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现在学生难教、一些教师报怨指责多的现象,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教师应完善自身,悦纳学生,走近心灵;要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允许学生犯错误,赏识学生的进步;要树立新的老师角色观,以平常心看自己,以朋友之心倾听学生;要投入真情和智慧。
[关键词]悦纳 赏识 角色观 学生观 教育信念 教育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我是一个中学的政教主任,经常听到一些班主任老师抱怨:“学生难教,软硬不吃”,“刚刚找他谈了话,刚刚强调的纪律,转头就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如此情况以至于师生对抗、请家长来压,压不住就升级为学校与家长对抗,要求学生转学、把学生挤出去、放弃教育。这样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磨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既不利于未成年学生的成长,又不利于老师自身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有我们老师自身的问题。我想作为老师个体,有的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从自身努力,在反思中找答案。
当今社会,学生接受信息渠道扩大,知识面广,熟知社会热点,精通现代化信息工具,民主观念冲击着对权威的信奉;而中学老师升学压力大、工作忙累、学习不足、知识更新慢,对新问题感觉迟钝、研究不够,这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度大大削弱,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效度明显下降,老师心中的师道尊严感失落,从而形成新时期老师人格的相对扭曲、多抱怨指责的不良局面。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以上问题的解决策略是:转换观念,悦纳学生,走近心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面对学生,就如面对天气,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天气的态度。既然我们生命中注定要经历这么一天,那么我们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愉快地接纳学生呢?悦纳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悦纳他们的美丽与平庸,只有悦纳学生我们才算地道的老师,只有悦纳学生我们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而不是抱怨、呵斥、乃至排斥打压。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悦纳学生?
1.悦纳学生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坚定教育信念。信念作为精神体系的核心,是一个人事业心理成熟的标志。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有理想有信念的。
我们首先要拥有做优秀教师的职业信念,这是我们做教育工作的起点,并且要坚守这个愿望,坚定地为之奋斗。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商敬友所言:“我应该怀着惭愧而幸福的心情,坚守在这个小小的讲台。”我们要愉悦地接纳自己,愉悦地接纳班主任工作,为自己做一名班主任感到自豪。“老师是爱的传播者,是祖国、人民、母亲给了我无私的爱,我应该把这种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祖国、人民对他们的爱,再唤起他们把这份爱反馈给祖国和人民。就是这种爱的奉献与反馈构成了教师的伟大与无私。”著名特级教师丁榕就是怀着这种崇高的感情走上了教育事业的巅峰。
其二是相信学生,相信教育的力量。“糜不有初,鲜克有终。”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真善美的种子,都有潜力可挖,都能在我们的耐心帮助教育下成人成才。“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瓦特。”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得法的老师。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谁又能否认从猿到人不是教育的作用?
2.悦纳学生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允许学生犯错误,赏识学生的进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未成年人,是不完善的人。他们的情绪、心理、观念、行为是动态的,多变的,充满矛盾的。经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在失误中成熟,其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和处理问题的各种能力会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正视他们这些特点,允许学生犯错。不摔跤是学不会走路的,不犯错是长不大的。犯错是这些缺乏人生经验、社会经验的未成年人的特权。如果学生都不犯错,还用得着我们老师吗?老师的职责就是鼓励帮助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三次。因此,学生犯错我们要持一颗宽容的心,而不是求全责备。
悦纳学生要求我们赏识学生。对待学生犯错我们要宽容,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赏识,哪怕它很小。赏识是一种心态。农人怎样对待庄稼,决定庄稼的收成。老师如何对待学生决定学生的命运。庄稼是农人的朋友,学生是老师的朋友;庄稼需要细心浇灌,学生需要精心呵护。赏识学生就是呵护他们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呵护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之心。像赞美朋友一样赏识你的学生吧,让他们在你喜悦、肯定、期待的眼神中体味到成功的快乐、成长的进步。请收起你指责抱怨的食指,因为那是盯着学生的弱点,把他的短处放大,上纲上线,那是在泯灭他的进取心。我能理解老师这样做的初衷,但我们不能接受这样做的结果——学生自暴自弃,或是逆反,与老师对着干。
赏识给学生一种信念——行,给学生一缕阳光,一滴雨露。
指责给学生一种意念——不行,给学生一片阴霾,一路泥泞。
周弘翘起的大拇指让他的残疾女周婷婷成为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妇女。魏书生教育他的学生说:“你再找不到你的优点,我就要罚你写一篇说明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让我们善待学生,用阳光的心灵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
3.悦纳学生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老师角色观——以平常心看自己,以朋友之心倾听学生。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魏书生也说:“人要常有点渺小感,这样自己会自在些,别人也会很舒服。”我们虽然是老师,在学生面前也不过是“术业有专攻”而已,并没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东西。从长远看,学生的潜力比我们大;从近处看,学生会唱后街饶舌音乐,会大脚长吊射门……这些可能我们还未启蒙。我们何不这样?放下昔日的师道尊严,收回老师的臭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朋友;收起老成,找回童心,与学生一道交流,不妨谈自己早恋的苦涩,不妨回想一下自己逃课的天真,和学生一道商量改变拖拉习惯的策略。何苦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又让学生觉得拒人千里之外呢?
