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于群贤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bill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历史上,有一些热心乡邦文献整理而又不为人知的老学者。如广东南海人潘六如,曾十年如一日地收集南越残瓦文字遗存,并加以考释,写成《南越故宫残瓦记》《南越故宫残瓦文字》《说瓦》《瓦椎》等论文。此外顺德蔡守、南海潘和、嘉应谢英伯、番禺汪兆镛、东莞邓尔雅、香山黄佛颐、台山黄文宽等递相收藏和研究南越残瓦文字,敏锐地发现了南越残瓦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将传世和近年出土的陶文加以整理,为对南越残瓦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广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之魅力。
  潘六如
  (?-1941)广东南海人。工画、善摹印,以精鉴定古董文明于粤中,尤精鉴赏古铜器。清末民初时,在广州经营古玩业。善伪造古钱、鼎彝,人称“古泉六”。名画家邓芬、李砚山、卢子枢皆出其门下。辑有《赝鼎录》《射影集)>e
  潘龢
  (?-1929)广东南海人,字致中,号抱残。六如之弟,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画刻印。善赏鉴历代书画名迹,喜集藏古钱。又雅嗜金石文字,残砖断瓦之有铭者,无不喜为罗致研究。尝与粤中画友先后创立合召画社、国画研究会,著有《抱残室笔记》等。
  蔡守
  (1879-1941),初名有守,字哲夫、寒琼,晚年自号寒翁,广东顺德人。蔡守与他的夫人谈月色在诗书画方面都颇有名气,谈月色尤擅画梅,蔡守又兼长金石学,蔡氏夫妇两人曾在广州成立“艺彀社”,出版《艺彀》杂志,介绍金石书画。1936年,蔡守偕谈月色到南京任职党史馆党部,并在故宫博物院考订金石书画古物。
  蔡守金石书画诗文无所不能:为文为词为诗则有《蠡楼词》《有奇堂诗集》等;为金石文字之学则有《印林闲语》《印雅》《画玺录})i为3喇扳考证则有《寒宬金石续跋》《寰宇访碑续录》;为文房雅玩杂著则有《壶雅》《宋锦、宋纸考补》《漆人传》《瓷人传》。
  谈月色
  (1891-1976)女,广东顺德龙潭乡人。擅长工诗善书画,篆刻、瘦金书、画梅驰誉海内外。有“现代第一女印人”之称。谢英伯主持广州市立博物院及广州黄花考古学院期问,聘月色为发掘专员及研究员,并与哲夫共同主持东郊猫儿岗汉墓发掘工作。越三年,夫妇于白云山小梅坳访得明末歌者张二乔墓志及百花冢、妆台等石刻,墨拓以存,并镌印用纪其事。又对岭南城砖进行了专题研究,一起编著了《广东城砖录》。其热心乡土文物类此。
  谢英伯
  (1882-1939),广东嘉应人。从小受其父亲的影响,爱自然,喜欢旅行,好历史,特别对新闻事业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皇仁书院就读三年之后,就回广州从事他喜欢的新闻事业,1928年春,他回到广州,从事律师及新闻教育工作,并开始研究考古学、佛学。同年,谢伯英创办“广州黄花考古学院”,出版《考古杂志》创刊号。著有《中国古玉时代文化史纲》等。
  邓尔雅
  (1884-1954),名溥霖,字季雨,东莞莞城人。邓尔雅是多面才子,精研小学,外甥容庚从之学金石,容肇祖学古文,容肇新学治印,都成一代名家,由此可窥一二。邓爾雅是东莞名士邓云霄的第十一世孙。邓云霄为明万历戊戌(1598)进士,为文渊浩宏硕,尤工诗律。在马国权所编的《广东印人传》中,广东最早的篆刻家中就有邓逢京之大名。据史料记载,邓氏子孙数代,皆能治印,家风不失。邓尔雅一生所篆刻的印章,数以万计。容庚先生以“吾粤三百年来,无此作矣”来评价其印刻。
  汪兆镛
  (1861-1939),字伯序,号憬吾,生于广东番禺,晚号清溪渔隐。汪兆镛一生于书无所不读,识地方文献,贯通历史典籍并擅骄文、诗词,又长于考据订讹。以著书撰文自乐。所著计数十种,共200余卷,主要有:《碑传集》(三编),是继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补》之后又一重要贡献;《岭南画征略》广收岭南画家书家近4印人生平事迹、遗作纂编成书,为岭南历代书画人物传首开张本,皆言词简洁,裁断严谨,取用精宏,故得学人赞其“多发前人所未及”;所著广及上下古今、经史诗文和金石书画,蔚然大观。
  李尹桑
  (1882-1945),一字壶父,号鉥斋,别署秦斋,原籍江苏吴县,后家广东番禺。中国近代篆刻家,精研篆刻碑拓数十年,与黄宾虹、易大厂、邓尔疋等往来较密。以精刻小术名于时。工书法,临摹秦、汉诸碑,饶有金石气。画以花卉见长。刻印为黄士陵高足,精治小玺,印文方折硬挺,用刀生辣犀利,布局谨严稳重中多变化,作品载誉岭南。中年归粤,潜心金石,日以摩挲古玺印、瓦当、泉货、造像、金石拓本为乐。
其他文献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多个领域的政协委员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美育这个领域。的确,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一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产生许多焦虑和失落,这缘于当今美术教育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中。这个时代的中国美术教育,既面临着千头万绪的民族美术构建与发展的新问题,同时又遭遇亘古未遇的西方教育、文化直面交汇和强势冲击的影响。正视和审度当今美术教育受社会、
