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今的课堂教学,一个普通的特征是,教师的“教”的活动也几乎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仅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层层提问中被步步控制着进行,学生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寥寥无几。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一种惟书、惟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他们不会和不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就不会有主动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起步在父母,关键在学校、教师。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什么如此缺乏呢?笔者从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表现入手,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表现及成因
1.不敢提出问题。尽管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害怕受到嘲弄、漠视,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
2.不必提出问题。学生从不怀疑书本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认为它们就是真理,正确无误的,根本没想去质疑,推翻此观点,或者提出新见解,认为政治课知识多为结论性,读读背背就行,有什么可想可问的。
3.不想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还是教师讲、问,满堂灌,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外缺少提问的环境和氛围,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不想提出问题,也提不出问题。
4.教师不能善待学生的问题。不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提问能力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个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一颗恐惧的心是提不出问题来的,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在政治课教学中,就应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第一,融洽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增进师生的情感和友谊。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笑容,话语亲切,对学生的提问、回答充满鼓励、肯定;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应。
第二,教育学生“善疑”,明确告诉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对于自己的迷惑、问题敢于提出来,师生间、同学间共同讨论加以解决。在平时的作业训练中,尤其是主观题,教师不要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应是师生共同讨论,多角度理解题意,这对培养学生的“善疑”意识可起很大帮助。
第三,尊重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对学生的奇异、独特的想法进行批判和挑剔。对大胆发问的同学,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给予中肯的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四,多进行几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课,如案例教学,讨论课(把学生分成组,由学生问、答,教师引导总结)。
2.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的欲望,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增强生动性和价值性、现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现今的学生,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事政治热点配合课文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
3.创设条件,让学生“有问”。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根本没有空闲时间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有“问”,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独占课堂,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知识应留给学生去探索,尽量采用少讲、精讲、讲重点、破难点的方法。
给予学生时间、机会去阅读、思考、讨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的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成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
其次,创设情景。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价值规律”时,问学生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现实生活中,商品交换往往偏离价值,时高时低,这是否说明马克思揭示价值规律仅仅是理论上的,并不反映实际中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议论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从而愿意思考问题,多提问题。这种“错”的教学方式应用好,其效果不亚于正面的阐述。
4.启发引导示范,让学生“会问”。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可见,中国要振兴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培养、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
(河北省鹿泉市教师进修学校)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起步在父母,关键在学校、教师。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什么如此缺乏呢?笔者从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表现入手,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表现及成因
1.不敢提出问题。尽管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害怕受到嘲弄、漠视,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
2.不必提出问题。学生从不怀疑书本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认为它们就是真理,正确无误的,根本没想去质疑,推翻此观点,或者提出新见解,认为政治课知识多为结论性,读读背背就行,有什么可想可问的。
3.不想提出问题。传统的教学还是教师讲、问,满堂灌,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外缺少提问的环境和氛围,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不想提出问题,也提不出问题。
4.教师不能善待学生的问题。不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提问能力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个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交谈。”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一颗恐惧的心是提不出问题来的,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在政治课教学中,就应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第一,融洽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增进师生的情感和友谊。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笑容,话语亲切,对学生的提问、回答充满鼓励、肯定;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效应。
第二,教育学生“善疑”,明确告诉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对于自己的迷惑、问题敢于提出来,师生间、同学间共同讨论加以解决。在平时的作业训练中,尤其是主观题,教师不要给学生现成的答案,应是师生共同讨论,多角度理解题意,这对培养学生的“善疑”意识可起很大帮助。
第三,尊重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不要对学生的奇异、独特的想法进行批判和挑剔。对大胆发问的同学,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给予中肯的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四,多进行几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问题意识的课,如案例教学,讨论课(把学生分成组,由学生问、答,教师引导总结)。
2.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的欲望,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增强生动性和价值性、现实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去思考。现今的学生,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事政治热点配合课文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
3.创设条件,让学生“有问”。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根本没有空闲时间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有“问”,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独占课堂,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知识应留给学生去探索,尽量采用少讲、精讲、讲重点、破难点的方法。
给予学生时间、机会去阅读、思考、讨论、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教师—学生,学生—教师这种纵向提问的形式,也要采用学生—学生横向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问、讨论、辩论,从而造成一种既有独立思考,又有相互探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
其次,创设情景。成功地创设问题情景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价值规律”时,问学生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现实生活中,商品交换往往偏离价值,时高时低,这是否说明马克思揭示价值规律仅仅是理论上的,并不反映实际中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议论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从而愿意思考问题,多提问题。这种“错”的教学方式应用好,其效果不亚于正面的阐述。
4.启发引导示范,让学生“会问”。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可见,中国要振兴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培养、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
(河北省鹿泉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