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文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在常规教学下,往往费时多,收效少,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本文对古诗文教学作了一粗深浅的探讨,提出了教学古诗文四法:读、理、品、悟。这四法是笔者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升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读;理;品;悟;古诗文教学;思考
人教版必修课程,编排了不少古诗文,而选修课程就有两本专著,一本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本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编写者的意图非常明显:高中生应读点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品味古诗文中的名句与名篇,感悟古诗文中的精华,陶治情操,宏扬并继承这些优秀而经典的古文化。面对如此众多的古诗文,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探究,这是摆在每一位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感受,得出了四个字:读、理、品、悟。
一、读
古诗文因其经典,因其年代久远,给学生产生了一种陌生与隔阂感。为消除这种陌生与隔阂,诵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多次强调读的重要性,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可让诵读成为整个教学的主旋律。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课前讲解齐读,营造一种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气氛;课中讲解可分组读、个别读,在读中领会意旨;课后学生自主阅读,拓展知识,深化理解,提高能力。有些古诗文,完全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去学习、领会。每教一篇古诗文,我特别注重诵读。在教《陈情表》一文时,采取学生齐读,分组读,竞赛读,让学生带着激情徜徉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在诵读中感受到作者那一颗孝心、忠心,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学生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感染,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就能很好地理解苏轼所说的那一句话: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可以这么说,读成为了我教学古诗文常用常新的一种方法。在诵读的教学下,学生文章读顺了,字音读准了,意思理解了,内容情感把握了,思想情操也得到了陶治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理
学习古诗文,文意的理解是基礎,内容与情感的把握是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握内容与情感。那么如何去理解呢?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试想想,如果每一篇古诗文,教师全都包干代办,教师教起来吃力不讨好,学生学习起来乏味无兴趣。为此,我在这一点上作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在课堂内,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去读文章,把自己无法弄清的字词标记出来;然后,进行提问式教学,就每一段当中学生无法明白的字词或句子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这样做,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学习的兴趣激增,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了,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在教学《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时,我在思考,如果纯粹由教师一个人讲到底,效果肯定不是很好。于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我给学生进行分工,第一大组负责第一段,第二大组负责第二、三两段,第三大组负责第四段。要求各大组对本组所负责的文段进行梳理,包括字词,句意,段意。在此基础上,每大组互相进行提问,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给以解决。这样,学生对课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与虚词掌握了,也理解了陶深渊明在文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当然,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对教师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因为只有教师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你才能带领学生遨游在古诗文的国度里。
三、品
古诗文中有不少经典而富有深刻意蕴的句子,像这样的句子,教师可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品味鉴赏,以达到陶治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学生品句的能力将得到提升,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也将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教学《藤王阁序》时,在做好读、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品味文中的一些经典句子,来达到鉴赏的目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前一句是写景的名句,作者撷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晚秋图,其对仗的工整,音韵的和谐,意境的优美,堪称千古绝唱。而后一句,用抒情的笔调,抒发了王勃不因处境困厄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传达出作者矢志不渝的信念与追求。而这两句话,也因其所蕴含的哲理成为历代传诵不衰的名句。分析好了文中的经典句子,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自然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悟
学习古诗文,如果仅局限性于课本,那还只是戴着镣铐跳舞。教师应让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同时,带领学生跳出书本,对文本时进行深刻的领悟。其实每一篇古诗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都体现了编者的这一意图。如《陈情表》后的对忠孝的看法,《师说》后的有关对“尊师”与“师道”的看法等等,这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进行再创造,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在讲解《鸿门宴》一文时,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并要求学生结合历代对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的有关评述,写一篇人物评述文。通过这次练习,学生对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有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对《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悟,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升,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读、理、品、悟,这四个环节是紧密相联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的需求而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让学生爱上古诗文,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学会鉴赏,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沐浴,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治,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有着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人,我想这也许就是学习古诗文的终极目标吧。
