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杭州这个南方城市,落雨是件稀疏平常的事,甚至有时过于不切时宜而令人头痛。季节不同,雨的声音气味皆不一样。《雨夜》的故事发生在“潮湿的四月”,悄然入春的好时节。但显然,对于李桃、马纳们来说,这场雨更像冬日的剔骨刀,一把扎进婚姻的肺泡。
丈夫马纳在雨夜遭遇突如其来的车祸。在医院等待“判决”的第七日,李桃等来了丈夫的情人。就此,她不得不捡起早已卷边的婚姻手册,不得不面对已知的背叛与伤害,不得不在命运的牵动下揭开真相。
李桃的故事并不陌生:出轨的婚姻与浮肿的中年。这是经典的套路,借婚姻中的男人与女人——这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微妙地折射当下的社会现实、困境、隐秘与妄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应当是两人的婚姻在女儿夭折后进入疲软期,马纳出轨唐婉,唐婉的丈夫周森跟踪报复,而李桃选择“掩耳盗铃”。当马唐二人挣扎于情爱与背德的矛盾痛苦,最终选择在雨夜结束一切时,马纳却因车祸几欲丧生。作者方晓本可以详尽地叙述成年人的疲乏、偷情的狂欢、对道德的逃离,再借用“雨夜”——这个自带声光电效果的环境意象,迎来故事高潮。
但他没有囿于窠臼,反而克制地将雨夜退至幕后,令这场出轨的高潮自叙述起便已结束。
“是气味让李桃感觉到的。”小说第一句亮出的女人李桃在出轨落幕之后出场。作为雨夜车祸的旁观者,她更像是旁观了丈夫与情人激烈的性爱,在这样的刺激下产生出由生理游离至内心的敏感,一场性爱过后的敏感和疲累。她如同受惊的母兽,扇动鼻息,在婚姻的洞穴口徘徊,捕获可能的熟烂的气味。在这样的敏感下,她用气味认出了“侵入者”。“那种让她恐惧的独特气味在女人身后留了下来,在病房里的各种声息中徘徊不去;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这气味在马纳冰冻的衣服上化开了,第一次在她的嗅觉下集聚成形,不再隐约、陌生,让她心脏发抖。”
敏感是李桃同类于其他经历过情感背叛的女性的共同点。而她的特别之处,在于敏感的同时,又始终带着一股钝感。钝感的表现是平静。她很平静地面对出轨的丈夫、面对丈夫情人口中的爱情、面对情人丈夫的挑衅,仿佛剔骨刀之下并无创痛。“李桃很奇怪自己能如此平静,她盯着指尖,确信它们没有在颤抖。”她始终克制着自己,“表示了感谢,在沉默相对直到女人寂然离开的短暂时间里,她都克制着询问姓名的欲望”;甚至在已察觉唐婉的身份时,还能不动声色地同她道谢。
钝感之下的她没有发出类似启蒙主义式女性的“声音”:控诉、呐喊和勇于发现;没有任何颠覆传统女性形象的企图——比如成为一个“疯”女人;没有展露出对女性理想主义的期待。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宁愿待在家里,就像霉菌只能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生长一样,足不出户可能更合适疗伤、活下去。”她愿意继续维持下去,“是因为她连破坏的欲望都没有。她寻找过原因,太过熟稔、疲惫、激情不再,这些都被她一一否定了。”“无法形成语言也只是因为她害怕了,所有的努力,他的和她的,都不过是想回到他们的最初,然后呢,又重复一次爱情终将减弱、模糊、陨落的过程吗。”
那么,李桃这样的女性就是消极的吗?事实上,她同样热爱生活,怀抱过美好生活的理想。她曾经相信过爱情,年轻时为了追随爱情千里迢迢到了杭州。但她又现实地知道爱情的本质,在唐婉将两人关系形容为“一份难以抗拒的爱”时,她轻描淡写地说“你说笑了。”同为女性,我虽然并不赞同她将“改变的努力都只停留在内心的想法里”的无力以及比起背叛更在意完整生活是否被打破的矫饰,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类女性仍然是坚韧的。在她的丈夫不再提供情绪价值的时候,她还能独自地维持家庭的体面。这或许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个体状态的一种呈现。我们在企图表现当下女性的独立与自我觉醒的同时,李桃是被允许存在,甚至不得不说,她们是普遍存在的。可能正是当下婚姻的大多数。
