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节俭能力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st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各类学校也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和习惯。综观各级各类学校的宣传教育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广为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精神;二是挖掘和向学生呈现我国“崇尚节约”的传统美德故事和名言;三是向学生讲清楚粮食安全、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现实问题;四是通过签名表态、集体承诺、图文推送等活动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校园氛围。应该说,这些宣传教育方式是有积极意义的,学生通过自主教育和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然而,上述节俭教育如果止步于此,只能实现知识普及、情感渲染和态度承诺,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就当前中小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节俭教育还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着力培养学生的节俭能力。
  一、处事和处世:节俭能力具有双重角度
  节俭能力是主体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在应节俭、能节俭以及如何节俭之中的抉择与行动能力。我们可以从处事和处世两个角度来分析。节俭能力首先指的是一种实现节俭目的的能力,是处事能力在具体领域中的实现。比如,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年龄的人对饭菜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懂得眼睛对灯光、显示器等亮度的最佳需求,懂得不同洗衣机价格、功能、用水用电等的区别,等等。只有与时俱进地了解日常生活,对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合理有序的分配,才有可能产生节俭行为。
  节俭能力其次指的是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利用”他人实现自己节俭目的的能力,是处世能力在具体领域中的实现。比如,在请客吃饭时,既想通过上名贵的菜、多上菜来表达对朋友的热情,又不想暴殄天物、铺张浪费;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既想给孩子营造安全舒适的乘坐体验,又不想给马路添堵。上述案例至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诉求:一是了解他人想法和需求的能力;二是如何用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能通过谈判来进行资源交换和解决利益分歧的能力;三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处时尊重他人的能力;四是理解、控制和改进社会制度和体系的能力。上述能力需要主体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可能逐渐完善并游刃有余地使用。
  二、不会与不教:节俭教育难以指向节俭能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普遍缺乏节俭能力,迫切需要在这方面补缺补差。中小学生处于未成年状态,主观上大都愿意规避风险和批评,听从成人的教导。也就是说,很少有学生故意铺张浪费,但为什么校园里总是有剩菜剩饭、空白纸屑等浪费现象的产生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少有人教会学生怎样才能不浪费以及如何做才是节约的做法。比如,我们都强调要节约纸张,但很少有教师示范学生如何正确打草稿才是清晰明了且节约纸张的做法;我们都说要不用或少用塑料袋,但很少有家长身体力行地将用布袋、竹篾箩筐等作为生活惯常而让学生习得。如此种种,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不懂如何做,但又经常被埋怨没做好。长此以往,节俭反倒成了学生不愿意面对和积极处理的事情。可见,我们不仅需要叮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养成节俭习惯,还需要从一点一滴小事中教会学生节俭的方法。
  同时,节俭能力不仅关涉个体德性与知识,也蕴含丰富的社会性因素。我们当前的节俭教育往往是指向个体道德内省的。而事实上,学生并非总能按照自己期待的那样去行动,有时不是出于个体自身面临的道德困境,而是受制于集体困境。比如,吃不完的饭菜,同伴都不再打包,自己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这么做。节俭能力表现为有着具体目的、用途、功能的社会关系中的道德行动。从这一层面来看,节俭教育应当使学生获得以集体一员的身份、角色去行动,思考、改造现状,与他人一起面对节俭难题的能力。如在上述情境中,解决这种困境要求学生拥有改变集体氛围和价值倾向的勇气与行动能力,如说服同伴达成“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共识,甚至共同商讨方案,向食堂建议提供有差别的饭量。因此,节俭教育仍然要更精准地把握和通达个体真实的道德经验和体验,在实践中为其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通过思考与讨论来解决问题与化解冲突。
  三、从态度到能力:节俭教育转型的重要目标
  我国当前的节俭教育往往止步于学生节俭的态度表达,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目前的节俭教育很容易从一些极端事例出发,强调学生应该有节俭的态度。比如,用西北的干旱缺水教育南方的学生要节约水资源。这种教育看似通过声光电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但这样的教育往往让学生成为旁观者,很少有出于自身体验的感同身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哪些地方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在简单行为表现的背后,哪些是由于知识欠缺导致的,哪些是生活习惯导致的,哪些是由于制度設计导致的,还有哪些是因为处事或处世经验不够导致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就事论事,针对具体问题和学生的不同状态来提供帮助和提升能力。
