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 fun”,这种快乐不是在舞台上做秀出来的,也不是老师示范后做出来的,而是从学生健康的心里流淌出来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
【关键词】快乐;教学
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 fun”,这种快乐不是在舞台上做秀出来的,也不是老师示范后做出来的,而是从学生健康的心里流淌出来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因此,快乐和轻松的教学课堂就是以其独特的魅力给我们的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和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快乐和轻松的活动过程,让数学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可以学好数学,下面结合我的数学教学,谈几点体会。
1 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们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新教材每章开始都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化照片、图片、卡通形象,并提供了许多有趣且贴近生活的引例。它无外乎是想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带同学们进入数学世界。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适当地突破教材,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比如我在讲《去括号》的引入时,一开始我是与学生一同做个游戏:学生手拿一副扑克牌,老师背对扑克进行算牌游戏,游戏规则:第一步:学生将牌为分左、中、右三堆,各堆的张数相同,但不要说出有几张;第二步:学生从左边一堆拿出三张,放在中间一堆;第三步:学生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放在中间一堆;第四步:学生从中间一堆向左边运牌,使左边一堆的张数加倍。随后老师即可猜出中间一堆还剩七张牌。随后学生对老师的神机妙算很感兴趣,自然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到最高点。哦,原来是设每堆牌各有x张,从左边拿出三张,放在中间,结果左边剩(x-3)张,中间一边成了(x+3)张,再从右边拿出一张放在中间,结果中间一堆牌张数增加到(x+4),最后为了使左边牌的张数加倍,要从中间拿出(x-3)张放在左边,所以中间一堆剩下的张数为(x+4)-(x-3),这个代数式中x与x,4与-3是同类项,要化简就得去括号,的确只有去括号,老师的神机妙算才能解释清楚,于是全班轰动,表现出欣欣然的样子,非常想知道是怎样去括号的,很自然的,我们的情境设置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学习数学是这样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2 以趣促学:轻松引导学生学数学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设置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在讲生日相同的概率时,首先就向学生发问:在我们班50个的同学中,就很可能有两个同学的生日相同,你们信吗?他们一开始会觉得这个问题不可思议,这势必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的抬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告诉学生该问题的理论概率大约等于0.97,这一结论可能有违背学生的“常识”,因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当然,该问题的概率较大,正说明了一些看似巧合的现象实则极为平凡。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往往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只有用新的理念去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到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 亲切话语: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
如果说初中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的话,我在上面的两点教学中正是抓住了他们的这个年龄特征,那么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更渴望被赏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不忘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课堂上,我常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同学们画得真直,剪得很快!”、“他的思想跑到操场那里去了”、“非常精彩,让我们为他鼓掌”等等,这些话语在我的教学课堂中使用频率很高。有时我在引导学生小组研究时,我会说:“想一想,你一定……”,这就直接把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发自内心的赞美:“呀,我终于找到知己了”。
【关键词】快乐;教学
快乐教育在美国被称为“have fun”,这种快乐不是在舞台上做秀出来的,也不是老师示范后做出来的,而是从学生健康的心里流淌出来的,可以说,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因此,快乐和轻松的教学课堂就是以其独特的魅力给我们的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和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快乐和轻松的活动过程,让数学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都可以学好数学,下面结合我的数学教学,谈几点体会。
1 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们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新教材每章开始都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化照片、图片、卡通形象,并提供了许多有趣且贴近生活的引例。它无外乎是想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带同学们进入数学世界。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适当地突破教材,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比如我在讲《去括号》的引入时,一开始我是与学生一同做个游戏:学生手拿一副扑克牌,老师背对扑克进行算牌游戏,游戏规则:第一步:学生将牌为分左、中、右三堆,各堆的张数相同,但不要说出有几张;第二步:学生从左边一堆拿出三张,放在中间一堆;第三步:学生从右边一堆拿出一张放在中间一堆;第四步:学生从中间一堆向左边运牌,使左边一堆的张数加倍。随后老师即可猜出中间一堆还剩七张牌。随后学生对老师的神机妙算很感兴趣,自然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到最高点。哦,原来是设每堆牌各有x张,从左边拿出三张,放在中间,结果左边剩(x-3)张,中间一边成了(x+3)张,再从右边拿出一张放在中间,结果中间一堆牌张数增加到(x+4),最后为了使左边牌的张数加倍,要从中间拿出(x-3)张放在左边,所以中间一堆剩下的张数为(x+4)-(x-3),这个代数式中x与x,4与-3是同类项,要化简就得去括号,的确只有去括号,老师的神机妙算才能解释清楚,于是全班轰动,表现出欣欣然的样子,非常想知道是怎样去括号的,很自然的,我们的情境设置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学习数学是这样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2 以趣促学:轻松引导学生学数学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设置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在讲生日相同的概率时,首先就向学生发问:在我们班50个的同学中,就很可能有两个同学的生日相同,你们信吗?他们一开始会觉得这个问题不可思议,这势必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的抬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告诉学生该问题的理论概率大约等于0.97,这一结论可能有违背学生的“常识”,因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当然,该问题的概率较大,正说明了一些看似巧合的现象实则极为平凡。出人意料的数学结论往往能给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撼,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只有用新的理念去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到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 亲切话语: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
如果说初中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的话,我在上面的两点教学中正是抓住了他们的这个年龄特征,那么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更渴望被赏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不忘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课堂上,我常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同学们画得真直,剪得很快!”、“他的思想跑到操场那里去了”、“非常精彩,让我们为他鼓掌”等等,这些话语在我的教学课堂中使用频率很高。有时我在引导学生小组研究时,我会说:“想一想,你一定……”,这就直接把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发自内心的赞美:“呀,我终于找到知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