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追寻不一样的精彩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标多样的“异”化教学
  学校教研活动,鲁迅的《祝福》第三课时,两位教师同课异构。这篇小说,文本本身具备了很强的赏析性,无论是对“祝福”这一特殊环境的探讨,还是对主人公“祥林嫂”人物性格的分析,抑或是对小说情节——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追寻,还是对文本主题——“封建文化”的探究,我们发现,小说的“三要素一主题”都能独立成为一课甚至多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甲:教学目标——探讨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从学生复述祥林嫂的故事开始,归纳出祥林嫂一生的经历:丧夫——被卖——改嫁——子亡,接着讨论祥林嫂的死究竟属于自然死亡还是意外死亡,自杀还是他杀,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主题,学生尝试找出“凶手”:有自私伪善的鲁四老爷、讲阴司故事的迷信的柳妈、逼迫祥林嫂改嫁的婆婆、还有那些把她的故事当作笑料的鲁镇人……接着,教师类比“阿Q游街”中热衷于看游街且热情堪比过年看大戏的人们、以及“夏瑜被杀”时那些争先恐后但却漠然的看客,问“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柳妈、婆婆等真的是刽子手吗?”至此,学生对那些所谓的“凶手”少了些憎恶,多了份同情,认为将“性本善”的人们镌刻了恶的烙印的罪魁祸首应归结为封建礼教。由此,课堂以对罪魁祸首的封建礼教提起“公诉”,并下达“判决书”而凝重结束。
  教师乙:教学目标——借助文本的多次重复看人物的悲剧命运。
  教学内容——一、“春天”的时间重复。没了丈夫、被迫改嫁、死了儿子、离开人世,在每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祥林嫂都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没有“春天”的一生注定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二、“白头绳、乌裙、蓝夹袄……”的肖像重复。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时一样的穿着但脸上日渐消失的血色、一样的“顺着眼”但慢慢开始添了泪痕、从短暂的“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到“死尸似的脸”……祥林嫂日渐苍老的容颜及萎靡的精神暗示了她的悲剧命运;三、“我真傻,真的……”的语言重复。在经历夫死子亡之后,祥林嫂在极度悲伤中精神开始恍惚,在向别人诉说时,不分场合的“我真傻,真的……”的求诉,被人一次次的鄙夷。语言的重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祥林嫂无处可说、无人可诉的悲惨命运。由此,在对文本多处重复内容赏析下,学生真切体会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两堂课,从课堂导入到教学过程至课堂收尾,各个环节紧紧相扣,课堂师生互动积极、讨论氛围热烈、当堂巩固及时有效。评课时,两位教师都各自阐述了该课的设计思路。其中有位教师说:“去年我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把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讨论文题《祝福》的深刻含义’,但整堂课上下来,好像比较难把握,所以这次就另外换了个教学目标……”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剖析和建构,让人不禁在疑虑中思考:《祝福》第三课时究竟是对主题的探讨还是对有效的语言表达手段的赏析?这样的处理,是出于同课异构的必然还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多样?
