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学生创新作文训练,是摆脱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程式化、封闭式的一个有效途径,其主要特征为开放、随机、沟通。
一、开放
1.命题开放。传统的教材一贯采取统一的命题写作训练形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训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笔者根据写作训练内容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命题开放的形式。
教材的命题、教师的命题和学生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把寒假的一件事,改为宽题:“我与寒假生活”。让学生根据各自生活体验拟题。这样许多同学就拟出了新颖的题目。
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笔者曾作过尝试,让高年级学生自由出题,结果常受到特别的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合适的题目,用学生喜爱的,有话可说的题目写作,不言而喻,学生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2.目标开放。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水平有高低、发展有快慢,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情况。若以统一的教学标准来衡量这些参差不齐的学生,势必给一部分学生造成写作压力。而语文教材的习作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
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因材施教,遵循统一性、层次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开放习作的目标,做到既有教材中规定达到的基本训练目标,又有针对不同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训练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的习作训练目标中,愉快自主地学习,大胆灵活地写作。如对那些思维清晰但文笔粗糙,无话可说的中等生,多从内容上引导。对于在习作中感到吃力的学生,多给予关心鼓励,加大个别辅导的力度,从选材、构思到拟提纲,甚至如何开头、结尾都予以指导。
通过范文引导法(课文、报刊、书籍上的文章、同伴的优秀习作等都可以),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记忆的仓库打开了,就不再为无米之炊而犯难了。对于优等生则鼓励在有创意方面下功夫,让这部分同学“先富起来”。这样,作文教学就打破了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创造较好的条件
3.文体开放。淡化记叙文为主的理念。不再一味拘泥于记叙文与教材规定的几种文体写作,结合班队活动,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多进行随感性作文训练,同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广告词,儿童诗、童话、故事等引入学生的习作训练,教师可适当地介绍一些简单的创作技法。
淡化文体意识。因为学生的习作主要是“练笔”性质,为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让学生自由地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文体的界限可模糊些。如让学生给老师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可让学生以书信形式写,还可以让学生以随感的笔触表达。这样,从文体上营造宽松的氛围,能促使学生乐于写作。
内容开放。允许“虚构”,虚构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它与凭空捏造有根本的区别。一些优等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一些“虚构”的情节,只要不是抄袭,不是与生活常理相悖,感情是真实的,应予允许。
大力进行丰富想象力的训练。想象作文的训练要与写实作文训练一样,时常进行。训练的题型应拓展,除续写、补写之外,还可以多进行梦幻型、改写型、编创型,文字导向型等想象作文训练。这样的训练,应不限中心,不限材料,有时可以不给题目、不限篇幅,表达上也不作过高的要求,任学生尽情发挥,浮想联翩,大胆地信笔写来,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存潜质。
评价标准开放。改变以往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的做法。作文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优等生严格要求,好中求新,好听求异。中下生鼓励为主,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大加鼓励,以“优”、“☆”、“佳作亮相”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如果发现学生的思路有偏差,绝不简单地指责,而是在建议性的气氛中帮助其认识不足。在集体评议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以拓展思维。
二、随机
1、训练内容随机。注意因材施教,随机调整作文教学内容,不完全为教材所束缚,利用偶发事件,动作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文体,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既培养了创作兴趣,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创造性。
2.训练时间随机。不再把作文训练只放在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中进行。小作文的训练可随机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看见街上叫卖青蛙的小贩、被污染的河水等现象非常痛心。就引导学生写《餐桌上的青蛙》、《笼中的小鸟》、《哭泣的河》等一系列有关环保的童话。这样的随机练笔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指导程序随机。根据实际情况可先进行指导,再让学生写,也可先让学生自由静想,再动笔。然后组织讨论给予相机指导,尽量让学生写作不受别人的思路束缚,以促成学生别具一格的表达能力的形成。
三、沟通
1.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理化中的小实验,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美术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让学生诉诸笔端。
2.沟通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传》,然后专门利用一节课交流读书感受。另外,可借助网上提供的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信息,让学生上网查询、下载、并精心制作成作文小报。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写作,编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妙用。
