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o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大千世界,通过观察,炼得一双“火眼金晴”,“慧眼识英雄”,发现美、认识美,是创造美的第一步。
  画家是美的制造者,他们发现美就是通过观察:他们看山,山是“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看水,水是“欲深静,欲汪洋,欲回环”;看牛,“一百牛形,形不重复”;看马,“万马奔腾,势不尽同”。在观察中,画家们运用生花妙笔捕捉了事物的美,从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达·芬奇画《最后的晚餐》,其中叛徒犹大的形象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街上观察过往行人,从而摄下了这个叛徒卑污、狡诈的丑态。古人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只要不尽地“观察、观察、再观察”,就会有独特的发现,就能从纷呈繁杂的生活中提练出“美”的精华。
  作家是美的制造者,而“美”的来源是靠观察生活。在观察中有不少经验之谈:老舍说:“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注意随时记下来。”鲁迅说:“第一须观察。”“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以上列举的这些作家的切身体会,无不启示我们:要提高写作能力、创造美,就必须善于观祭,善于“多识草木乌兽名”,为写作表现美打下基础。
  所谓观察,就是运用外部感觉器官(主要是眼睛)直接感知客观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感性阶段是认识事物的第一阶段,人们只有在这个阶段取得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才能进行思维和创作的活动。由于文章是社会生活或者说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而作为反映的事物,必须通过作者的观察,然后才能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改造和制作,因此写作活动是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开始的。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的观察提供了无数客观事物,提供了无数美的内容、美的种类、美的形态。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拿物来说,高山大河的崇高美,桃红柳绿的浓艳美,巍峨建筑的壮丽美,精雕细刻的清秀美,还有那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真是无限的内容,无限的美!拿人的表情“笑”来说,就有捧腹大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莞尔而笑、皮笑肉不笑、微笑、冷笑、憨笑、傻笑、苦笑、狞笑、阴笑等。又如:“哭”有嚎啕大哭、泣不成声、隐泣吞声、热泪盈眶,哇哇大哭、噙着泪花抽泣、恸哭等,各有特征,各具情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既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更能给作文开凿源泉,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
  那么,怎样观察呢?
  1、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远及近地观察。如:讲“一面”作者在内山书店买书所见鲁迅一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观察来描写他的外貌:先是在远处,在暗中,作者无意中瞥见,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只能从身材、年龄、衣着及抽烟神态等方面进行粗线条勾勒。继而,鲁迅先生走出来,作者在明处看到了他的外貌,集中写了他的脸色、头发、胡须。最后,作者跟鲁迅先生对面谈话,既是在明处,又是在近处,作者清晰地刻画了他的外貌:“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由于作者由此及彼、由远及近地观察,所以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形神兼备,点面结合,给人以深刻印象,从而使人体会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沉痛悼念之情。
  2、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进行观察。对社会生活,我们不但要观察客观事物各种不同的表现,还要体验各种情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样的观察就能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如:在《阿Q正传》里,鲁迅先生对假洋鬼子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假洋鬼子穿“洋衣”,说“洋话”,手持“洋棍”,足见他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奴才;他辫子不剪,头发散开披肩,以示他“革命”,万一革命失败了,他照样扎起辫子,可见他见风使舵的反革命伎俩;他胸前挂着“银桃子”,表明他投机革命,骨子里则死心塌地效忠清王朝;他“白着眼睛”夸夸其谈,则又表明他以革命党自居、自我吹嘘、欺世盗名的反动本性……通过假洋鬼子这个形象,从本质上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鲁迅先生的观察深入骨髓,由表及里,写起来才能鞭辟入里,力透纸背。
  3、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分类比较,抓住特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世上的事物以其自然的形态杂陈于人们面前,对于事物的观察,既要看到它们的共同性,又要注意它们的特殊性。分类比较进行观察则是一个好方法。同类事物相比,可以比出共同特征,也可以看出其细微差别;不同事物相比,可以比出本质区别,也可以比出某些相近或相通的复杂性来。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描写了妇女形象,但由于不同的社会原因、不同的生活经历,作家笔下的形象有不同特征:高尔基笔下的母亲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作者抓住她接受任务后的愉悦心情,发现暗探的紧张情绪,与反动宪警做斗争的机智勇敢,表现了她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的大无畏精神;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至死的悲剧典型,作者突出了她勤劳、善良、富有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孙犁笔下的水生嫂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村青年劳动妇女的形象,她除了兼有我国农村劳动妇女勤劳、善良等品德外,还有深明大义、无私支持并参加革命斗争的高尚情操,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新型劳动妇女的特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区别,从而学会在观察中抓住人、事、景、物的不同特征,进而写出的人就是“这一个”,绘出的景是“这一景”。在观察中分类比较,抓住特征,还有利于学生不断地积累素材,有条不紊地把它们放在记忆的仓库里,到作文时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刻板模式,也不会出现因无东西可写而胡编乱造的现象。