和钝感的李桃相反,出轨的唐婉似乎充满了原始的爱的生命力。作者赋予她的这个和历史上一段爱情故事相关的名字,或许就已预示了痴迷与遗憾。她痴迷地投入在与马纳的偷情中,痴迷地纠缠于背德与刺激的快感,在描述分别的雨夜时,也能窥见她对这一高潮的、痛苦时刻的迷恋。唐婉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痛感,隐藏在快感之下的痛感,从性爱中留下的咬痕到雨夜时内心的撕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再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①……
她和马纳“容易”地投入近爱情,沉浸在自我编造的理想生活中,留下伪装的痕迹。这种看似容易、快乐的爱情“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他们以为这样做能够克服孤独②”。实际上,伪装的生活时刻在折磨着她,在爱欲的快感和背德的痛感中不断被撕扯。如李桃所说,唐婉“也是在等着情感灭绝的那一天的到来吧。……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停留在最美丽的状态里的。”
这两个女人,分别坐在情爱的两端。方晓将痛与麻木分割开,把痛感给了唐婉,把钝感给了李桃。我不能说唐婉是李桃的另一个自我,是马纳从平淡的生活里重新挖掘出的新的充满刺激感的对象。但可以想象的是,李桃或许在尝试成为唐婉。在她意识到马纳出轨的两年里,平静的瓷体开始皲裂。她在尝试着复刻唐婉和马纳:与一个新的异性,去往新的城市,寻找新鲜感之下的刺激,企图激活平淡的脉搏。
也正是因此,马纳真正的死亡发生在两个女人在旧爱咖啡馆坐下的那一刻。
有趣的是,在安排两个女人正式见面时,方晓的叙述依然是克制的。在婚恋关系中受到伤害的女性之间,更常见的是对立的、倾轧相伤。而李桃面对唐婉,以及唐婉面对李桃,都很平静,甚至可以察觉到一些刻意而为的包容。“她不是来谴责那个女人的,她只是想聊聊,随便说些什么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单纯见个面,就像履行一个必须完成的仪式,也并非为了求得心安或者从此放下。”也正是在这两个女性间无声的较量(如果可以算作较量的话)中,婚姻底色上人性的空虚与孤独被釋放了出来。当我们将婚姻中的男女关系对比社会现实,将目光落回到社会性上,可以看到,作者将雨夜高潮隐去而从落幕写起的叙述所带来的寓意。无论是多么如痴如醉的入迷,多么疯狂的爱恋,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的寂寞。雨从落下的那一刻起,就代表着破碎与离散。在雨夜中,人与人之间被模糊了真实的面目。
李桃的半段人生落在一个红色的雨夜中。事实上,从车祸的那天开始,她就一直站在雨夜中。她没有被淋湿,却沁出带着细密的汗渍的潮湿。雨夜有许多声音,落雨的声音,奔走的声音,雨点砸在马路上的声音,鞋子被水洼啃噬的声音,行人不耐烦的奔走与汽车不耐烦的鸣笛的声音。因此,马纳的生命被碾过的声音、李桃被推进旋涡的声音、唐婉诉说爱的声音都被淹没在其中,只是都市里平凡而庸常的一刻。对李桃来说,凶手是否是周森并不重要。在她心中,马纳已经死了,爱情也已经死了。杀死爱情的究竟是偏执愤怒的周森、痴迷的唐婉还是马纳自己,亦或是平静得令人乏味的生活、真实的孤独的倾轧,都不重要。
雨夜中的每个人都被改写了人生的轨迹:马纳可能成为植物人、周森被抓捕、唐婉离开这座城市。而只有李桃似乎还停留在原地。距离理想生活就几百米的距离,就像雨夜中倒在门前路坡上,怎么也走不到家门的马纳。但她依然“希望等会能下雨,那样又会是一个雨夜”。
雨夜或许会再一次来临。
雨夜会再一次来临。■
