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6月19日,一艘驶向中国的荷兰客轮“芝万宜”号自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丹绒布禄港起航。船舱里的大部分乘客都是回国求学的华侨青年。其中有几十名是“万隆回国同学会”的成员。毕业于万隆清华中学的19岁华侨姑娘苏景铭,就是其中一员。
眺望着茫茫大海,苏景铭和同学们在兴奋激动的同时,又感到有些伤感留恋。兴奋激动的是,他们将回到心驰神往的祖国,实现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梦想;伤感留恋的是,他们离开了自己亲爱的家人,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而这片熟悉的土地,是父辈播洒血汗拼搏扎根的地方,也是自己生育成长的地方。
一
苏景铭祖籍福建省福清县渔溪镇上迳乡何厝村。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东南沿海的老百姓在家乡难以生活,便纷纷出国到南洋谋生。苏景铭的父亲苏盛根在20世纪30年代,为生活所迫也踏上了出国之路。他投靠一个本家兄弟,到印尼万隆落脚。
万隆(Bandung)是“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的首府,是个群峰环抱的高原盆地,盛产茶叶和金鸡纳霜,工业和文化都很发达,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勤奋刻苦的苏盛根在亲戚的关照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万隆扎下了根。他从打工卖苦力开始,到做小生意开杂货店,最后专门经营布匹,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年发展,终于使全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1935年5月11日,苏景铭在万隆降生。在父母的呵护下,她茁壮成长并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华侨子女上的当然是华文学校,传承中华文化是华侨世世代代不变的共识和愿望。苏景铭在南化学校读完了小学,接着进清华学校读初中和高中。
读书期间,苏景铭遇到了一个对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就是杨望东老师,后来才知道他是中共地下党员。他经常给要求进步的同学讲来自祖国的消息,讲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本质区别,讲解放区的进步光明,讲国统区的黑暗腐败。老师的谆谆教导,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苏景铭从小树立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念。而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时,她和进步同学更是萌发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新中国”的念头。
1954年,她高中毕业。同学中有人在印尼或到澳大利亚和德国留学深造,但包括苏景铭在内,更多的同学则选择回国。华侨社会掀起了一股归国热潮。父母对于女儿的选择表示同意,亲戚也说:“这孩子有志气,就让她走吧!”
解放初期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回国,就意味着要到陌生的环境里经受考验。但这并没有动摇华侨青年们的赤子之心。大家说:
“为了建设新中国,我们什么挑战也不怕!”
到印尼移民厅办手续时,移民官员说:你们要回中国也可以,但必须保证不再返回印尼。苏景铭和其他要求回国的同学毫不犹豫地承诺:永不返回!
苏景铭和志同道合的同学满怀豪情,毅然离开温暖的家,泪别亲友師长,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
二
经过9天的连续航行,“芝万宜”号顺利抵达香港九龙。大家下船后,步行至深圳,然后乘车到广州。“万隆回国同学会”的同学们不久转赴北京,他们被安顿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一年后参加高考。苏景铭被录取到位于太原的山西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党和政府在各个方面关心这些莘莘学子。当时,到山西就读医学院、工学院和农学院的华侨学生很多。1956年,太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宣告成立,苏景铭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华侨青年有了自己的社团,更有了“家”的感觉。医学院的食堂还成立了“南方灶”和“北方灶”。苏景铭和其他侨生在“南方灶”吃到了可口的饭菜,完全没有生活不习惯的痛苦。即使在国家困难时期,苏景铭也没有遭受过一般中国人所受的苦难。归国华侨所持有的供应证,供应的粮食全部是细粮,每月还有半斤食油(一般人只有3两)。她还有一些侨汇,持侨汇券也可以购买一些日用品。这使她能够顺利地度过各种物资都十分匮乏的艰苦年代。为此,她由衷地感激党和政府对归侨的关怀,感到祖国的怀抱无比温暖。
在祖国的怀抱里,苏景铭感到心情舒畅,学习的热情和要求进步的热情十分高涨。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在大学二年级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先后担任了班长和团支部委员。
三
1960年,苏景铭从山西医学院毕业,由于表现突出被留校任教,先后在“保健组织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一直在教师岗位上工作。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海外赤子是一次伟大的感召,那么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于回归的赤子则是又一次空前的动员。苏景铭和广大归侨侨眷终于彻底摆脱了错误路线的羁绊。“为建设祖国献力!”在这个神圣目标的激励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
苏景铭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早就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的申请,但迟迟得不到批准。她不抱怨,不气馁,一直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默默地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坚信党组织的大门总有一天会对她打开。 1983年4月25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苏景铭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她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干工作更自觉了。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上,她都是鼓足了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担任了18年的助教之后,苏景铭于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晋升为教授。她曾任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委员、山西医学院“三胞”联谊小组组长。1986年,她被评为山西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她被省侨办省侨联授予“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在科研上,苏景铭曾发表、出版数篇(部)论文、论著,另外,苏景铭还参与编撰一些科技著作。
四
苏景铭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的丈夫徐钟祺是1948年参加解放军的老兵,曾任晉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看护。1954年他参加高考,录取到山西医学院。毕业后留在本院工作,担任过教师、教学秘书、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学院工会主席,直至离休。苏景铭与徐钟祺是在1962年结为伉俪的。他们在工作上相互扶持,携手走过风雨岁月。他们生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外资机构工作。女儿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定居法国,从事汉语教育工作。
苏景铭的父母生育了12个儿女。苏景铭是老大,下面还有11个弟妹,如今健在的有9个妹妹。亲属之间互相思念是人之常情,因此,探亲成为所有归国华侨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大家渴望海外亲人来华探亲,渴望自己有机会出国探亲。
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世界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友好成为世界潮流的主流,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日益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印尼的家人多次来华探亲观光。父亲曾到太原看望,看到大女儿事业有成,生活幸福,感到欣慰,说:“当年你选择回国,看来这条路走对了。”苏景铭也先后3次到印尼探亲。昔日对华侨多方限制的印尼当局,也改弦易辙采取了明智灵活的政策,允许回中国定居的华侨重新入境探亲或旅游。苏景铭头两次赴印尼是委托旅行社办的各种出入境手续。第3次探亲是在2009年10月,是她自己办的签证手续。长期以来中国人出国是一件复杂而艰难的事情,而今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快捷。苏景铭亲身体会到:只有祖国繁荣富强,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才能够昂头挺胸啊。
苏景铭是1996年退休的。头3年因为教学工作的需要,她还继续带课,到了1999年才真正退下来。实际上,她是退而不休。她每天仍坚持看电视广播,关注国家和世界大事,积极参加侨务部门举办的各项活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她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概括为6个字:无悔,无怨,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