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当两个演奏者的技术水平、音乐感觉相当时,如果他们的演奏呈现出优劣不等的状态,原因是什么呢?答案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毫无疑问,修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修养一方面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同时也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构成;二是伦理道德。从历来的艺术实践来看,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般在这两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修为,特别是后者。我国古代就有“练琴先养人”、“养其琴度”的观点,说的就是这个方面。
修养对一个艺术家尤其重要。待人处事热情率直、宽容大度,琴音一定会中正平和、气度高雅。而这样的琴音光靠技术是难以获得的。前人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实际上琴音也如其人,往往人品就是琴品。明末清初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失其传矣。”(“和”況)在这句话中,徐上瀛强调要以“性情中和”来实现“太音希声”的音乐理想;如果只把弹琴当作一种技艺,那就会时间越久越丧失这一理想。又说:“……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清”况)这里又强调弹琴时,心情不平静,琴音不清,神气不严肃,琴音不清。徐上瀛在论述“静”况时还说:“盖静由中出,声由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有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静”况)这里徐上瀛说的很清楚,唯有那些修养有素,淡泊宁静,心无杂扰之人才能参与探讨希声之理,才能得到音乐的真谛。《礼记-乐记》中说:“唯君子能知乐。”纵观我国古代艺理文献,无论是论诗文,还是论琴音都离不开论人,论人的修养、品质。由此练琴与养人的关系可见一斑。
就二胡来讲,自刘天华至今,凡成功的演奏家、教育家无不有着高尚的人品。刘天华先生当年对学生视如己出,对同仁宽厚仁爱,至今尚有多少佳话流传。他的几位高徒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都继承了他的美德,一代宗师,高风亮节。他的再传弟子张锐、张韶、蒋巽风等名家,尊师重道,提携后生,在二胡界赢得广泛美誉。早些年,笔者和几位前辈接触很多,很多事令人感动不已:授课一连几个小时,这样的授课有时连续几天。对一些路途遥远,经济拮据,又求艺心切的学生,不仅免费,甚至食宿都给予安排。他们为人厚道、胸怀广大的品质,对他们一生的艺术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受到他们人格的启示,有感而发,以为从艺之人有四不宜:
其一、不宜心胸狭窄,心理阴暗。心胸狭窄,必然斤斤计较;心理阴暗必然难见光明。斤斤计较则发音琐屑,难见光明则多抑郁之声。
其二、不宜自锁门户,惟我独尊。自锁门户,必然孤陋寡闻;惟我独尊必然不善博取。孤陋寡闻其艺必然肤浅,不善博取更是难多姿采。
其三、不宜胸有杂陈,惟利是图。胸有杂陈用心必散;惟利是图必多薄义。用心散则神不聚,神不聚则艺不精;多薄义则寡廉耻,寡廉耻则音糜烂。
其四、不宜商贾市侩,名利熏心。商贾市侩则货心太重;名利熏心则物欲横流。货心太重则心中无艺,心中无艺何能从艺?物欲横流则悭吝晦涩,悭吝晦涩则搜肠刮肚,难成其艺。
往时,从师学艺,为师者授业更兼传道,受业者往往终生受益。而从现状看来,此风不再。呼吁为师者,传道授业不可偏废;从师者不仅学其艺,更要师其德。在其后的一生中,时时不忘修养身心,养其琴度,使自己成为“美人”、“美琴”、“美音”。一次音乐会所见:同台出演的俱为海内外著名演奏家。中年以上的演奏家多音韵深邃,令人赞叹;青年演奏家技艺精湛,满堂喝彩。可是也有几位同样是技艺相当精湛的青年演奏家,在台上似乎不是演奏作品,而是在专门向人们炫耀技巧,同时又像在和谁比武打擂,目空一切,洋洋自得之意跃然舞台之上,令人失望。边上一位看客随口即出:没文化、没修养。其实这类演奏家往往大学毕业,办过几场音乐会,冠以青年演奏家的头衔,也有冠以杰出的、天才的青年演奏家头衔的。他们学历是有了,也很优秀,但是对文化、修养的理解偏离甚远,也难怪人家不客气了!
没文化、没修养的现象如果普遍,就问题较大了。这一点还是应该提倡学校教育要“育人教书”;老师教学要“传道授业”;学生学习要“品学兼优”。为师者德艺双馨,做学生有时即便想放肆一下,但师德如鉴,也就不敢放纵自己,否则将无颜以对,于是愧疚之心生矣。艺术成就和人格是分不开的。作“修养论”以时时警醒自己:艺术乃是有德者居之!