①【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李键鸣译, 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李键鸣译, 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丈夫马纳在雨夜遭遇突如其来的车祸。在医院等待“判决”的第七日,李桃等来了丈夫的情人。就此,她不得不捡起早已卷边的婚姻手册,不得不面对已知的背叛与伤害,不得不在命运的牵动下揭开真相。
李桃的故事并不陌生:出轨的婚姻与浮肿的中年。这是经典的套路,借婚姻中的男人与女人——这种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微妙地折射当下的社会现实、困境、隐秘与妄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应当是两人的婚姻在女儿夭折后进入疲软期,马纳出轨唐婉,唐婉的丈夫周森跟踪报复,而李桃选择“掩耳盗铃”。当马唐二人挣扎于情爱与背德的矛盾痛苦,最终选择在雨夜结束一切时,马纳却因车祸几欲丧生。作者方晓本可以详尽地叙述成年人的疲乏、偷情的狂欢、对道德的逃离,再借用“雨夜”——这个自带声光电效果的环境意象,迎来故事高潮。
但他没有囿于窠臼,反而克制地将雨夜退至幕后,令这场出轨的高潮自叙述起便已结束。
“是气味让李桃感觉到的。”小说第一句亮出的女人李桃在出轨落幕之后出场。作为雨夜车祸的旁观者,她更像是旁观了丈夫与情人激烈的性爱,在这样的刺激下产生出由生理游离至内心的敏感,一场性爱过后的敏感和疲累。她如同受惊的母兽,扇动鼻息,在婚姻的洞穴口徘徊,捕获可能的熟烂的气味。在这样的敏感下,她用气味认出了“侵入者”。“那种让她恐惧的独特气味在女人身后留了下来,在病房里的各种声息中徘徊不去;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这气味在马纳冰冻的衣服上化开了,第一次在她的嗅觉下集聚成形,不再隐约、陌生,让她心脏发抖。”
敏感是李桃同类于其他经历过情感背叛的女性的共同点。而她的特别之处,在于敏感的同时,又始终带着一股钝感。钝感的表现是平静。她很平静地面对出轨的丈夫、面对丈夫情人口中的爱情、面对情人丈夫的挑衅,仿佛剔骨刀之下并无创痛。“李桃很奇怪自己能如此平静,她盯着指尖,确信它们没有在颤抖。”她始终克制着自己,“表示了感谢,在沉默相对直到女人寂然离开的短暂时间里,她都克制着询问姓名的欲望”;甚至在已察觉唐婉的身份时,还能不动声色地同她道谢。
钝感之下的她没有发出类似启蒙主义式女性的“声音”:控诉、呐喊和勇于发现;没有任何颠覆传统女性形象的企图——比如成为一个“疯”女人;没有展露出对女性理想主义的期待。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宁愿待在家里,就像霉菌只能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生长一样,足不出户可能更合适疗伤、活下去。”她愿意继续维持下去,“是因为她连破坏的欲望都没有。她寻找过原因,太过熟稔、疲惫、激情不再,这些都被她一一否定了。”“无法形成语言也只是因为她害怕了,所有的努力,他的和她的,都不过是想回到他们的最初,然后呢,又重复一次爱情终将减弱、模糊、陨落的过程吗。”
那么,李桃这样的女性就是消极的吗?事实上,她同样热爱生活,怀抱过美好生活的理想。她曾经相信过爱情,年轻时为了追随爱情千里迢迢到了杭州。但她又现实地知道爱情的本质,在唐婉将两人关系形容为“一份难以抗拒的爱”时,她轻描淡写地说“你说笑了。”同为女性,我虽然并不赞同她将“改变的努力都只停留在内心的想法里”的无力以及比起背叛更在意完整生活是否被打破的矫饰,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类女性仍然是坚韧的。在她的丈夫不再提供情绪价值的时候,她还能独自地维持家庭的体面。这或许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个体状态的一种呈现。我们在企图表现当下女性的独立与自我觉醒的同时,李桃是被允许存在,甚至不得不说,她们是普遍存在的。可能正是当下婚姻的大多数。
