对于动作如何完成的不能给出相应解释。随着学者们的不断调查和研究,关注点逐渐聚焦到了幼儿跑步的动作模式上。动作发展序列理论认为,动作模式按动作发展阶段排列的。动作发展阶段是指在特定生理年龄阶段,大部分幼儿在完成动作时会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征。这种通过动作的发展阶段来描述动作发展的方法被称为序列法,它进一步又可分为整体序列法和部分序列法。部分序列法分别从上肢、下肢以及躯干等部位描述了动作发展的特征。整体序列法从整体上描述了动作发展的特征。表1是几种常用的用于描述跑步动作的指标及指标的定义。
二、幼儿跑步动作教学策略
调查显示,3~6岁是发展跑步动作的重要时期。我国幼儿跑步动作发展水平不均衡且部分幼儿存在发展滞后现象。在幼儿园阶段进行跑步动作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表2,将从教學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组织模式4个方面来讨论幼儿跑步动作的教学策略。
(一)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阶段幼儿跑步动作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小班和中班的幼儿跑步动作多处于初级与中级阶段。在发展小班与中班幼儿的跑步动作时,教学目标重点是发展下肢力量与平衡能力。大班的幼儿跑步动作应该发展到高级阶段,大班的教学目标是发展足前掌着地,熟练掌握下肢蹬离地面的技术,以增强跑步中上、下肢的协调能力。
(二)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应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小班和中班的幼儿应围绕发展幼儿的下肢力量与平衡能力展开体育活动。对小班的幼儿不需要强调动作技术,重点要让幼儿积极锻炼,发展下肢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对于中班的幼儿,随着动作的熟练,要求幼儿完成以上动作时脚后跟不着地,体验用脚前掌用力蹬地与落地缓冲。在掌握脚前掌着地与蹬地的技术之后,再要求幼儿加上手臂的摆动,体会手臂的协调作用。大班和中班的幼儿跑步活动时,应围绕上、下肢的协调以及下肢的蹬地与着地方式展开。
(三)采用“动作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游戏,通过各种形式亲子跑步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跑步的快乐,培养他们对跑步的兴趣,爱上跑步。让幼儿在小组活动中学习正确的动作,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锻炼自己的下肢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在幼儿跑步动作教学中,主要采用模仿示范、讲解示和练习法的教学方法。儿童模仿能力强。在教学中,要注意成熟动作模式的展示。
(四)根据个人差异进行不同的练习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幼儿跑步动作的教学时间安排为,每周2~3次,每次20~30min最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幼儿的差异,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安排不同层次的动作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跑步动作发展水平进行情景化设置以提高他们跑步的技能。
三、结束语
幼儿园需要开展幼儿跑步动作学习课程,并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场地来练习跑步动作技能,对小班幼儿的跑步动作教学,应该多进行游戏化的走、跑、跳动作练习,采用情景化处理,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对于中、大班的幼儿,要逐渐增加跑步动作技能和运动强度的要求,大班可以多进行竞赛性质的体育游戏。通过“投机取巧”等侧面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强迫的方式,让幼儿爱上跑步。这将会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基本位移动作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马芷筠.儿童基本动作发展序列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2]范雪,罗冬梅,陈皆播,等.3~6岁幼儿跑步动作发展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J].体育科学,2017,(11):40-47.
[3]李克, 关欣, 纪之光. 3岁至6岁幼儿跑步步态特征的运动学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6): 99-102.
作者简介:莫少军,桐乡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