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如何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g1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从一年级开始,就要采用以训练学生“说”促进他们“想”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在数学课上训练学生说,采用了以下这些做法。
  第一,训练学生大声发言。接班第一节课师生相互介绍,训练说话就开始了。要求每个学生起立,大声说我叫×××,再用一两句话说说新学年自己学好数学的打算。教师从中发现说得好的当即表扬:“××同学发言,姿势端正,态度自然,语句完整,语言简练明确,特别是声音洪亮,很精神!”通过表扬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确要求。此后,每节课都结合检查复习、基本训练等教学环节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大声回答问题,每个人都要通过“发言声音合格”的达标验收。
  第二,让学生习惯于“说想法”。所谓说想法就是说思路,说思维的过程。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如,一次要学生回答填空问题:“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82,这两个偶数分别是( )和( )。”在解答时,一位同学说:这两个偶数是40和4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相邻的两个偶数相差2,也就是说,这两个偶数和是82,差是2,82减去2的差除以2等于40,40是较小的偶数;40加2等于42,42是较大的偶数。所以这两个连续偶数是40和42。第二位同学回答时说:我是用两个偶数相加凑出来的,我想这两个偶数都应该接近82的一半,所以一个偶数是40,那么另一个偶数就是42。第三位同学说:我想,根据两个偶数的和82,可以求出这两个偶数的平均数是41,41是奇数,因为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那么和41相邻的两个偶数,一个是41减1等于40,另一个是41加1等于42,40和42是连续的两个偶数。学生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显然,说想法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说想法,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第三,训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关于概念、法则的用语,要求学生用数学用语,简明、准确、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完后,还要统一到课本语言上来。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同学重新叙述。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定义(法则)本身,又能理解表述这一定义(法则)的书面语言,而且自己还能准确地讲述出来。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操练。
  第四,给后进生发言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习惯,难点在于训练后进生。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动脑子,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动脑子,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会回答问题。例如,接班后的前几节课可以作为争取后进生的重点课来上。课前就把检查复习的题目先告诉后进生,并具体教他们如何回答。由于后进生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洪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高了。后进生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说,促进了想,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上述训练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口算练习、板演回讲、总结定义、回答提问、小组讨论、争论问题等形式进行。长此坚持下去,学生说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大提高。
  (建三江管理局二道河学校)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给他们以用武之地。根据这一点,教师应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身心得到愉快的体验中,激活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
识字,是学习汉语的前提条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是学生今后阅读学习的重要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期的识字目标之一:就是要让1~2年级小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 600~1 800个”。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不但枯燥乏味,引不起孩子学习的兴趣,更不符合孩子们的身
《论语》于大家,当是一本熟悉得不能再熟的书了,但曾有人认为.诸如儒学之类的老祖宗的东西可以扔到历史的垃圾桶里去了,只求曾经拥有即可。然而数往知来,对《论语》的习读仍然可以
1950年代,上海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和沪陕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派出金融、建筑、纺织、电力、机械、高教等行业的数万名干部职工支援陕西建设,为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
抗日战争时期的邮票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作为一种遗产,它可以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思路,使中国红色旅游由国内热扩展为国际热。对抗日战争时期发行的邮票进行梳理,总结目前红色旅游发
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是他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活力因素。游戏型课件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学内容设计成计算机游戏,让他们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它不仅能像一般的多媒体课件那样动态呈现学习内容,而且把数学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 游戏性课件的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
在科学技术知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成人都在千方百计地学习深造,唯恐成为这个时代的“文盲”或落伍者。而作为未成年的学生,他们拥有着无比优越的条件去学习。然而,现在有许多的初中学生对学习抱有无所谓甚至厌恶的态度。据笔者对928名农村初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42人有或曾有厌学的现象,因而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如不认真写作业、上课睡觉、迟到、旷课、不参加考试、敌视教师等现象也较严重。从多方了解表明,厌学
一、创设趣味化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以境生趣。引入新课,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活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展开教学探究。   如在教“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时,我故意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走进教室,顿时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我装作莫名其妙的样子问学生:“你们笑什么啊?”一个胆大的学生站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