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伦·坡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效果说”,他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要注重每一个细节都要运用恰当的语句体现出来,要求所描绘的事件要与语气效果一致,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促动读者的心弦。由此而获得特殊的文学艺术效果。本论文从“效果说”针对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进行分析。
【关键词】爱伦·坡作品 “效果说” 主题 主题艺术表现
十九世纪初期,传统古典美学遭到了挑战。美国文学摆脱传统的文学审美道路,逐渐进入到独创阶段。在这样的文学环境影响下,美国的著名短片小说家爱伦·坡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体系,并建立在“效果说”理论基础之上,由此而将美国文学推向了古典与浪漫的融合,建立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一、爱伦·坡的“效果论”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爱伦·坡的“效果论”就是要对于具体的文学创作元素,包括文学主题、创作技巧以及语句采用的修辞方法等等,都要建立在文学效果的基础上。关于文学创作所能够获得的艺术“效果”,爱伦·坡在《评霍桑<重述的故事>》中就已经有所阐述。比如,爱伦·坡认为,为了能够使读者对小说产生完整的印象,需要将小说的长度控制在一口气读完的长度范围内,由此而保证小说阅读效果的统一性。另外,要使小说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爱伦·坡认为对小说进行效果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即在小说创作之前,可以将对所要获得的效果予以定位,当效果被确立下来之后,就可以对小说进行立意,构建情节,以使预想的效果通过小说的架构和情节描绘得以实现。
正如一些文学评论家所认为的,成功的艺术家的聪明之处在于,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灌输到故事情节中,而是对于故事所要获得的效果进行事先策划,根据所要获得特殊的效果架构故事情节,然后运用杜撰的情节渲染故事效果。这就需要小说在一开始就要将预设的效果展示在读者面前,以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且故事的结局要与故事的开头相吻合,做到首尾呼应。那么,故事的各个部分就是情节的发展阶段,以逐渐实现创作意图。
二、从“效果说”看爱伦·坡描写的故事氛围
爱伦·坡在小说中,对于环境的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恐怖小说场景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总是会发生令人惊骇的事情,无论是寂静也好,还是喧闹声也好,都会在压抑而沉闷的氛围中得以宣泄,使人产生心惊胆颤之感。这种恐怖的效果就是对恐怖小说的渲染,以获得创作者预想的目的。但是,爱伦·坡对于故事情节的渲染并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运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诗歌、音乐等等,还会引用绘画艺术效果对于小说环境氛围加以定位,以真正意义地烘托主题。比如,爱伦·坡所创作的《厄舍古屋的坍塌》,作者精心设计了可以烘托主题的背景环境,以塑造恐怖效果,故事主题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可以获得整体性艺术效果。爱伦·坡运用各种辞藻对恐怖气氛进行烘托,将每一个故事情节都相互牵连,以贯穿成为一个完成的故事。各种可以引发读者恐怖联想的时间,包括房屋内压抑的气氛、黑夜中的狂风暴雨、残垣断壁等等,都能够起到情节普遍作用。
三、从“效果说”看爱伦·坡描写的语言构筑
爱伦·坡作品的主题是由语言构筑起来的,特别是诗歌主题,更多是是围绕着“死亡”这个核心而展开。为了能够将“死亡”的气息有效地传递给读者,爱伦·坡会通过梦幻的描绘表达,包括能够引发读者“死亡”遐想的“灵魂” “恐怖” “坟墓” “阴冷” “孤独” “阴郁” “幻觉”等等,让读者根据这些语言就会在意识中构筑了死亡氛围。比如,在爱伦·坡的文章“创作的哲学”中,就阐述了文学创作中如何对主题以及主要角色以确定,为了发挥情节效果,就要对于故事的长度以及运用手法进行选择,以能够更好地给读者回味的时间。让故事情节在读者的意识中酝酿,经过语言元素的不断填充,构成完整的故事氛围。在《厄舍古屋的坍塌》的语言运用,艺术效果就得以体现出来。故事基调为 “白色的殓袍”(白色)、“黑挂毯” “黑夜”(黑色)、“血红的玻璃窗格” “血迹斑斑的长袍”(红色)和“灰墙”(灰色),这些颜色中,红色在白、灰、黑这种阴暗颜色的渲染下,更具有刺激感,由此而勾勒出恐怖的画面。利用语言对于故事环境进行驾驭,可以是心灵式的恐怖环境塑造,从潜意识中将自己的创作发展为文学。
综上所述,爱伦·坡的“效果论”是建立在读者情感基础之上的,在她看来,文学创作应该极可能地渲染艺术效果,以与读者建立情感上的共鸣。从“效果说”的角度对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进行研究,以探索其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架构,充分认识美国文学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庄琰.简论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效果美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6).