(河北省井陉县秀林镇中学)
一、开放
1.命题开放。传统的教材一贯采取统一的命题写作训练形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训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为此,笔者根据写作训练内容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命题开放的形式。
教材的命题、教师的命题和学生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出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把寒假的一件事,改为宽题:“我与寒假生活”。让学生根据各自生活体验拟题。这样许多同学就拟出了新颖的题目。
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笔者曾作过尝试,让高年级学生自由出题,结果常受到特别的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合适的题目,用学生喜爱的,有话可说的题目写作,不言而喻,学生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2.目标开放。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水平有高低、发展有快慢,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情况。若以统一的教学标准来衡量这些参差不齐的学生,势必给一部分学生造成写作压力。而语文教材的习作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
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因材施教,遵循统一性、层次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开放习作的目标,做到既有教材中规定达到的基本训练目标,又有针对不同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训练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的习作训练目标中,愉快自主地学习,大胆灵活地写作。如对那些思维清晰但文笔粗糙,无话可说的中等生,多从内容上引导。对于在习作中感到吃力的学生,多给予关心鼓励,加大个别辅导的力度,从选材、构思到拟提纲,甚至如何开头、结尾都予以指导。
通过范文引导法(课文、报刊、书籍上的文章、同伴的优秀习作等都可以),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记忆的仓库打开了,就不再为无米之炊而犯难了。对于优等生则鼓励在有创意方面下功夫,让这部分同学“先富起来”。这样,作文教学就打破了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创造较好的条件
3.文体开放。淡化记叙文为主的理念。不再一味拘泥于记叙文与教材规定的几种文体写作,结合班队活动,结合兴趣小组活动,多进行随感性作文训练,同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广告词,儿童诗、童话、故事等引入学生的习作训练,教师可适当地介绍一些简单的创作技法。
淡化文体意识。因为学生的习作主要是“练笔”性质,为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让学生自由地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文体的界限可模糊些。如让学生给老师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可让学生以书信形式写,还可以让学生以随感的笔触表达。这样,从文体上营造宽松的氛围,能促使学生乐于写作。
内容开放。允许“虚构”,虚构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它与凭空捏造有根本的区别。一些优等生作文中常会出现一些“虚构”的情节,只要不是抄袭,不是与生活常理相悖,感情是真实的,应予允许。
大力进行丰富想象力的训练。想象作文的训练要与写实作文训练一样,时常进行。训练的题型应拓展,除续写、补写之外,还可以多进行梦幻型、改写型、编创型,文字导向型等想象作文训练。这样的训练,应不限中心,不限材料,有时可以不给题目、不限篇幅,表达上也不作过高的要求,任学生尽情发挥,浮想联翩,大胆地信笔写来,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存潜质。
评价标准开放。改变以往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的做法。作文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优等生严格要求,好中求新,好听求异。中下生鼓励为主,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大加鼓励,以“优”、“☆”、“佳作亮相”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如果发现学生的思路有偏差,绝不简单地指责,而是在建议性的气氛中帮助其认识不足。在集体评议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以拓展思维。
二、随机
1、训练内容随机。注意因材施教,随机调整作文教学内容,不完全为教材所束缚,利用偶发事件,动作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文体,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既培养了创作兴趣,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创造性。
2.训练时间随机。不再把作文训练只放在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中进行。小作文的训练可随机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看见街上叫卖青蛙的小贩、被污染的河水等现象非常痛心。就引导学生写《餐桌上的青蛙》、《笼中的小鸟》、《哭泣的河》等一系列有关环保的童话。这样的随机练笔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指导程序随机。根据实际情况可先进行指导,再让学生写,也可先让学生自由静想,再动笔。然后组织讨论给予相机指导,尽量让学生写作不受别人的思路束缚,以促成学生别具一格的表达能力的形成。
三、沟通
1.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理化中的小实验,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美术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让学生诉诸笔端。
2.沟通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促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传》,然后专门利用一节课交流读书感受。另外,可借助网上提供的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信息,让学生上网查询、下载、并精心制作成作文小报。这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写作,编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妙用。
(河北省井陉县秀林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