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那远别的千年孤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特有的文体形式——文包诗,其中的文为诗歌的意境做了大量的铺陈,使得诗歌的情感丰沛自然,水到渠成;而诗又为文章的铺陈做了终结,使得文章有张有弛,疏密有度。教学中如何将诗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那烟云迷蒙的千年送别,领悟两位诗人的真挚友情,又能从文包诗的形式中自读自悟,积累并习得语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一、想画面,品人物
  学语文,贵在想象。《黄鹤楼送别》一开头,便展现了三月之景。文中采用了两个充满色彩的词语:繁花似锦、烟雨迷蒙。这是送别的外在环境,也是情感自然生发的客观环境。古诗向来习惯用铺陈的艺术手法来渲染情感,这两个词语便是对诗歌情感的铺陈。此情此景,不必说那多情的诗人,就算是我们普通人,又岂能不动心?
  师:读前面几个小节,合上课本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到处都是盛开的花,天空中还下着蒙蒙细雨,两个人站在黄鹤楼上。
  虽然正是春意盎然的三月,但在这有着淡淡愁绪的黄鹤楼上,即将分别的两个人,有心赏景吗?若是在以前,两人又当如何呢?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何交集呢?
  学生根据资料,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相识和相知的过程。李白被世人称为诗仙,生性豪放洒脱,对隐逸之士素来敬重有加。而孟浩然与李白相识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喜好隐居山林,被人称赞“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他在襄阳隐居时,常携书和酒漫步山林,李白敬仰已久便去拜谒,两人一见如故,此后便诗酒同欢,志同道合。两人的愿望是笑傲王侯,超然物外。
  学生再次想象画面,想当年两人在黄鹤楼上,举杯吟诗,快意文字,是多么快乐。而如今,满目繁花犹如锦簇一般,但两个人的心又怎能回到从前呢?此刻,两个人又会说什么呢?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什么也不说。离别就在眼前,谁也不愿意提起。
  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一会儿远眺江上,一会儿仰望蓝天”,看似在赏景,实则黯然神伤。
  二、读字眼,会文意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字入文,由文会意的过程。对文本字眼的捕捉,是语文能力的体现。文中对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告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师:读读后面的几个小节,找出李白依依不舍的句子。
  生:“他终于举起杯来,说道:‘……满饮此杯。’”
  师:请你找出最能表达李白心情的词语。
  生:“终于”、“敬仰”、“满饮”。
  在李白的心中,孟浩然既是朋友,又是师长,虽然比他年长12岁,又是诗坛的领袖人物,却是与他志趣相投的知己至交,此刻远别,不知何时再见,又不知生死如何,内心的情感奔涌而出。“终于”表现出李白不愿离别却终须离别的无奈,他举杯要好友“满饮此杯”,代表他想说的、想要表达的,都在这一杯满满的酒中,表现出惜别的豪情。情深酒浓,唯有一饮而尽,才算是不辜负他这一番深情。
  李白临别对孟浩然的一杯酒,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谈到了“敬仰、兄长、老师、人品、诗品”等词。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高洁的人品、洒脱自由的诗品上的。孟浩然为人爽直,也颇有风骨,这也正是李白欣赏仰慕的地方。那么孟浩然一饮而尽,又代表着什么感情呢?学生从中抓住字眼来细细体会:“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孟两位大诗人一饮而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他们慷慨乐观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两个人的对白,将黄鹤楼的送别推向了高潮。
  三、思意境,悟深情
  古诗词中常有蕴藉深厚的意境,令后人称颂不已,而《黄鹤楼送别》中营造的离别深情尤为出色。诗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看似生趣盎然,但因为首句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使得诗歌中蕴含了淡淡愁绪。
  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进行比对,走入古诗的意境:长江边繁花似锦,烟雨迷蒙,而黄鹤楼飞檐凌空,岸边杨柳依依,烟波点点。这些景色描写都只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的铺陈而已,最终留在世人心中的还是那挥不去的离愁,诉不尽的深情。
  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就站在岸边,此时李白内心的情感有何变化呢?为何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
  生:因为帆船消失了。
  师:长江上来来往往那么多船只,为何用“孤帆”呢?
  生:从李白伫立凝望不肯离去的身影,可以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惺惺相惜的深情。两个人心心相印,而今一人别去,那么他无疑成了孤飞的大雁,一个“孤”字传达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
  遥望那千年孤帆,我带领学生走入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世界,沐浴着蕴藉深厚的诗境,再度体味到“人在境中,诗在心中”的古诗之美。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苏教版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张“资料卡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在教学时,要通过链接文本、扩容资料、借鉴创造等教学策略,让文后资料卡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资料卡 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5  为了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苏教版教材在部分课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加强了对阅读的教学指导,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对话。而品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在品读中品味文本的语言本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发其眼界,使其具有阅读和表达的多方面基础能力,更要进行情感和审美的熏陶,这是新时代对语文课程提出的创新要求。那么该如何运用教育将情感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呢?笔者针对自己的一节诗歌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一、课前进行资源搜寻,蕴蓄丰沛的情感源泉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激情豪迈的爱国诗,内容丰富,涉及具象的东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环境、模式及学生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让学生更快捷有效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让探究性学习有机地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呢?以下是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充分进入教学课堂,作为教学主体的位置而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及
[摘 要]教学设计要从“设计教”向“设计学”转变。《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要围绕“世界遗产”“写导游词”和“模拟导游”三个关键词展开,并精简与整合,因此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阅读和习作的起点,探寻合理科学的学习路径,融通阅读与习作、指导与评改。这样,才能创新教学设计,凸显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学设计 定点 寻径 融通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学实录】  一、巩固识写,提炼概括  师:上节课咱们初读了第九课《少年王勃》,现在来听写几个词语,每个词语只报一遍。  (生听写:探望、宴会、文章、胸有成竹、才气、凝望、秋景、文思如泉)  (大屏幕投映词语,生对照订正)  师(投映“宴”和“章”):这里面的“宴”和“章”是生字,请仔细观察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说,师范写后,生练写)  师:看着这些词语,想想课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碰到春游的儿童的事,表现了儿童活泼欢快、生机勃勃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希望。我多次教学这篇文章,但语言训练总是不到位。今年再教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语用学。语用学的本质在新课标已经有所体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何践行“语用型”,让学生真正行走在学语文的进程之中呢?  一、梳理文本结构
[摘 要]学生语感成长需要环境,也需要动力。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语文素养。展开体式对比,形成语感相对认知;情境演绎,提升语感体验指数;选择应用,培养语感直觉意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51  小学生语感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文基础的原因,也有意识的问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用独特的视角,揭示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爱情,展现了一幅温馨的生活画面。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感悟文中的真情,读出美丽,是我第一课时的目标。为此,我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谈谈教学体会。  一、品读课题,感受题目之美  课题对文本来说是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探寻文本的主旨,体会题眼的美,这样才能切入主题。  《爱如茉莉》的题目本身就点明了文章的
[摘 要]表格是一种思维的体现,具有简洁明了、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引导学生用一些简单的图表来梳理主要内容、突破重点段落、迁移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表格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