修养一方面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同时也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构成;二是伦理道德。从历来的艺术实践来看,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般在这两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修为,特别是后者。我国古代就有“练琴先养人”、“养其琴度”的观点,说的就是这个方面。
修养对一个艺术家尤其重要。待人处事热情率直、宽容大度,琴音一定会中正平和、气度高雅。而这样的琴音光靠技术是难以获得的。前人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实际上琴音也如其人,往往人品就是琴品。明末清初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失其传矣。”(“和”況)在这句话中,徐上瀛强调要以“性情中和”来实现“太音希声”的音乐理想;如果只把弹琴当作一种技艺,那就会时间越久越丧失这一理想。又说:“……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清”况)这里又强调弹琴时,心情不平静,琴音不清,神气不严肃,琴音不清。徐上瀛在论述“静”况时还说:“盖静由中出,声由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有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静”况)这里徐上瀛说的很清楚,唯有那些修养有素,淡泊宁静,心无杂扰之人才能参与探讨希声之理,才能得到音乐的真谛。《礼记-乐记》中说:“唯君子能知乐。”纵观我国古代艺理文献,无论是论诗文,还是论琴音都离不开论人,论人的修养、品质。由此练琴与养人的关系可见一斑。
就二胡来讲,自刘天华至今,凡成功的演奏家、教育家无不有着高尚的人品。刘天华先生当年对学生视如己出,对同仁宽厚仁爱,至今尚有多少佳话流传。他的几位高徒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都继承了他的美德,一代宗师,高风亮节。他的再传弟子张锐、张韶、蒋巽风等名家,尊师重道,提携后生,在二胡界赢得广泛美誉。早些年,笔者和几位前辈接触很多,很多事令人感动不已:授课一连几个小时,这样的授课有时连续几天。对一些路途遥远,经济拮据,又求艺心切的学生,不仅免费,甚至食宿都给予安排。他们为人厚道、胸怀广大的品质,对他们一生的艺术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受到他们人格的启示,有感而发,以为从艺之人有四不宜:
其一、不宜心胸狭窄,心理阴暗。心胸狭窄,必然斤斤计较;心理阴暗必然难见光明。斤斤计较则发音琐屑,难见光明则多抑郁之声。
其二、不宜自锁门户,惟我独尊。自锁门户,必然孤陋寡闻;惟我独尊必然不善博取。孤陋寡闻其艺必然肤浅,不善博取更是难多姿采。
其三、不宜胸有杂陈,惟利是图。胸有杂陈用心必散;惟利是图必多薄义。用心散则神不聚,神不聚则艺不精;多薄义则寡廉耻,寡廉耻则音糜烂。
其四、不宜商贾市侩,名利熏心。商贾市侩则货心太重;名利熏心则物欲横流。货心太重则心中无艺,心中无艺何能从艺?物欲横流则悭吝晦涩,悭吝晦涩则搜肠刮肚,难成其艺。
往时,从师学艺,为师者授业更兼传道,受业者往往终生受益。而从现状看来,此风不再。呼吁为师者,传道授业不可偏废;从师者不仅学其艺,更要师其德。在其后的一生中,时时不忘修养身心,养其琴度,使自己成为“美人”、“美琴”、“美音”。一次音乐会所见:同台出演的俱为海内外著名演奏家。中年以上的演奏家多音韵深邃,令人赞叹;青年演奏家技艺精湛,满堂喝彩。可是也有几位同样是技艺相当精湛的青年演奏家,在台上似乎不是演奏作品,而是在专门向人们炫耀技巧,同时又像在和谁比武打擂,目空一切,洋洋自得之意跃然舞台之上,令人失望。边上一位看客随口即出:没文化、没修养。其实这类演奏家往往大学毕业,办过几场音乐会,冠以青年演奏家的头衔,也有冠以杰出的、天才的青年演奏家头衔的。他们学历是有了,也很优秀,但是对文化、修养的理解偏离甚远,也难怪人家不客气了!
没文化、没修养的现象如果普遍,就问题较大了。这一点还是应该提倡学校教育要“育人教书”;老师教学要“传道授业”;学生学习要“品学兼优”。为师者德艺双馨,做学生有时即便想放肆一下,但师德如鉴,也就不敢放纵自己,否则将无颜以对,于是愧疚之心生矣。艺术成就和人格是分不开的。作“修养论”以时时警醒自己:艺术乃是有德者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