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能够修身养性,能够陶冶情操。音乐教育是培养审美观的一种手段。目前,我国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在非音乐专业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音乐课,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样可以了解音乐、学习音乐。音乐教育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高职高专类院校都重视在专业技能上的培养,而全方位的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则相对较弱,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以及非音乐专业音乐课开设重要性的分析,探讨音乐对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学生;人格;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
人格塑造是最基本的道德培养,音乐美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就是诱导、感染、净化、启迪和升华。因此,高职高专应该给予音乐美学教育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让非音乐专业学生也能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克服人格的缺陷,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的评价充分地肯定了音乐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和欣赏音乐时会在音乐艺术美的感染下,不知不觉的产生心灵的净化,久而久之,人格自然会排斥假、恶、丑而趋向真、善、美,人格的塑造也日趋完善。对于学生而言,人格尚未形成,可塑性强,音乐教育便是对其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接受对音乐美学的教育,能够对音乐中蕴含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历史渊源、民俗宗教文化等文化价值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也能够通过音乐美学的整体性原则、超越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让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理智发生改变,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人格得到塑造和升华。
二、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学生人格特质差异的分析
通过一些对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学生人格特质的调查分析发现,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音乐专业的学生的敢为性、自律性、乐群性、世故性明显高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就是说,音乐专业的学生相较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性格更开朗,更愿意与人交往,更热情也更和蔼可亲,合作和适应能力较强,喜欢组织和参加社团活动,在社会交往中也更加大胆,不惧艰险,不斤斤计较,敢作敢为不受拘束。由于对艺术的爱好,他们富于幻想遇事敏感,易被感动,但同时也处事老练、精明能干、行为得体,能够冷静机智地分析一切,灵活并客观的处理事情。对于支配自己的感性和行动,能更好的做到自我激励、自我克制,严格律己并言行一致,为人处世都能保持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比较为好强、有主见,在性格表现中多为逻辑能力和理性思维较多,感性思维和解压能力较之音乐专业的学生低。在释放情绪与个人气质提升方面略逊于音乐专业的学生。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格健全程度要高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时也说明了在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的必要性。
三、在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的意义
1.用音乐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许多学生在面对生活、情感、学习等压力时,会感到无所适从,面对困难没有勇气解决,知难而退,甚至破罐子破摔。面对学生这样的心理,我们就应当及时让优美、进步、高尚的音乐发挥它那神奇的感染力。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伟大的第五”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不仅仅是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完美统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贝多芬在面临双耳失聪和婚姻破灭的双重打击下仍不屈服于他所谓的“灰白色命运”的精神。音乐中,我们感受到命运之神在叩门,声音一次一次,强大而逼人,然而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表现为一段弱小、柔和,但异常坚定的旋律,二者如此悬殊的对比,体现了贝多芬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用这样的作品来激励和鼓舞学生,让他们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教会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解决,要懂得与命运抗争。由此可见,音乐课在非音乐专业的开设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十分必要的。
2.用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积极的态度。高职高专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敏感时期,许多学生处事较为悲观,思想比较极端,一点小小的打击就会使他们悲伤绝望,生活态度消极灰暗。那么如何用音乐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积极的态度呢?我们可以用莫扎特的乐观感染这些消极的学生。作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一生生活在拮据与期待当中,但是他的作品中,丝毫感觉不到痛苦和无望,相反,无论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美好结局,还是《魔笛》中快乐的捕鸟人,亦或是《土耳其进行曲》中积极向上的情绪,都让我们感到莫扎特是个乐观向上的人,他的音乐让人感到快乐,感到充满希望。用这样的作品感染学生,让学生们知道伟大音乐的精神和内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独特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所以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中,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是不能忽视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尤其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文化素质之外,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的为人处世态度,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等综合素质。我们知道,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出多重社会责任感,包括自身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职业道德等。我们在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对审美情操的陶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美的享受,这种特殊的功能和价值是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美]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张兆芹,罗玉云.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5.