  这种区分为节俭教育提供了多角度的起点和素材,对于制定和区分阶段性节俭教育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注意和发展学生的节俭能力,使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和随时运用全部能力。有了节俭能力,节俭品德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实现形式与内容、应然与实然、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有机统一。
  【辛治洋,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翟文爽,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敏
其他文献
生活在今天,你一定对广告新闻(即将广告内容冒充为新闻刊播,引诱公众将广告当作新闻接受)不陌生。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广告新闻便会扑面而来。  报纸整版刊登的明明是广告(例如吹捧某位企业老总如何英明伟大、某家公司创业如何成功、某种产品如何“遭遇”抢购等等),却不老老实实地标明广告,而标注“专版”“企业家风采”“人财榜”等等;一些广告使用新闻报道的方式,打着“本报讯”“焦点”等旗号,混迹于报纸的要闻版,
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是一本有趣的书,正像甘子钊院士撰写的推荐词所说,这本书会带给你“一次富于智慧、风趣幽默而又大开眼界的科学之旅”。  甘院士的评语确实抓住了本书的闪光点,正是由于“风趣幽默”,才让这本“富于智慧”且让人“大开眼界”(后两者是一切成功科普作品的应然品格)的书,变得好玩,变得有趣,变得能让人有信心一口气读下去。要知道,全书译成中文有40多万字,总共400余页,涉及“宇宙哲
:李局长,您好。近年来,兰溪市提出了“三和”文化育人和“百度教育”的理念。您能否谈谈“三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它与“百度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李益民:“三和”是指学校文化建设和育人目标要围绕“和善”“和美”“和乐”来开展,文化育人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和善指向崇善,要心善、行善、积善;和美指向尚美,要追求美好、完美,要儒雅向上、各美其美;和乐指向快乐,心态积极乐观,有生活情趣,快乐学习和生活。三者中
摘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当今社会并没有很好地传承感恩的美德,出现了社会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初中生这一群体也不例外。因此,学校亟须通过课程渗透感恩思想,强化对初中生的感恩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感恩教育有着较强的学科优势,从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的感恩教育思想、感恩教育的側重点、感恩教育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感恩教育的路径进行探讨,应引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感恩教育的重视
海子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我们总会迷茫,总会无措,总会在那么一瞬间充满无力感,觉得生活太过艰难我们太过渺小。但没关系,只要还记得最初的梦想,那么暂时的停止就是为了更好地远航。  现在每天抱着英文书籍,跟一道道图文并茂的计算题和一个个复杂的公式死磕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当初那个刚参加完高考、准备填报志愿的懵懂的自己。选择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个专业的初衷不是因为不
在2008年由车主、业内专家和斯柯达售后服务部共同参与的“睿智三人行”系列专题中,我们已经对斯柯达的服务流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2009年,进入国内2年之后的斯柯达不仅为车主今天(晶锐)、明天(明锐)、后天(昊锐)的用车生活带来丰富的产品,更以日趋成熟的HumanTouch真心呵护品牌服务为车主每天的用车生活保驾护航。    起点决定轨迹——高起点的经销商建设是斯柯达高品质服务的基础    “起
东风悦达起亚在2008年初推出了全新的两厢版赛拉图,在之前三厢版的基础上,两厢版的问世无疑加重了赛拉图在整个紧凑型市场的分量,并且两厢的造型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定位。但是赛拉图在中国的销量始终无法和速腾、福克斯等车型相提并论,这跟起亚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不无关系。如今,国产赛拉图已经在激烈的紧凑型轿车市场上拼杀了多年,也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了,于是,起亚全新车型Forte便出现在我们眼前。  动力方
教育评价在当前为何如此紧要和受到密切关注,这都是与教育评价本身的内涵相关的。教育评价从表象来看经常是评选、评奖、考核、选拔等活动,但是这些多样化表象对应的内涵却是模糊的。在回溯教育评价定义发展的基础上,教育评价越来越可以明确理解为一种具有技术内涵的实态把握和价值判断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坚决克服教育评价的“五唯”问题,这说明消极的教育评价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一个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思想、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挑战。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没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挑战,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且在心理学的视域内,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具体囊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
摘要真正的师爱是教师基于理性尤其是职业信念培养起来的一种崇高的对学生“自觉的、纯真的、持久的、无私的、普遍的爱”。因教师职业信念具有坚定性、持久性和理智的情感性,本文特别强调给予“学困生”群体的这种基于职业信念的师爱,对其教育具有特殊魅力和价值。  关 键 词  师爱;职业信念;学困生  作者简介  刘俊其,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副教授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热爱学生”[1],是教师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