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例如教育方式的保守、专业面临着招生困难、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的出现。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人才进行重新的定位和培养,本文从此专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人培养模式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策略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学科,然而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发展,我国经济市场更加偏重应用性人才,而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学术的教学,无法满足市场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结合地域特点和地域优势创建一种符合社会性与地域性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培养实用性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当前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式培养模式
1.教育体制和课程的限制
许多高等院校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中心,实施闭门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体制严重导致整个课程偏向“老师讲,学生听”的理论知识灌输模式,而忽略了口语、书面、鉴赏、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量纸上谈兵和毫无用处的知识结构教学现状。所以我们在传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实行改革开放,将学校的发展与科学地域的发展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
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好坏起着直接关键性的作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在传统的专业与教育环境下培养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容易形成固步自封的传统教育思想。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教师们陈旧的教育理念会严重影响其对社会现状清晰的认识,导致知识与社会脱轨,学生所学的课程毫无社会价值。
(二)专业分工的细化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各个行业与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也开始不断的融合,分化出更多的细化学科,从而创造出符合社会价值的体系,例如原本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闻专业和文秘专业等学科在各个高等院校中不断的分离出来,这也就导致汉语言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而汉语言文学是否能转型成功关系到我国学科建设和整体文化素质教育高低的关键[1]。
(三)与市场经济环境的不适应性
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而且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多是一种间接性和缓慢性的。而在追求快速利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汉语言文学学科显得格格不入,并且难以被社会所承认,这也导致更多的人倾向于自然科学行业,使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境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人才的措施
(一)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围绕学术理论展开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同时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口头、书面、鉴赏等全面专业的培养[2]。从社会期望的价值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体现它在社会上的专用性和实用性:(1)能说会道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不仅要求语言流畅,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2)实际应用的文学写作能力。在加强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风格,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学创作模式。(3)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往往是由背后大量文学知识体系和文学理论做支撑的。只有具有专业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对文学、事件作出更加正确的分析和判断。(4)实践能力。只有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命力。
(二)加深教师知识结构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自身的素养问题,而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的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注重改革教师队伍, 实行教师知识更新和转型,将知识与时代紧密结合,而这种转型可以通过学校定期对教师知识的培训,去国外学习新知识,或者鼓励各类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等等措施来实现[3],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教师队伍之间团结合作的能力,互相交流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三)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前景紧密联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利益的驱动下,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希望和经济效益,所以这就需要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紧密相连。在大学的各个学期可以开设一些相应的专题或讲座,结合当前社会职业特点和前景,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职业中的优势、劣势以及前景方向,使学生正确的了解此专业和社会职业之间的厉害关系,确定学习的动力和方向,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4]。
总结: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也是当今教育问题的一大重点,通过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扬光大,建立符合当今社会的特色文化专业。
参考文献:
[1]孙明材.论外语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1):173-175.
[2]阮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提高综合能力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146-148.
[3]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46.
[4]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5):91-9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策略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学科,然而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发展,我国经济市场更加偏重应用性人才,而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学术的教学,无法满足市场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结合地域特点和地域优势创建一种符合社会性与地域性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培养实用性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当前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式培养模式
1.教育体制和课程的限制
许多高等院校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中心,实施闭门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体制严重导致整个课程偏向“老师讲,学生听”的理论知识灌输模式,而忽略了口语、书面、鉴赏、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量纸上谈兵和毫无用处的知识结构教学现状。所以我们在传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实行改革开放,将学校的发展与科学地域的发展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
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好坏起着直接关键性的作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在传统的专业与教育环境下培养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容易形成固步自封的传统教育思想。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教师们陈旧的教育理念会严重影响其对社会现状清晰的认识,导致知识与社会脱轨,学生所学的课程毫无社会价值。
(二)专业分工的细化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各个行业与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也开始不断的融合,分化出更多的细化学科,从而创造出符合社会价值的体系,例如原本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闻专业和文秘专业等学科在各个高等院校中不断的分离出来,这也就导致汉语言文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而汉语言文学是否能转型成功关系到我国学科建设和整体文化素质教育高低的关键[1]。
(三)与市场经济环境的不适应性
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素养和社会素养,而且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多是一种间接性和缓慢性的。而在追求快速利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汉语言文学学科显得格格不入,并且难以被社会所承认,这也导致更多的人倾向于自然科学行业,使汉语言文学学科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境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人才的措施
(一)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围绕学术理论展开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同时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口头、书面、鉴赏等全面专业的培养[2]。从社会期望的价值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体现它在社会上的专用性和实用性:(1)能说会道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不仅要求语言流畅,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深入事物的本质解决问题。(2)实际应用的文学写作能力。在加强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风格,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学创作模式。(3)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往往是由背后大量文学知识体系和文学理论做支撑的。只有具有专业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对文学、事件作出更加正确的分析和判断。(4)实践能力。只有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命力。
(二)加深教师知识结构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所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不是学生自身的素养问题,而是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的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注重改革教师队伍, 实行教师知识更新和转型,将知识与时代紧密结合,而这种转型可以通过学校定期对教师知识的培训,去国外学习新知识,或者鼓励各类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等等措施来实现[3],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强教师队伍之间团结合作的能力,互相交流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三)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前景紧密联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利益的驱动下,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希望和经济效益,所以这就需要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紧密相连。在大学的各个学期可以开设一些相应的专题或讲座,结合当前社会职业特点和前景,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职业中的优势、劣势以及前景方向,使学生正确的了解此专业和社会职业之间的厉害关系,确定学习的动力和方向,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4]。
总结: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也是当今教育问题的一大重点,通过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扬光大,建立符合当今社会的特色文化专业。
参考文献:
[1]孙明材.论外语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1):173-175.
[2]阮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提高综合能力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146-148.
[3]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9-40,46.
[4]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