[3]秦德林,蒋忠.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与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J].现代教育学,2004,(4).
[4]卢真金.试论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四项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音乐;学生;人格;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
人格塑造是最基本的道德培养,音乐美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就是诱导、感染、净化、启迪和升华。因此,高职高专应该给予音乐美学教育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让非音乐专业学生也能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克服人格的缺陷,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的评价充分地肯定了音乐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就是说人们在学习和欣赏音乐时会在音乐艺术美的感染下,不知不觉的产生心灵的净化,久而久之,人格自然会排斥假、恶、丑而趋向真、善、美,人格的塑造也日趋完善。对于学生而言,人格尚未形成,可塑性强,音乐教育便是对其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接受对音乐美学的教育,能够对音乐中蕴含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历史渊源、民俗宗教文化等文化价值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也能够通过音乐美学的整体性原则、超越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情感性原则,让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理智发生改变,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使人格得到塑造和升华。
二、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学生人格特质差异的分析
通过一些对高职高专院校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学生人格特质的调查分析发现,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音乐专业的学生的敢为性、自律性、乐群性、世故性明显高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就是说,音乐专业的学生相较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性格更开朗,更愿意与人交往,更热情也更和蔼可亲,合作和适应能力较强,喜欢组织和参加社团活动,在社会交往中也更加大胆,不惧艰险,不斤斤计较,敢作敢为不受拘束。由于对艺术的爱好,他们富于幻想遇事敏感,易被感动,但同时也处事老练、精明能干、行为得体,能够冷静机智地分析一切,灵活并客观的处理事情。对于支配自己的感性和行动,能更好的做到自我激励、自我克制,严格律己并言行一致,为人处世都能保持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比较为好强、有主见,在性格表现中多为逻辑能力和理性思维较多,感性思维和解压能力较之音乐专业的学生低。在释放情绪与个人气质提升方面略逊于音乐专业的学生。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音乐专业的学生人格健全程度要高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时也说明了在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的必要性。
三、在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的意义
1.用音乐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许多学生在面对生活、情感、学习等压力时,会感到无所适从,面对困难没有勇气解决,知难而退,甚至破罐子破摔。面对学生这样的心理,我们就应当及时让优美、进步、高尚的音乐发挥它那神奇的感染力。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伟大的第五”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不仅仅是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完美统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贝多芬在面临双耳失聪和婚姻破灭的双重打击下仍不屈服于他所谓的“灰白色命运”的精神。音乐中,我们感受到命运之神在叩门,声音一次一次,强大而逼人,然而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却表现为一段弱小、柔和,但异常坚定的旋律,二者如此悬殊的对比,体现了贝多芬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用这样的作品来激励和鼓舞学生,让他们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教会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解决,要懂得与命运抗争。由此可见,音乐课在非音乐专业的开设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十分必要的。
2.用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积极的态度。高职高专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敏感时期,许多学生处事较为悲观,思想比较极端,一点小小的打击就会使他们悲伤绝望,生活态度消极灰暗。那么如何用音乐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积极的态度呢?我们可以用莫扎特的乐观感染这些消极的学生。作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一生生活在拮据与期待当中,但是他的作品中,丝毫感觉不到痛苦和无望,相反,无论是《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美好结局,还是《魔笛》中快乐的捕鸟人,亦或是《土耳其进行曲》中积极向上的情绪,都让我们感到莫扎特是个乐观向上的人,他的音乐让人感到快乐,感到充满希望。用这样的作品感染学生,让学生们知道伟大音乐的精神和内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在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独特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所以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中,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是不能忽视的。高职高专的学生,尤其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专业技术和文化素质之外,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的为人处世态度,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等综合素质。我们知道,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出多重社会责任感,包括自身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职业道德等。我们在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对审美情操的陶冶。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为他们提供美的享受,这种特殊的功能和价值是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开设音乐课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美]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张兆芹,罗玉云.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5.
[3]秦德林,蒋忠.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与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J].现代教育学,2004,(4).
[4]卢真金.试论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四项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