在学生像超女一样张扬个性的今天,只容得下平等、民主,容不下主子式的命令奴役;只容得下尊重、沟通和关爱,容不下先知先觉的孤傲与一意孤行。
4.悦纳学生要求我们真情和智慧的投入。
(1)教育的本质是情感交流,情感激发。用真情唤醒真情,用真情激发真情。苏霍母林斯基说“把心献给孩子”。我们能像丁榕老师一样把心掏给孩子吗?“我要把自己生命之火、赤诚的心、真挚的爱全部献给孩子们,以点燃他们的生命之火、理想之火、奋斗之火。”(丁榕语)是的,对学生我们要严格要求,但严中有情,情中有爱。“严是压力,情是动力,爱是基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属。
(2)悦纳学生要求我们教育智慧的投入。悦纳是一种教育智慧,是机智地为人处事,机智与学生相处。
首先是心智成熟,能驾驭情绪。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这项工作的特质要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迁怒学生,绝不能让学生成为我们的出气筒。即使是学生招惹我们怒火中烧,也只能按捺克制。冲动导致智昏,冷静才会有机智。苏霍母林斯基说:“不要把自己降低到学生的水平。”学生犯错,我们简单粗野的训斥乃至体罚都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更加严重。我们要需要智慧地处理,体现出我们作为老师的修养。冷静,冷静,再冷静,长长地深呼吸。
其二是加强学习,用知识作基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学生个性纷呈,思想活跃。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知识,是难以取得学生信任的。如果我们还搞“齐步走”,“以不变应万变”,那只能南辕北辙。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应是形式多样,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一切好方法都要因人、时、地而变化。
总之,要改变学生,先得改变自己。要让学生接纳我们的给他的教育,先得要求我们悦纳学生。只有悦纳学生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找到最适合“这一个”学生的“这种”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特点,建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
[2]商敬友.坚守讲台[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关键词]悦纳 赏识 角色观 学生观 教育信念 教育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我是一个中学的政教主任,经常听到一些班主任老师抱怨:“学生难教,软硬不吃”,“刚刚找他谈了话,刚刚强调的纪律,转头就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如此情况以至于师生对抗、请家长来压,压不住就升级为学校与家长对抗,要求学生转学、把学生挤出去、放弃教育。这样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磨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既不利于未成年学生的成长,又不利于老师自身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有我们老师自身的问题。我想作为老师个体,有的事我们无能为力,只能从自身努力,在反思中找答案。
当今社会,学生接受信息渠道扩大,知识面广,熟知社会热点,精通现代化信息工具,民主观念冲击着对权威的信奉;而中学老师升学压力大、工作忙累、学习不足、知识更新慢,对新问题感觉迟钝、研究不够,这导致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度大大削弱,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效度明显下降,老师心中的师道尊严感失落,从而形成新时期老师人格的相对扭曲、多抱怨指责的不良局面。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以上问题的解决策略是:转换观念,悦纳学生,走近心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面对学生,就如面对天气,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天气的态度。既然我们生命中注定要经历这么一天,那么我们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愉快地接纳学生呢?悦纳他们的优点与缺点,悦纳他们的美丽与平庸,只有悦纳学生我们才算地道的老师,只有悦纳学生我们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而不是抱怨、呵斥、乃至排斥打压。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悦纳学生?
1.悦纳学生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坚定教育信念。信念作为精神体系的核心,是一个人事业心理成熟的标志。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有理想有信念的。
我们首先要拥有做优秀教师的职业信念,这是我们做教育工作的起点,并且要坚守这个愿望,坚定地为之奋斗。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商敬友所言:“我应该怀着惭愧而幸福的心情,坚守在这个小小的讲台。”我们要愉悦地接纳自己,愉悦地接纳班主任工作,为自己做一名班主任感到自豪。“老师是爱的传播者,是祖国、人民、母亲给了我无私的爱,我应该把这种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祖国、人民对他们的爱,再唤起他们把这份爱反馈给祖国和人民。就是这种爱的奉献与反馈构成了教师的伟大与无私。”著名特级教师丁榕就是怀着这种崇高的感情走上了教育事业的巅峰。
其二是相信学生,相信教育的力量。“糜不有初,鲜克有终。”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真善美的种子,都有潜力可挖,都能在我们的耐心帮助教育下成人成才。“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瓦特。”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得法的老师。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谁又能否认从猿到人不是教育的作用?