期刊
用真正的艺术珍品而不只是书本教授知识。这是1895年哈佛艺术博物馆前身初建时的初衷。旨在为学生提供超前的美术实验教育,正如游览指南上的前言所写:“Research,teacliiig,and learning-all ofwhich are at the heart of our mission…Our renowned collections and unique spaces inspire
期刊
尽管时时都有各种俗务缠身,但还是会为了亲手触摸由金石世家王贵忱、王大文、王浩之祖孙三代共同心血那本叫《南越国残瓦墨景》的手工拓印谱,兴奋到彻夜难眠;也会为了一支漆艺与玉雕跨界的毛笔,去奔赴广东省博物馆那场名为“云几”的约会……  在翻动那些散发墨香与纸香的书页时,在隔着展柜玻璃久久凝望那支笔时,内心会有一个反复的追问:“如此执迷,究竟是什么在做这样的一种牵引?”  古风新生,难道只是追求一个悦目之
期刊
金石学,中华文化中最为高深的学问之一,也是独具东方特色的收藏体系,自宋代兴起后,经历代文人传承,在近代一度式微后,如今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时至今日,在世的金石学家已经凤毛麟角,家族式的传承则更为罕有,而号称“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的王贵忱,不仅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其金石学也作为家族文化遗产而被其子孙传承,为名副其实的金石世家。  证经补史的金石学  金石学始于何
期刊
香港和纽约、伦敦一样,逐渐成为艺术交易的核心城市,并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精品的重要窗口。a月初,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香港嘉德春拍陆续结束,香港佳士得尚未开拍。随着拍卖市场日渐成熟,投资者对拍品的鉴赏力也在提升,此前注人了太多泡沫的、价格远远大于价值的拍品逐渐远离了大家的视线。越来越多的藏家更愿意出高价去购买质量顶级、来源清晰、具有学术价值或是未曾露面的珍品。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香港拍卖市场已日
期刊
从不懂到懂,王大文在整理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习传承了父亲的衣钵与精神《南越国残瓦墨景》编著制作完成以后,他还将继续整理父亲一生与各文化学者、大家往来的信札、文章.将其集结成册,通过整理来归纳父亲—这位金石泰斗的收藏研究体系。父亲王贵忱是一位学者型的大家,而传承了父亲考究的学术风骨后的王大文凝聚了一种专致的匠人精神。  家学濡染下的匠心独到  由于父亲王贵忱的影响,王大文从小成长在一个萦绕金石、字
期刊
先生虽非广东人,但对南粤文化、历史、人文、习俗、典故、旧闻、盛产之了解恐无人能超越。以他为首的王氏一门三代,致力于岭南地方文化的保护、整理和研究,为广东金石界竖起了一座引以为傲的高峰。  泉界泰斗的“有钱人家”  文献学界一直有“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之说。王贵忱,先布衣,后军人,最终成为当今硕果仅存的一位通学之士,可谓集平凡与传奇于一身。他用毕生精力在“可居室”内治学读书、研古著述、会客论道、
期刊
历史上,多少已散失毁坏的金石古物,因有拓本传世,后人才得以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東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本成集,很多古物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墨与纸,是保存和传承中华文脉的两大载体。当墨书于纸上,成就行云流水的书法艺术,当墨印于纸上,则忠实记录下古时金与石的文字花纹,成为存世的拓本,让后人得以窥探古物的
期刊
随着金石价值的一再被挖掘,国内外拍行都陆续推出古今汇萃的金石专场,金石拍卖也由前几年的曲高和寡逐渐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个亮点,屡屡创下成交纪录。本文整理近些年出现在拍场上的金石门类,包括古籍善本、碑帖拓片以及少许流传有序的青铜器等,以期能助金石爱好者更好了解金石收藏的市场趋势。  “黑老虎”碑帖拓片稳定上扬  碑帖拓片俗称“黑老虎”,一般是指金石器物或其他质地的器物用墨(或别的颜色)拓印在纸上,揭取
期刊
对金石学敬而远之的少年  王浩之,王贵忱家族的长子嫡孙,一名年轻的80后。童年家学的记忆早已模糊,出身于金石大家的家庭,王浩之却并未真正接受过爷爷的言传身教。在他印象中,爷爷总是一副忙碌的身影,埋头于案头沉甸甸的古籍中,深锁着眉头仔细地阅读、研究。这在年少的浩之看来,爷爷从事了一辈子的图书馆、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所忙碌的事情很深奥,带着繁浩与枯燥,自然也无法吸引一颗热衷于玩乐的童心。回忆起家族的往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