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164-01
学习目标
1.对《红烛》整体关注、研究咀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关注自身之外的动物、植物及其他事物,在体悟中书写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怀,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要选好所托之物,发掘“物”与“志”的相托点,缘物生情,有感而发。
2.从《红烛》和其他文本中让学生掌握揭示“志”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厘清“托物言志”的概念
“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同学们都不陌生。请一位同学说说什么是“托物言志”。
教师明确: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描绘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抱负和志趣,或寄寓某种生活哲理,这就是托物言志。
不少名家名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像《爱莲说》、《陋室铭》、《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等等。
教師问:那你在用托物言志这种手法构思作文的时候,有什么困惑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预设学生困惑:不知托什么物?怎样挖掘“物”的特征?“物”与“志”之间如何找到相通点?怎样将“志”寄托在“物”上?
那么今天我们就向闻一多的《红烛》来学习学习,探究一二,掌握“托物言志”的构段谋篇的方法。
二、课文重读
1.请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红烛》,其他同学思考:《红烛》抓住了红烛的哪几个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
物志
红——诗人借红烛的颜色表现自己的赤诚之心。
灰——红烛烧蜡成灰,是为创造光明的彻底牺牲精神。
泪——红烛伤心落泪,是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精神。
2.那诗人用了哪些诗句来将红烛和诗人的“志”联系起来呢?
物志
红——诗人借红烛的颜色表现自己的赤诚之心。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灰——诗人借红烛“烧蜡成灰”讴歌了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泪——诗人借红烛“灰心流泪”表达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献身精神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三、方法指导
1.物在身边,慧眼识得
提问:闻一多为何选择“红烛”这个物来抒情言志?
明确:蜡烛,在许多人心里,一直有着特别的含义。蜡烛燃烧着自己的躯干,带来一点微弱的光芒,驱散着周围的黑暗,到最后变为一滩凝结的融蜡。我们看着尽情燃烧着的蜡烛,多多少少会想起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同样燃烧着自己的灵魂,为我们带来点点火光。
闻一多先生选择“红烛”这一意象,论人论诗,浑为一体,实在是准确而巧妙。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燃烧着的红烛,就像是诗人满腔的赤诚,照亮了无数人的内心,也为无数人指明了曾经黑暗的前方。
教师总结:“托物言志”中的“物”就是眼前身边的景物、事物。一朵鲜花、一株小草,一滴露珠、一抹阳光,一弯小溪、一片森林……无不可入文,关键是所选之“物”必须能承载你的“志”,二者要有契合点,能够借助联想或想象建立联系,否则就有牵强附会之嫌。筛选的原则就是找到“物”和“志”的相似性。
2.定向描绘,品形悟神
提问:闻一多为何抓住红烛的“红、灰、泪”三个特点进行描绘?
明确:“红”是烛的颜色,“自焚”和“流泪”是将红烛拟人化,抓住了它“燃烧”和“融蜡”的特点。
这三个特点都与“志”有相似处、有关联点。所以作者定向描绘。
教师总结:写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重头戏在于抓住“物”的鲜明特征,对其进行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体现所寄之情。只有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作者的情感和理念有所依托。否则,“志”就成了水中浮萍,随风飘荡,没有了根基。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人格化,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方面对莲花进行形象的描绘,赞美她是“花之君子”。这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在定向描绘,刻画“物”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形状、颜色、气味、光泽、味道、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功用、贡献或危害等等。
3.托有方法,言有技巧
提问:闻一多的《红烛》用了什么写作技巧将“志”寄托在“物”上呢?同学们看看这些将红烛和诗人的“志”联系起来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明确:
方法一:层层追问使深刻
闻一多的《红烛》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作者采用对话式,就像与红烛两个人面对面的对话,作者连续发问质疑:“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以强烈的设问质疑红烛的牺牲自我,写出诗人内心的迷惑,痛苦的思索。层层追问,步步递进,切中要害,作者的写作目的于追问中也渐渐浮出水面。
方法二:映衬对比使鲜明
如流沙河的《草木篇》,用暴风的强暴映衬白杨的钢烈,用丁香的死对比白杨的贪婪,用主人的蛮横映衬仙人掌的顽强,用百花的媚笑对比梅花的高洁,用小孩的冷淡映衬毒菌的阴险,运用映衬对比的方法能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品格,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方法三:比喻拟人使生动
如流沙河的《草木篇》,诗人在写这些草木的时候,一律把它们比拟为人,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鲜活,化枯燥为灵动,变粗浅为深邃,以达到“咏物言志”的目的。此外,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都可使用。
四、以读促写
世间万物,或观其形,或闻其香,都会激发我们无限的遐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生命,都牵动着我们的情愫。请选择一种身边的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首短诗或一个片段(字数不限)
参考题目:梅花、蜡烛、海、山、太阳、月亮、蜜蜂、苍蝇、蚊子、雪花、船......