[2]帕蒂克·F.奎恩.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M].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徐旭.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效果”[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4]唐荷月,袁方.爱伦·坡的“效果统一论”在《一桶白葡萄酒》中的体现[J].语文学刊,2013(10).
【关键词】爱伦·坡作品 “效果说” 主题 主题艺术表现
十九世纪初期,传统古典美学遭到了挑战。美国文学摆脱传统的文学审美道路,逐渐进入到独创阶段。在这样的文学环境影响下,美国的著名短片小说家爱伦·坡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体系,并建立在“效果说”理论基础之上,由此而将美国文学推向了古典与浪漫的融合,建立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一、爱伦·坡的“效果论”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爱伦·坡的“效果论”就是要对于具体的文学创作元素,包括文学主题、创作技巧以及语句采用的修辞方法等等,都要建立在文学效果的基础上。关于文学创作所能够获得的艺术“效果”,爱伦·坡在《评霍桑<重述的故事>》中就已经有所阐述。比如,爱伦·坡认为,为了能够使读者对小说产生完整的印象,需要将小说的长度控制在一口气读完的长度范围内,由此而保证小说阅读效果的统一性。另外,要使小说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爱伦·坡认为对小说进行效果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即在小说创作之前,可以将对所要获得的效果予以定位,当效果被确立下来之后,就可以对小说进行立意,构建情节,以使预想的效果通过小说的架构和情节描绘得以实现。
正如一些文学评论家所认为的,成功的艺术家的聪明之处在于,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灌输到故事情节中,而是对于故事所要获得的效果进行事先策划,根据所要获得特殊的效果架构故事情节,然后运用杜撰的情节渲染故事效果。这就需要小说在一开始就要将预设的效果展示在读者面前,以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且故事的结局要与故事的开头相吻合,做到首尾呼应。那么,故事的各个部分就是情节的发展阶段,以逐渐实现创作意图。
二、从“效果说”看爱伦·坡描写的故事氛围
爱伦·坡在小说中,对于环境的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恐怖小说场景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总是会发生令人惊骇的事情,无论是寂静也好,还是喧闹声也好,都会在压抑而沉闷的氛围中得以宣泄,使人产生心惊胆颤之感。这种恐怖的效果就是对恐怖小说的渲染,以获得创作者预想的目的。但是,爱伦·坡对于故事情节的渲染并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运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诗歌、音乐等等,还会引用绘画艺术效果对于小说环境氛围加以定位,以真正意义地烘托主题。比如,爱伦·坡所创作的《厄舍古屋的坍塌》,作者精心设计了可以烘托主题的背景环境,以塑造恐怖效果,故事主题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可以获得整体性艺术效果。爱伦·坡运用各种辞藻对恐怖气氛进行烘托,将每一个故事情节都相互牵连,以贯穿成为一个完成的故事。各种可以引发读者恐怖联想的时间,包括房屋内压抑的气氛、黑夜中的狂风暴雨、残垣断壁等等,都能够起到情节普遍作用。
三、从“效果说”看爱伦·坡描写的语言构筑
爱伦·坡作品的主题是由语言构筑起来的,特别是诗歌主题,更多是是围绕着“死亡”这个核心而展开。为了能够将“死亡”的气息有效地传递给读者,爱伦·坡会通过梦幻的描绘表达,包括能够引发读者“死亡”遐想的“灵魂” “恐怖” “坟墓” “阴冷” “孤独” “阴郁” “幻觉”等等,让读者根据这些语言就会在意识中构筑了死亡氛围。比如,在爱伦·坡的文章“创作的哲学”中,就阐述了文学创作中如何对主题以及主要角色以确定,为了发挥情节效果,就要对于故事的长度以及运用手法进行选择,以能够更好地给读者回味的时间。让故事情节在读者的意识中酝酿,经过语言元素的不断填充,构成完整的故事氛围。在《厄舍古屋的坍塌》的语言运用,艺术效果就得以体现出来。故事基调为 “白色的殓袍”(白色)、“黑挂毯” “黑夜”(黑色)、“血红的玻璃窗格” “血迹斑斑的长袍”(红色)和“灰墙”(灰色),这些颜色中,红色在白、灰、黑这种阴暗颜色的渲染下,更具有刺激感,由此而勾勒出恐怖的画面。利用语言对于故事环境进行驾驭,可以是心灵式的恐怖环境塑造,从潜意识中将自己的创作发展为文学。
综上所述,爱伦·坡的“效果论”是建立在读者情感基础之上的,在她看来,文学创作应该极可能地渲染艺术效果,以与读者建立情感上的共鸣。从“效果说”的角度对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进行研究,以探索其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架构,充分认识美国文学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庄琰.简论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效果美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6).
[2]帕蒂克·F.奎恩.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M].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徐旭.爱伦·坡短篇小说的“效果”[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
[4]唐荷月,袁方.爱伦·坡的“效果统一论”在《一桶白葡萄酒》中的体现[J].语文学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