  同课异构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相同的内容,相似的学情,不同的教师,相异的达成途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教学目标就成了课堂教学组织的首要参照依据,因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可能带来不同的后果。可是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实际操作上的为难,这可能导致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陷入盲区,变得不知所措,同时,“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变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目标设定也就变得“复杂多样”了。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普高课标》)的要求,一篇文章可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而三个角度落实在具体文本中就可能有数个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地讲解显然无法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造成了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目标,甚至同一个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教学目标。对文本的随意性肢解,就很可能造成没有主次、没有重点的误读,尤其在上公开课时,教师很可能先挑好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然后再定教学目标。
  二、三维一体的“同”课设立
  站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多角度解读的现实来看,语文教学的同课异构虽然似乎无法避免相同的课文因为不同的视角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仍必须指向着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学生成长的方向和语文教学总的方向。
  因为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是服从教师的,所以教师今天教的内容就会成为学习的重点,教师如果随意、随心地解读或许就成了学生重点学习的误区。为了避免这一误区,在开学前、在每个专题、每一模块、每一课开讲时,教师都应该设定一个系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设立,可以是建立在课程、文本、学生三维一体的基础之上的。
  课程方面,《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方面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方面的要求是呈阶梯状上升的,针对这种逐步上升的目标,我们可以让一篇课文在几个课时拥有一个阶梯目标或者可以针对一本教材的多篇课文,尤其是利用一本教材中多篇同样体裁的文本预先设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目标。同时,在设定每一个教学目标前,教师在考虑文本自身突显的优势时也要考虑到同一年级的学生是否有大致相同的基础,因一般学校都设立平行班,所以,教师在面向学生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整体大致具有怎样的基础。
  以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数篇散文为例,模块一中《我的四季》文体特征明显、散文结构清晰,那么它的教学目标的重点可设为:学习散文清晰的文体特征,能够对生命中不同的四季有一定的思考。模块三中老舍“俗白”的话语、亲切的生活描摹以及细致入微的刻画风格在《想北平》中有全面体现,结合文本本身优势,教学目标就可设为:学习老舍用质朴但生动的语言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发自己的情感。模块四中郁达夫用诗化的语言、丰富的引用、多样的场景让《江南的冬景》成为一篇可读可析的美文,它的教学目标就可偏向:学习作者运用哪些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来表现自然之美。那么,梭罗的《神的一滴》放在必修一的最后,应该说是有点难度的,既然有难度,我们可以带着学生慢慢去体会、去琢磨,它的目标就可以设计得稍微高一点,可设定为: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体会梭罗的精神世界。面对刚进高一对散文不甚了解的学生,从散文这一文体特征的把握开始,到散文中语言的赏析,再到语言技巧的学习,最后到独立语句的理解,这样大致固定且上升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的阅读一步步走向文本的高处。
  再回到两位教师的《祝福》课堂,在一篇课文有了两课时的积累后,第三课时可以将文本挖得更深些,而教师乙对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可在第二课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时进行适当穿插,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从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劳动者的同情延伸到对文化的思考上,引导学生从对寡妇的社会歧视中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与文化批判。可以围绕几个问题来研讨这一目标:1. 为何会对寡妇产生社会歧视?2. 中国社会是否有其文化根源?3.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是否存在?4. 民族的劣根性是否是一时的现象?如何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教师就不会一直停留在一成不变的教参提供的对封建礼教的单纯性批判上,也符合《普高课标》中要求学生“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个性彰显的“异”构课堂
  如果说语文学科同课异构,其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基于相同的课文、相同的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那么基于教师个性化视角下设置的相近或相异的教学目标则指引、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而教师和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素养还为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实施提供了条件。
  亦即除了教学目标外,同课异构的这个“异”还可以在何处彰显呢?其实,这个“异”可以创新,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体现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可以看是否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在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质疑上,是否通过“简教”而能让学生有更多深入的思考;在文本难点解读中,能否通过“易教”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同时,对知识的处理能否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同的教师讲相同的课,如何更快、更好、更直接、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途径。为了更完美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调动所有的激情,让一堂课既意趣盎然,又充满智趣。