学习目标
1.对《红烛》整体关注、研究咀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关注自身之外的动物、植物及其他事物,在体悟中书写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怀,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要选好所托之物,发掘“物”与“志”的相托点,缘物生情,有感而发。
2.从《红烛》和其他文本中让学生掌握揭示“志”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厘清“托物言志”的概念
“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同学们都不陌生。请一位同学说说什么是“托物言志”。
教师明确: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借助描绘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抱负和志趣,或寄寓某种生活哲理,这就是托物言志。
不少名家名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像《爱莲说》、《陋室铭》、《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等等。
教師问:那你在用托物言志这种手法构思作文的时候,有什么困惑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预设学生困惑:不知托什么物?怎样挖掘“物”的特征?“物”与“志”之间如何找到相通点?怎样将“志”寄托在“物”上?
那么今天我们就向闻一多的《红烛》来学习学习,探究一二,掌握“托物言志”的构段谋篇的方法。
二、课文重读
1.请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红烛》,其他同学思考:《红烛》抓住了红烛的哪几个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师明确:
物志
红——诗人借红烛的颜色表现自己的赤诚之心。
灰——红烛烧蜡成灰,是为创造光明的彻底牺牲精神。
泪——红烛伤心落泪,是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精神。
2.那诗人用了哪些诗句来将红烛和诗人的“志”联系起来呢?
物志
红——诗人借红烛的颜色表现自己的赤诚之心。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灰——诗人借红烛“烧蜡成灰”讴歌了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泪——诗人借红烛“灰心流泪”表达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献身精神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三、方法指导
1.物在身边,慧眼识得
提问:闻一多为何选择“红烛”这个物来抒情言志?
明确:蜡烛,在许多人心里,一直有着特别的含义。蜡烛燃烧着自己的躯干,带来一点微弱的光芒,驱散着周围的黑暗,到最后变为一滩凝结的融蜡。我们看着尽情燃烧着的蜡烛,多多少少会想起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同样燃烧着自己的灵魂,为我们带来点点火光。
闻一多先生选择“红烛”这一意象,论人论诗,浑为一体,实在是准确而巧妙。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燃烧着的红烛,就像是诗人满腔的赤诚,照亮了无数人的内心,也为无数人指明了曾经黑暗的前方。
教师总结:“托物言志”中的“物”就是眼前身边的景物、事物。一朵鲜花、一株小草,一滴露珠、一抹阳光,一弯小溪、一片森林……无不可入文,关键是所选之“物”必须能承载你的“志”,二者要有契合点,能够借助联想或想象建立联系,否则就有牵强附会之嫌。筛选的原则就是找到“物”和“志”的相似性。
2.定向描绘,品形悟神
提问:闻一多为何抓住红烛的“红、灰、泪”三个特点进行描绘?
明确:“红”是烛的颜色,“自焚”和“流泪”是将红烛拟人化,抓住了它“燃烧”和“融蜡”的特点。
这三个特点都与“志”有相似处、有关联点。所以作者定向描绘。
教师总结:写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重头戏在于抓住“物”的鲜明特征,对其进行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体现所寄之情。只有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作者的情感和理念有所依托。否则,“志”就成了水中浮萍,随风飘荡,没有了根基。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人格化,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方面对莲花进行形象的描绘,赞美她是“花之君子”。这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在定向描绘,刻画“物”时,可从以下角度入手:形状、颜色、气味、光泽、味道、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功用、贡献或危害等等。
3.托有方法,言有技巧
提问:闻一多的《红烛》用了什么写作技巧将“志”寄托在“物”上呢?同学们看看这些将红烛和诗人的“志”联系起来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明确:
方法一:层层追问使深刻
闻一多的《红烛》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作者采用对话式,就像与红烛两个人面对面的对话,作者连续发问质疑:“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以强烈的设问质疑红烛的牺牲自我,写出诗人内心的迷惑,痛苦的思索。层层追问,步步递进,切中要害,作者的写作目的于追问中也渐渐浮出水面。
方法二:映衬对比使鲜明
如流沙河的《草木篇》,用暴风的强暴映衬白杨的钢烈,用丁香的死对比白杨的贪婪,用主人的蛮横映衬仙人掌的顽强,用百花的媚笑对比梅花的高洁,用小孩的冷淡映衬毒菌的阴险,运用映衬对比的方法能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品格,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方法三:比喻拟人使生动
如流沙河的《草木篇》,诗人在写这些草木的时候,一律把它们比拟为人,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鲜活,化枯燥为灵动,变粗浅为深邃,以达到“咏物言志”的目的。此外,比喻、排比这些修辞手法都可使用。
四、以读促写
世间万物,或观其形,或闻其香,都会激发我们无限的遐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生命,都牵动着我们的情愫。请选择一种身边的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首短诗或一个片段(字数不限)
参考题目:梅花、蜡烛、海、山、太阳、月亮、蜜蜂、苍蝇、蚊子、雪花、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