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可见,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没有效率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失败,所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健全审美心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苦苦探寻的一个问题,笔者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看法。
1 以境导情,激发学生兴趣
在音乐课的几个教学环节中,唱歌教学是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是先识谱,认识音符,反复唱谱子,再朗读歌词,填歌词,这种形式比较单一。而生动有效的开展唱歌教学应以听为切入口,以动为手段。比如在歌曲《春风》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再聆听歌曲优美的旋律,想像一枝枝树枝上面胖胖的嫩芽,小溪里的淙淙流水,田野里盛开的蒲公英,让学生随着音乐把想象到的画面和景象,用语言、动作或图画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表现出来。熟悉了歌曲后再让学生轻轻地跟唱。以这样的方式学唱歌,师生共同创造了美好的意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创编故事,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我和提琴》时,根据歌曲的内容,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在遥远的挪威,有一个快乐的放牛娃叫爱丽丝,她和她心爱的黄牛形影不离,有什么欢乐和忧愁她都会和黄牛诉说,黄牛是她最知心的朋友。可是爱丽丝却要和黄牛分离了,为什么呢?是为了一把心爱的小提琴,小提琴美妙的“歌声”让爱丽丝着迷。为了能欣赏美妙的音乐,爱丽丝不得不把黄牛卖掉,来买那把能演奏动听音乐的小提琴。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我和提琴》,并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主动理解这首歌曲的内涵兴趣。让他们不仅是就音乐而学音乐,还懂得音乐背后的故事。由故事导入歌曲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巧用工具,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地域不同、城乡差异等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更具弹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如:童话故事表演唱、音乐家的故事、外国儿歌等。我在教学歌曲《拍手拍手》时,除了运用现有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外,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学具代替正规乐器为歌曲伴奏。有的同学敲铅笔盒,有的同学敲墨水瓶,还有的同学用直尺敲击桌面为歌曲伴奏。再如,在教学《京韵》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京剧的音乐、脸谱、图片等资料,或组织讨论京剧的角色(生、旦、净、丑),或戴上脸谱面具学做京剧角色的动作,或讲京剧故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其中,这样的欣赏课突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人人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
4 与生同乐,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
乐理的教学一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多数不愿学,这次课程改革淡化了乐理知识,把乐理知识融入到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理解简单的乐理知识。比如,音乐中的“力度变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先由一个小组发一个母音,再逐步增加一小组发音,让学生感受力度的递增;相反,先由全班在同一力度上发一个母音,再逐次减少一个小组发音,让学生感受力度的递减。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力度的变化并乐于接受。所有这些,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又使用了“元素性”教学,在自然原始的音乐素材中,给了学生一个综合性、自然性的音乐体验。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参与音乐活动之时,学会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同玩、同乐,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就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音乐学习活动的乐趣,共同享受到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
总之,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音乐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通过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善于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好的思维品质,才能顺利地、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从而真正使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得以落实,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 以境导情,激发学生兴趣
在音乐课的几个教学环节中,唱歌教学是重中之重,传统的教学是先识谱,认识音符,反复唱谱子,再朗读歌词,填歌词,这种形式比较单一。而生动有效的开展唱歌教学应以听为切入口,以动为手段。比如在歌曲《春风》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再聆听歌曲优美的旋律,想像一枝枝树枝上面胖胖的嫩芽,小溪里的淙淙流水,田野里盛开的蒲公英,让学生随着音乐把想象到的画面和景象,用语言、动作或图画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表现出来。熟悉了歌曲后再让学生轻轻地跟唱。以这样的方式学唱歌,师生共同创造了美好的意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创编故事,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我和提琴》时,根据歌曲的内容,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在遥远的挪威,有一个快乐的放牛娃叫爱丽丝,她和她心爱的黄牛形影不离,有什么欢乐和忧愁她都会和黄牛诉说,黄牛是她最知心的朋友。可是爱丽丝却要和黄牛分离了,为什么呢?是为了一把心爱的小提琴,小提琴美妙的“歌声”让爱丽丝着迷。为了能欣赏美妙的音乐,爱丽丝不得不把黄牛卖掉,来买那把能演奏动听音乐的小提琴。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我和提琴》,并提问: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激发学生主动理解这首歌曲的内涵兴趣。让他们不仅是就音乐而学音乐,还懂得音乐背后的故事。由故事导入歌曲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巧用工具,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地域不同、城乡差异等方面。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更具弹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如:童话故事表演唱、音乐家的故事、外国儿歌等。我在教学歌曲《拍手拍手》时,除了运用现有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外,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学具代替正规乐器为歌曲伴奏。有的同学敲铅笔盒,有的同学敲墨水瓶,还有的同学用直尺敲击桌面为歌曲伴奏。再如,在教学《京韵》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京剧的音乐、脸谱、图片等资料,或组织讨论京剧的角色(生、旦、净、丑),或戴上脸谱面具学做京剧角色的动作,或讲京剧故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其中,这样的欣赏课突破了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人人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
4 与生同乐,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
乐理的教学一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多数不愿学,这次课程改革淡化了乐理知识,把乐理知识融入到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理解简单的乐理知识。比如,音乐中的“力度变化”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先由一个小组发一个母音,再逐步增加一小组发音,让学生感受力度的递增;相反,先由全班在同一力度上发一个母音,再逐次减少一个小组发音,让学生感受力度的递减。这样的方法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力度的变化并乐于接受。所有这些,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又使用了“元素性”教学,在自然原始的音乐素材中,给了学生一个综合性、自然性的音乐体验。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参与音乐活动之时,学会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学生同玩、同乐,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加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就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音乐学习活动的乐趣,共同享受到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
总之,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音乐教师要有耐心,持之以恒,通过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充分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善于根据音乐课本身的特点,在教学好的思维品质,才能顺利地、很好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从而真正使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得以落实,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