  以不同的教学理念指引课堂“异”构为例。我校的课堂文化建设着眼于三个关注——“关注生活、关注生成、关注生命”。关注生活,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课堂,或者以“文本中的生活”和“学生当下的生活”相结合等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关注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前预设出一些框架性、导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包含本节课堂学生应该达到的学术水平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术水平两个层次,这样的课堂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获得预料之外的生成。关注生命,是一个文本解读的重要线索,也是语文教学应有的一种态度。对生命的体验是唤醒生命的途径,比如《祝福》一文中对生命的漠视就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线索。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片断一 :不在场的目击证人  一次作文公开课上,老师在讲评上周的周记。一位同学读了自己的周记,写的是上周五放学时,同学们急着回家,争先恐后,在单车棚里,两位同学一不留心发生了碰撞,互不相让,发生了口角,进而大打出手。  老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真实记录身边事的优点,接着说:“不过,写得不够生动。比如打架的场面应该是很火爆的,你没有具体写出来。”略微停顿了一下,老师环视全班:“哪位同学能帮XXX把打架
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教学激励脱节    传统的教育经济学观念认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是有价值的,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即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工资,从而促成教师较好的工作激励和积极性。但是发展中国家教师工资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很好地支持这一观念,即越好的教师可以得到越高的工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安雪慧所作的研究表明,(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的学历、职称是
夏日,乡村的早晨,和儿子散步,来到池塘边,但见蒲草如丝,菡萏成花,沐浴在晨曦的清凉里。花阴和柳影,掩映着小鱼、小虾和小蝌蚪们,在水底追逐、嬉戏、幽会,而浮波菡萏,莲花半开,似乎不胜娇羞,窥探这鱼水欢情。初升的太阳,拉长小儿的身影,微风轻抚,泛起翠鳞千迭,写意在一幅“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乡村水墨画里。在画中一角,小儿无赖,正弯腰涉水,不知是采芙蓉呢?还是捉蝌蚪去了。  儿子捉了小蝌蚪,养在一个废弃
一、赛前的筹备  自从接到要参加徐州市优课评比的通知后,我的心情就不再轻松,一直感到很大的压力。我以前虽然进行过几次公开课教学,但参加赛课还是第一次: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备出精彩的课?如何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更流畅?怎样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怎样很好地与学生做好互动?这都需要平时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临场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何校长看出了我的焦虑,安慰我:“别担心,到时不是你一个人孤军奋战,教科
高考,是穷苦的母亲唯一能指望的路……  1  母亲有心事了,路走得慌慌张张的,不像平时的一路轻快。  每年六月,目不识丁的母亲总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染浸在高考这缸幽深的水里,时间久了,她就成了自然会在六月生长的忧郁着的浮萍。走在街上,她会很认真地盯着来来往往的考生和他们的父母。她看着他们紧张、焦虑又兴奋的脸,然后,她的脸上也会布满紧张、焦虑和兴奋。吃饭的时候,她会很认真地告诉我们今天在街上看到的高考
女儿在华南师大附中文科班就读,是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目前,她已通过“华约”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考核,获得优惠20分录取的资格。回顾来路,其中的滋味非亲历不能体会。  先解释一下即将与大家分享内容的题目吧:请留意“和孩子一起走高三”,而不是“陪孩子一起走高三”,我觉得“陪”比较被动,“协助”的意味浓,“和”则较主动,含“积极参与”之意。措辞上我选择“和”,因为在高考这个孩子人生十分关键的时期,家长不仅要
【缘起】  方向和距离是图形平移的两个要素,图形平移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等的距离,本质上可归结为点的平移,主要特征是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第二学段的“平移”教学主要是在第一学段整体感受平移现象、直观认识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笔者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已能较好地辨别平移现象,但对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不到位,错误地将平移前后图形间的空格作为平移的距离。由此,笔者将
【摘 要】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并不难,困难点主要在于针对实际素材按对应的方法写出两个比进行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因此,“比例的意义”教学时,教师除了在学习方式上采用自主学习外,还可以对学习素材作改进和拓展。让学生针对更多的对比素材经历找比、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比例的意义;素材对比;找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
其实,很早几年前,我就将史铁生的很多本书买来,但是搁在书架上,几乎没有去读。这种距离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在寻找或者说在等候一种与他相遇的极佳时机。我不急,可是他却走了。  有一次接女儿放学,她在后座上给我朗读史铁生的一篇文字,她舒缓的语调读着那些看似平静却张力无穷的文字,戛然而止时,从后视镜里我看到女儿脸颊上流下的泪珠。从那以后,内心时常想起他,也在想,哪一个夜晚,我要走进他的世界
做个不操心的妈妈吧    我和我妈妈有过这样一次交流:她总是很早就起来打扫房间,搞得自己相当辛苦,我说,妈妈,你白天不用上班,早上多睡会儿,想什么时候打扫房间都可以的啊。她说,我这不是为你们好啊。我说,不用的妈妈,地板早拖一个小时对我没任何好处。第一,以后你不许说“为你们好”;第二,以后你不许用辛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你享受生活,就更是一个好妈妈。她当时生气,但后来还是接受了。现在其他妈妈在和子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