和钝感的李桃相反,出轨的唐婉似乎充满了原始的爱的生命力。作者赋予她的这个和历史上一段爱情故事相关的名字,或许就已预示了痴迷与遗憾。她痴迷地投入在与马纳的偷情中,痴迷地纠缠于背德与刺激的快感,在描述分别的雨夜时,也能窥见她对这一高潮的、痛苦时刻的迷恋。唐婉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痛感,隐藏在快感之下的痛感,从性爱中留下的咬痕到雨夜时内心的撕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再没有比爱情更容易的了①……
她和马纳“容易”地投入近爱情,沉浸在自我编造的理想生活中,留下伪装的痕迹。这种看似容易、快乐的爱情“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他们以为这样做能够克服孤独②”。实际上,伪装的生活时刻在折磨着她,在爱欲的快感和背德的痛感中不断被撕扯。如李桃所说,唐婉“也是在等着情感灭绝的那一天的到来吧。……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停留在最美丽的状态里的。”
这两个女人,分别坐在情爱的两端。方晓将痛与麻木分割开,把痛感给了唐婉,把钝感给了李桃。我不能说唐婉是李桃的另一个自我,是马纳从平淡的生活里重新挖掘出的新的充满刺激感的对象。但可以想象的是,李桃或许在尝试成为唐婉。在她意识到马纳出轨的两年里,平静的瓷体开始皲裂。她在尝试着复刻唐婉和马纳:与一个新的异性,去往新的城市,寻找新鲜感之下的刺激,企图激活平淡的脉搏。
也正是因此,马纳真正的死亡发生在两个女人在旧爱咖啡馆坐下的那一刻。
有趣的是,在安排两个女人正式见面时,方晓的叙述依然是克制的。在婚恋关系中受到伤害的女性之间,更常见的是对立的、倾轧相伤。而李桃面对唐婉,以及唐婉面对李桃,都很平静,甚至可以察觉到一些刻意而为的包容。“她不是来谴责那个女人的,她只是想聊聊,随便说些什么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单纯见个面,就像履行一个必须完成的仪式,也并非为了求得心安或者从此放下。”也正是在这两个女性间无声的较量(如果可以算作较量的话)中,婚姻底色上人性的空虚与孤独被釋放了出来。当我们将婚姻中的男女关系对比社会现实,将目光落回到社会性上,可以看到,作者将雨夜高潮隐去而从落幕写起的叙述所带来的寓意。无论是多么如痴如醉的入迷,多么疯狂的爱恋,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的寂寞。雨从落下的那一刻起,就代表着破碎与离散。在雨夜中,人与人之间被模糊了真实的面目。
李桃的半段人生落在一个红色的雨夜中。事实上,从车祸的那天开始,她就一直站在雨夜中。她没有被淋湿,却沁出带着细密的汗渍的潮湿。雨夜有许多声音,落雨的声音,奔走的声音,雨点砸在马路上的声音,鞋子被水洼啃噬的声音,行人不耐烦的奔走与汽车不耐烦的鸣笛的声音。因此,马纳的生命被碾过的声音、李桃被推进旋涡的声音、唐婉诉说爱的声音都被淹没在其中,只是都市里平凡而庸常的一刻。对李桃来说,凶手是否是周森并不重要。在她心中,马纳已经死了,爱情也已经死了。杀死爱情的究竟是偏执愤怒的周森、痴迷的唐婉还是马纳自己,亦或是平静得令人乏味的生活、真实的孤独的倾轧,都不重要。
雨夜中的每个人都被改写了人生的轨迹:马纳可能成为植物人、周森被抓捕、唐婉离开这座城市。而只有李桃似乎还停留在原地。距离理想生活就几百米的距离,就像雨夜中倒在门前路坡上,怎么也走不到家门的马纳。但她依然“希望等会能下雨,那样又会是一个雨夜”。
雨夜或许会再一次来临。
雨夜会再一次来临。■
①【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李键鸣译, 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美】艾﹒弗洛姆《爱的艺术》,李键鸣译, 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