2.悦纳学生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允许学生犯错误,赏识学生的进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未成年人,是不完善的人。他们的情绪、心理、观念、行为是动态的,多变的,充满矛盾的。经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在失误中成熟,其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和处理问题的各种能力会螺旋式上升。我们要正视他们这些特点,允许学生犯错。不摔跤是学不会走路的,不犯错是长不大的。犯错是这些缺乏人生经验、社会经验的未成年人的特权。如果学生都不犯错,还用得着我们老师吗?老师的职责就是鼓励帮助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做到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三次。因此,学生犯错我们要持一颗宽容的心,而不是求全责备。
悦纳学生要求我们赏识学生。对待学生犯错我们要宽容,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赏识,哪怕它很小。赏识是一种心态。农人怎样对待庄稼,决定庄稼的收成。老师如何对待学生决定学生的命运。庄稼是农人的朋友,学生是老师的朋友;庄稼需要细心浇灌,学生需要精心呵护。赏识学生就是呵护他们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呵护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之心。像赞美朋友一样赏识你的学生吧,让他们在你喜悦、肯定、期待的眼神中体味到成功的快乐、成长的进步。请收起你指责抱怨的食指,因为那是盯着学生的弱点,把他的短处放大,上纲上线,那是在泯灭他的进取心。我能理解老师这样做的初衷,但我们不能接受这样做的结果——学生自暴自弃,或是逆反,与老师对着干。
赏识给学生一种信念——行,给学生一缕阳光,一滴雨露。
指责给学生一种意念——不行,给学生一片阴霾,一路泥泞。
周弘翘起的大拇指让他的残疾女周婷婷成为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妇女。魏书生教育他的学生说:“你再找不到你的优点,我就要罚你写一篇说明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让我们善待学生,用阳光的心灵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
3.悦纳学生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老师角色观——以平常心看自己,以朋友之心倾听学生。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魏书生也说:“人要常有点渺小感,这样自己会自在些,别人也会很舒服。”我们虽然是老师,在学生面前也不过是“术业有专攻”而已,并没有很多值得骄傲的东西。从长远看,学生的潜力比我们大;从近处看,学生会唱后街饶舌音乐,会大脚长吊射门……这些可能我们还未启蒙。我们何不这样?放下昔日的师道尊严,收回老师的臭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朋友;收起老成,找回童心,与学生一道交流,不妨谈自己早恋的苦涩,不妨回想一下自己逃课的天真,和学生一道商量改变拖拉习惯的策略。何苦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又让学生觉得拒人千里之外呢?
在学生像超女一样张扬个性的今天,只容得下平等、民主,容不下主子式的命令奴役;只容得下尊重、沟通和关爱,容不下先知先觉的孤傲与一意孤行。
4.悦纳学生要求我们真情和智慧的投入。
(1)教育的本质是情感交流,情感激发。用真情唤醒真情,用真情激发真情。苏霍母林斯基说“把心献给孩子”。我们能像丁榕老师一样把心掏给孩子吗?“我要把自己生命之火、赤诚的心、真挚的爱全部献给孩子们,以点燃他们的生命之火、理想之火、奋斗之火。”(丁榕语)是的,对学生我们要严格要求,但严中有情,情中有爱。“严是压力,情是动力,爱是基础。”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属。
(2)悦纳学生要求我们教育智慧的投入。悦纳是一种教育智慧,是机智地为人处事,机智与学生相处。
首先是心智成熟,能驾驭情绪。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这项工作的特质要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迁怒学生,绝不能让学生成为我们的出气筒。即使是学生招惹我们怒火中烧,也只能按捺克制。冲动导致智昏,冷静才会有机智。苏霍母林斯基说:“不要把自己降低到学生的水平。”学生犯错,我们简单粗野的训斥乃至体罚都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更加严重。我们要需要智慧地处理,体现出我们作为老师的修养。冷静,冷静,再冷静,长长地深呼吸。
其二是加强学习,用知识作基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学生个性纷呈,思想活跃。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知识,是难以取得学生信任的。如果我们还搞“齐步走”,“以不变应万变”,那只能南辕北辙。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应是形式多样,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一切好方法都要因人、时、地而变化。
总之,要改变学生,先得改变自己。要让学生接纳我们的给他的教育,先得要求我们悦纳学生。只有悦纳学生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找到最适合“这一个”学生的“这种”方法,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特点,建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
[2]商敬友.坚守讲台[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