  4、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捕捉细节。任何一件事总是由若干片断组成的,任何一个人物形象也总是由多个方面的细节组成的。因此,我们要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细致入微地捕捉细节,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才能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守财奴》中的一系列细节描写:他“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抢夺女儿镶着金子的梳妆匣;妻子昏死过去,他用钱虚情假意地安慰妻子,可一转过背,他立刻将钱装进口袋里;他在弥留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给他亲吻基督教的圣像,他却想把十字架抓在自己的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些细节描写围绕着“看到金子、占有金子,就是葛朗台的执着”的根本特征来写,因而他就活灵活现地站在了读者面前,一个资产阶级最暴发户的形象就暴露无遗了。
  5、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注入感情。人是有感情的,因此必须在观察中倾注感情。作家李准在《更深刻地熟悉生活》中说:“一个作者只要在思想感情上和群众打成片时,才能发现蕴蓄在劳动群众身上的坚强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抱着‘找材料’的观点,就往往会‘一叶障目’,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在观察中没有感情,冷眼相待,漫不经心、视而不见,或者一时好奇地略加注意,兴过即忘,即使也可以叫“在观察”,这也只能是一种漫无目标的决无成效的无意观察。如果能得一点片鳞只爪的材料,也只能是冷冰冰的现象罗列。本来世上的万事万物,人人都可以观察,然而有的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有的人满腔热情、有意留心观察,有的人过目即忘、毫无印象,有的人感触至深、经久不忘,有的人对周围的事物袖手旁观、庸庸碌碌,有的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观察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人们对事物的感情态度所决定的。
  “世事洞明皆学习,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留心周围的事物,在观察中积累、感受、分析,做生活的主人,提高写作能力,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构建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初中生敢想敢说,新鲜事物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掌握局势,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为出发点,尽量不要盲目地去注重课堂的纪律而打
期刊
教师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更多地使用赞美式口头评价,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以激励性评价促学,能让学生得到主动的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一、以评促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初读课文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评价,字读错了没有,
期刊
语言学习理论所研究的,是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大家发现,人们学习语言所遇到的问题和语言学所研究的问题是两码事。比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究竟是单句还是复句,语言学家们至今还争论不休。可是,说这样的句子,没有人会感到困难——让学生在这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地方花费很多气力又有什么意思呢?  人们常说的“教学”这个词固然反映了“教”与“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它多少还反映着一些旧的观念,就是把“教”放
期刊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入语。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
期刊
有一个樵夫在山中救了一只小熊,将它送回母熊身边,熊妈妈非常感激,问樵夫:“我能为您做点什么?”樵夫回答:“我什么也不需要。只是,你这窝里好臭啊!”母熊说:“很抱歉,让您感觉如此糟糕,要不您砍我一下吧。”在母熊的坚持下,樵夫在母熊头上留下了印迹。第二年的春天,樵夫与熊再次相遇,问及头上伤势,母熊说:“伤早就好了,只是你说的话我还清楚地记得。”  “熊与樵夫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冬天,我和一群素不相识的
期刊
一、培养学生“读书预习”的好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一要读统编教材,因为它基础、规范、易懂,适合课前预习。预习既能为听课服务,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要找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读懂了、哪些还没有读懂,把它们统统地记下来,烙在脑海里。二要读参考书,因为它是课堂的延续、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升华。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一至二本很好的参考书,参考书数量不能过多,内容不宜过难,适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创新”在中小学作文教学里的作用、在中小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小学 作文教学 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创新”一词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后,成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创新”就是改革,改革就是为了寻求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中小学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搞好中小学作文教学,提高中小学学生作文素质,我
期刊
【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艺术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的创造行为。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就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方法应该重在学的方法上而不是教的艺术上,重在导的方法艺术上而不是讲的方法艺术上。化教为学,化学为思,化抽象为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教材为感性学习升华,化学为用是教学艺术的本质。  【关键词】教学艺术 创新教学 “化”  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艺术是在更完美地体现教学规律、更完美
期刊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听之所以位于其首,是因为它既是我们获得和理解语言信息、进行语言交际的首要途径。听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每年的中考中,听力占总分的四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注重基础知识,提高英语听力  听力水平的提高,除了语音能力的提高以外,还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一个学生的听力不好,往往是基础知识薄弱的缘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提高文化品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