关键词:读;理;品;悟;古诗文教学;思考
人教版必修课程,编排了不少古诗文,而选修课程就有两本专著,一本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本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编写者的意图非常明显:高中生应读点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品味古诗文中的名句与名篇,感悟古诗文中的精华,陶治情操,宏扬并继承这些优秀而经典的古文化。面对如此众多的古诗文,教师如何教学,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探究,这是摆在每一位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感受,得出了四个字:读、理、品、悟。
一、读
古诗文因其经典,因其年代久远,给学生产生了一种陌生与隔阂感。为消除这种陌生与隔阂,诵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多次强调读的重要性,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可让诵读成为整个教学的主旋律。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课前讲解齐读,营造一种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气氛;课中讲解可分组读、个别读,在读中领会意旨;课后学生自主阅读,拓展知识,深化理解,提高能力。有些古诗文,完全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中去学习、领会。每教一篇古诗文,我特别注重诵读。在教《陈情表》一文时,采取学生齐读,分组读,竞赛读,让学生带着激情徜徉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在诵读中感受到作者那一颗孝心、忠心,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学生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感染,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就能很好地理解苏轼所说的那一句话: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可以这么说,读成为了我教学古诗文常用常新的一种方法。在诵读的教学下,学生文章读顺了,字音读准了,意思理解了,内容情感把握了,思想情操也得到了陶治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理
学习古诗文,文意的理解是基礎,内容与情感的把握是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握内容与情感。那么如何去理解呢?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试想想,如果每一篇古诗文,教师全都包干代办,教师教起来吃力不讨好,学生学习起来乏味无兴趣。为此,我在这一点上作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在课堂内,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去读文章,把自己无法弄清的字词标记出来;然后,进行提问式教学,就每一段当中学生无法明白的字词或句子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这样做,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学习的兴趣激增,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了,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在教学《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时,我在思考,如果纯粹由教师一个人讲到底,效果肯定不是很好。于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我给学生进行分工,第一大组负责第一段,第二大组负责第二、三两段,第三大组负责第四段。要求各大组对本组所负责的文段进行梳理,包括字词,句意,段意。在此基础上,每大组互相进行提问,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给以解决。这样,学生对课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与虚词掌握了,也理解了陶深渊明在文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当然,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对教师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因为只有教师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你才能带领学生遨游在古诗文的国度里。
三、品
古诗文中有不少经典而富有深刻意蕴的句子,像这样的句子,教师可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品味鉴赏,以达到陶治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这项工作坚持做下去,学生品句的能力将得到提升,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也将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教学《藤王阁序》时,在做好读、理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品味文中的一些经典句子,来达到鉴赏的目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前一句是写景的名句,作者撷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晚秋图,其对仗的工整,音韵的和谐,意境的优美,堪称千古绝唱。而后一句,用抒情的笔调,抒发了王勃不因处境困厄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传达出作者矢志不渝的信念与追求。而这两句话,也因其所蕴含的哲理成为历代传诵不衰的名句。分析好了文中的经典句子,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与情感,自然也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悟
学习古诗文,如果仅局限性于课本,那还只是戴着镣铐跳舞。教师应让学生在学好课文的同时,带领学生跳出书本,对文本时进行深刻的领悟。其实每一篇古诗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都体现了编者的这一意图。如《陈情表》后的对忠孝的看法,《师说》后的有关对“尊师”与“师道”的看法等等,这些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进行再创造,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在讲解《鸿门宴》一文时,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并要求学生结合历代对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的有关评述,写一篇人物评述文。通过这次练习,学生对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有了一个完整的理解,有了一个中肯的评价,对《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悟,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与提升,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读、理、品、悟,这四个环节是紧密相联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的需求而恰当地选用教学手段,让学生爱上古诗文,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学会鉴赏,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沐浴,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陶治,成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有着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人,我想这也许就是学习古诗文的终极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