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病修改三步法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e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病修改题型是学生常见的考试题型,但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完全接触到语法的相关知识,所以在做语病修改题型时往往不知所措。本文在研究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多方位参考学生之前的语文学习经验,总结出了解决语病题型的三步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并熟练掌握语病修改的精髓。
  【关键词】语法知识系统;语病修改;知识;方法;学生;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进入高一就接触到了语病修改题型,在综合练习、月考测试中都会碰到,而学生在初中还没有学习名词、动词、形容词,也不知道主语、谓语、宾语,单句与复句等语法知识,因而高一学生刚接触语病题型就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处解答。对老师的讲解也大呼“听不懂”。语病题的难度系数本身就高,高一学生接触语病题,是绕不过去的坎。如何让高一学生听得懂老师对语病题的讲解?会做语病题呢?笔者通过与学生座谈讨论,在真实把握学生基础差、没接触的实际之上,采取搭建语法系统、简易化讲解、勤做笔记的三步法,让学生逐步熟悉解答语病修改题型。
  一、搭建语法知识系统
  现在初中都不讲语文的语法知识,而语病修改题型的讲解自然而然就会涉及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知识。怎样简易化讲解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笔者认为首先明确告知学生部分语法知识是解答语病题的前提基础,其次系统化、要点化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暂不涉及的语法知识先“冷藏”着,今后涉及的时候再去讲解。
  (一)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及介宾短语的知识
  这些都与提取句子主干、划分主谓宾、分析“搭配不当”的语病类型紧密相关。利用我校的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有所选择的针对性交接与联系。
  (二)主、谓、宾及定、状、补的知识
  训练学生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提取主干就是要抓大放小,理解句子结构,从总体上把握句子。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主干成分,例如主语用“==”,谓语用“—”,宾语用波浪线“~~~~~”,便于后面练习做笔记。
  (三)单句与复句、复句的关联词的选用及句中位置、概念的分类等知识
  这些内容多而杂,对高一初学者只要扎起来语法知识的框架,知道有这回事,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在今后病句修改训练中涉及“关联词位置不当”“包含关系不能并列”等再去展开。其实高一学生在数学中已经学了“集合”,掌握了“包含于和被包含”等概念,这就更省力了。
  本人采用我校的校本教材——《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对部分章节有所选择地讲解和练习,一共只花了两节课。
  二、简易化讲解语病修改的知识与方法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杂糅)、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考虑教学讲解的方便,笔者将这六种语病的类型概括为:四个“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以及残缺(赘余)、杂糅六种。要求学生记住这六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的具体示例也不展开,只强调基本的简单的题型,处理练习题或考题的时候再具体展开。例如:“语序不当”只强调并列词语的排列顺序问题,而“不合逻辑”中类型繁杂,我只是点到为止,都是在具体练习中再作详细讲解的。
  本人的这种处理,是针对学生基础薄弱,有所讲、有所不讲,不讲的是待学生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做详细讲解。
  三、指导学生勤做笔记
  一张试卷、一套综合练习,学生要做笔记的地方很多,把笔记做简洁使之能够突出重点,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此,本人要求学生在语病修改题型中如此做笔记。
  讲解练习时,笔者要求学生先默写六种语病类型,即残缺(或赘余)、杂糅和四个“不”;还要求学生把错误选项的语病类型,用简洁笔记写在ABCD选项的前面,例如成分残缺,就记笔记为“残缺”,语序不当就记笔记“语序”,句式杂糅就记笔记“杂糅”等等;最后要求学生对正确选项的主语、谓语、宾语用专门符号划分出来,从而养成提取句子主干的学习习惯。下面举一做笔记的具体实例。
  《记念刘和珍君》的练习中的语病修改题,选出下列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搭配:
  A.女歌手那独特的舞台风格以及天籁般空灵清透的歌声再次让她的歌迷们大饱耳福。
  B.虽然美国当前的防务战略是遏制中国,但鉴于双方的高度相互依赖性,没有人希望发生新的冷战,在近期内似乎也不会出现冷战的局面。(正确选项)
  逻辑:
  C.青海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理念,而且可以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
  杂糅:
  D.国庆期间,我市多家公园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园节目深受市民欢迎。
  针对高一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采用搭建语法体系、简易化讲解、勤做笔记的三法处理语病修改题型,几个月的训练打磨,学生大多都会做此类题型,期中考试本班学生此题型得分率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编辑:刘影)
其他文献
【摘要】人们通过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想象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是一种低层次的想象;我们可以通过正确教育对其进行更正,使其向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现实性方向改变,即发展想象的更高等级,使儿童发现和再造新的形象。我们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谈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创造;思维;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 “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2011年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充实并细化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大有可为;同时还提出“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猜灯谜的方法后,亲
【摘要】自然界中,花的纤柔是一种姿态,树的挺拔是一种姿态,山的沉稳是一种姿态,水的灵动也是一种姿态。作为一门学科在课程教学中也应有自身独有的姿态。苏教版小学教材中有数篇科普类课文,分散在各个年级中。低中年级的科普童话、小品文等将科普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趣味性强,富有感染力。高年级的科普文则带有了说明文的特点,体现了小学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过渡衔接,它们的语言简洁,表达严谨,少了有趣的故事情节。这类文
【摘要】初中生告别小学,进入更为系统的阶段性学习,而初中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体现的愈加明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逐渐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而传统教学“一刀切”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语文课堂,对于学生参差不齐的语文水平只会起到恶化作用。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分层教学法,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有效改善初中语文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层次机构不明显的问题,真正做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本文主要想通过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包括多媒体教学、提高阅读水平和展开兴趣小组等教育形式,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以达到最终培养孩子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调动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阅读能力;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
【摘要】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现古诗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诗配画,乐配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出发,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赏之中出见解,思考当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诗内容的同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
【摘要】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以身边教学实例为证,紧扣“课内得法,课外延伸”这一主题,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娓娓道来,例证详尽独特,说理透彻明了,文学气味颇浓。  【关键词】创新阅读;适度扩展;下水作文;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相长是每位老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如何督促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呢?怎样才
【摘要】初中生的作文語言平淡,缺乏个性,味同嚼蜡。如何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就成了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写作的方法,做到读写结合,善于从美文的学习中积累作文语言,从而使学生作文语言鲜活丰润起来。这是写作训练的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写结合;学习经典;鲜活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摘要】从人生视角解读泰格特的小说《窗》,通过这扇“窗”来透视两个人物的心灵状态,探求一点人生的启示。分析领悟欣赏者和漠视者,利人者和利己者的人生得失和生活状态。  【关键词】人生视角;解读;利人;利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视角很多,这里我尝试着从人生视角解读泰格特的《窗》。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作品是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山林提出的,他
【摘要】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个别施教;应该保证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积极运用;应该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对学生的直接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设置的问题有些学生从来不举手回答,即便被点名站起来也是“不知道”“不会”,导致老师的授课情绪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