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通过表格、课前测试等手段可以准确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可以依托学生现实起点创设情境,依托学生的学习起点带着任务探究,依托学生的学习起点演绎动态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起点;有效课堂;准确把握
一、有关学生学习起点的思考
(一)思考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1.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发生这样的事:新课的例题刚出示,优秀学生就马上把新课的内容全部讲出来了,使教学无法按预设的流程走,当不知道如何教学时就只能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回到预设的步骤中来,让学生懂了装不懂。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教师没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2. 教两班数学的老师,有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学设计在一个班上流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效率很高。可在另一个班上时,有部分学生无精打采,个别优秀生也会搞小动作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同一个老师上课,课堂学习效果却截然相反。反思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也是因为教师没能准确把握两个班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
3. 在信息爆炸式的时代,学生学的知识绝不仅仅从教材或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是从父母长辈、课外读物、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中学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超乎老师的想象,但同时这些生活中学来的知识又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似懂非懂的。如果老师忽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来教或者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定位不准确(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笔者觉得要想成就高效课堂,最关键的是准确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在课堂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思考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准备。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准备。
二、如何准确把握和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从现实中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他们的一次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看作从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所以上课之前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引领学生亲历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准确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一)如何准确知道学习起点
1. 列表格准确知道学习起点
备课时要统观小学12册学习内容,可以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对十二册内容作全面的分析。备课要思前想后,想想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再想想这一课时的学习与前后的知识点有何异同,相比前面的知识提升点是什么,对后面的学习有什么样的铺垫作用。笔者以小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为例说说各册的学习要求。
2. 课前测试准确知道学习起点
依据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年龄、家庭、人数等方面的原因,笔者觉得运用课前测试来了解学生“会了什么”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前测试常用问卷调查法、个别谈话法、预习分析法、活动观察法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围绕二围目标来设计一张问卷或谈话内容或预习的作业。
(二)实践课堂中如何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1. 依托学生现实起点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的重现。学校的数学学习其实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的情境引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讨论,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进入了下面的研究学习之中,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
2. 依托学生学习起点带任务探究
比如四上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这课是在学习了平行线之后学习的。所以在探究中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出示作业纸,用三角板检验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在检验是平行线之后再布置,如果在这组平行线上添上2条直线,能组成一个四边形吗?如果能,你能画出几种不同的四边形?布置完任务之后让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画,画完后的反馈交流中讓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添上两条直线,组成了怎样的四边形?虽然现实的学习起点不尽相同,但是有了这样的学习任务,班里每位同学有了思考的平台,课堂中我们老师既能了解到真实、全面的学生,而且学生之间又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这样带着任务在探究中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依托学生起点演绎动态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有时候碰到意料之外的情况不得不改变预先的方案时,就要思考怎样依照学生的起点调整更贴近学生,学生学习效率更高。面对“意外”,老师不要立即否定,而是组织学生辨析、评判,使“差错”在交流中得到修正。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应尽自己努力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缩短主观猜测与学生实际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5).
【关键词】学习起点;有效课堂;准确把握
一、有关学生学习起点的思考
(一)思考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
1.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时发生这样的事:新课的例题刚出示,优秀学生就马上把新课的内容全部讲出来了,使教学无法按预设的流程走,当不知道如何教学时就只能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回到预设的步骤中来,让学生懂了装不懂。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教师没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2. 教两班数学的老师,有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学设计在一个班上流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效率很高。可在另一个班上时,有部分学生无精打采,个别优秀生也会搞小动作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同一个老师上课,课堂学习效果却截然相反。反思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也是因为教师没能准确把握两个班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
3. 在信息爆炸式的时代,学生学的知识绝不仅仅从教材或老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是从父母长辈、课外读物、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中学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超乎老师的想象,但同时这些生活中学来的知识又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似懂非懂的。如果老师忽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来教或者对学生的知识起点定位不准确(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笔者觉得要想成就高效课堂,最关键的是准确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在课堂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思考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准备。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准备。
二、如何准确把握和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从现实中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他们的一次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看作从认知起点到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认知发展过程。起点的选择决定着这一过程的距离长短。所以上课之前要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引领学生亲历一个高效的学习过程。那么如何准确知道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一)如何准确知道学习起点
1. 列表格准确知道学习起点
备课时要统观小学12册学习内容,可以制作成表格的形式对十二册内容作全面的分析。备课要思前想后,想想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再想想这一课时的学习与前后的知识点有何异同,相比前面的知识提升点是什么,对后面的学习有什么样的铺垫作用。笔者以小数的认识这一知识点为例说说各册的学习要求。
2. 课前测试准确知道学习起点
依据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年龄、家庭、人数等方面的原因,笔者觉得运用课前测试来了解学生“会了什么”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前测试常用问卷调查法、个别谈话法、预习分析法、活动观察法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围绕二围目标来设计一张问卷或谈话内容或预习的作业。
(二)实践课堂中如何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1. 依托学生现实起点创设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的重现。学校的数学学习其实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的情境引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讨论,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进入了下面的研究学习之中,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
2. 依托学生学习起点带任务探究
比如四上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这课是在学习了平行线之后学习的。所以在探究中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出示作业纸,用三角板检验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在检验是平行线之后再布置,如果在这组平行线上添上2条直线,能组成一个四边形吗?如果能,你能画出几种不同的四边形?布置完任务之后让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画,画完后的反馈交流中讓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添上两条直线,组成了怎样的四边形?虽然现实的学习起点不尽相同,但是有了这样的学习任务,班里每位同学有了思考的平台,课堂中我们老师既能了解到真实、全面的学生,而且学生之间又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这样带着任务在探究中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 依托学生起点演绎动态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有时候碰到意料之外的情况不得不改变预先的方案时,就要思考怎样依照学生的起点调整更贴近学生,学生学习效率更高。面对“意外”,老师不要立即否定,而是组织学生辨析、评判,使“差错”在交流中得到修正。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应尽自己努力准确地把握和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缩短主观猜测与学生实际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俞正强.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