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课堂教学不再满足于结论式的传授,更注重过程的生成和学习。与之相适应,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从"讲授式"走向"探究式"。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本人在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望与同行交流分享。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实验;功
【中图分类号】G633.7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从"教会"到"学会"。课堂教学不再满足于结论式的传授,更注重过程的生成和学习。与之相适应,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从"讲授式"走向"探究式"。
探究式教學法又称"发现法"。它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实验和理性思维的产物,高中物理往往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学科,但物理学又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对提高一个人的自身素质有重要作用。怎样变难为易,这就需要创新;而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可以这样说,探究是物理教学的生命线。它可以使物理教学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怕学、厌学为好学、乐学。本人在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探究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变未知为已知的学习过程。探究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前提下,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这个方案可以包含实验,也可以不包含实验。
如案例一:"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就是一个不包含实验的探究。(1)如何研究拉力的功:在教学中采用类比的方法: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都是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研究重力势能时从分析重力做功入手,所以,研究弹性势能也可以从分析弹力做功入手。重力的功与重力与物体的位置的变化有关,弹力的功与弹力和弹簧的形变量有关,这样的猜想是很容易想到的。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研究拉力的功。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均是以重力和弹力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在研究时又必须比较重力和弹力做功时的不同特点。在地球附近,重力是恒力。而在拉伸弹簧的过程中,拉力是随弹簧的形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拉力还因弹簧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拉力做功不能直接用功的公式W=Fscosα.那么,如何求出拉力的功呢?与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方法类似,就是将弹簧的形变过程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中近似认为拉力是不变的,所以,每一小段的功分别为:W1=F1ΔL1,W2=F2ΔL2...W总=W1+W2+W3+...=F1ΔL1+F2ΔL2+F3ΔL3+...
(2)如何计算求和公式: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v-t图像求位移s相似,我们可以画出F-L的图像,每段拉力的功就是图中细窄的矩形面积,对这些矩形面积求和,就得到了由F和L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如案例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是一个包含实验的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中用橡皮筋的弹力拉动小车做功使小车获得动能,探究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橡皮筋的弹力是变力,所做的功是变力功,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计算功的大小。即使知道弹力功的公式也不能用它进行计算,因为橡皮筋的劲度系数也是变化的。但是在相同的位移情况下,用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W,用两条橡皮筋时做的功就是2W,依次类推可以找出功和速度的对应关系。实验方法巧妙地避开了应用功的公式计算恒力功的大小,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探究的精神。
另一方面,实验需要用规格相同的橡皮筋,在材料的准备上也能体现出探究的精神。成品橡皮筋(圈)粗细不一,一致性差,而且比较粗,弹力偏大。不同橡皮筋之间的弹力差异也比较大,所以不适宜用在这一实验中,需要研究选用其他橡皮筋。选择准备橡皮筋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通过两个探究性案例的分析,深深体会到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勇于探索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十分有必要。同时本人也认识到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程,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靠一堂课的"一斧一锤"之功就能培养起来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学情,教师要灵活地、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探究。而在一堂课的教学时限里,也不必追求探究的"完整性",所选取的探究点亦要小,要在"教会"和"学会"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实验;功
【中图分类号】G633.7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从"教会"到"学会"。课堂教学不再满足于结论式的传授,更注重过程的生成和学习。与之相适应,课堂教学的方式也从"讲授式"走向"探究式"。
探究式教學法又称"发现法"。它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实验和理性思维的产物,高中物理往往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学科,但物理学又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对提高一个人的自身素质有重要作用。怎样变难为易,这就需要创新;而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可以这样说,探究是物理教学的生命线。它可以使物理教学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怕学、厌学为好学、乐学。本人在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探究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变未知为已知的学习过程。探究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前提下,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这个方案可以包含实验,也可以不包含实验。
如案例一:"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就是一个不包含实验的探究。(1)如何研究拉力的功:在教学中采用类比的方法: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都是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研究重力势能时从分析重力做功入手,所以,研究弹性势能也可以从分析弹力做功入手。重力的功与重力与物体的位置的变化有关,弹力的功与弹力和弹簧的形变量有关,这样的猜想是很容易想到的。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研究拉力的功。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均是以重力和弹力的存在为前提的。所以,在研究时又必须比较重力和弹力做功时的不同特点。在地球附近,重力是恒力。而在拉伸弹簧的过程中,拉力是随弹簧的形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拉力还因弹簧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拉力做功不能直接用功的公式W=Fscosα.那么,如何求出拉力的功呢?与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方法类似,就是将弹簧的形变过程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中近似认为拉力是不变的,所以,每一小段的功分别为:W1=F1ΔL1,W2=F2ΔL2...W总=W1+W2+W3+...=F1ΔL1+F2ΔL2+F3ΔL3+...
(2)如何计算求和公式: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v-t图像求位移s相似,我们可以画出F-L的图像,每段拉力的功就是图中细窄的矩形面积,对这些矩形面积求和,就得到了由F和L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如案例二:"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就是一个包含实验的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中用橡皮筋的弹力拉动小车做功使小车获得动能,探究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橡皮筋的弹力是变力,所做的功是变力功,没有现成的公式可以计算功的大小。即使知道弹力功的公式也不能用它进行计算,因为橡皮筋的劲度系数也是变化的。但是在相同的位移情况下,用一条橡皮筋做的功为W,用两条橡皮筋时做的功就是2W,依次类推可以找出功和速度的对应关系。实验方法巧妙地避开了应用功的公式计算恒力功的大小,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探究的精神。
另一方面,实验需要用规格相同的橡皮筋,在材料的准备上也能体现出探究的精神。成品橡皮筋(圈)粗细不一,一致性差,而且比较粗,弹力偏大。不同橡皮筋之间的弹力差异也比较大,所以不适宜用在这一实验中,需要研究选用其他橡皮筋。选择准备橡皮筋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通过两个探究性案例的分析,深深体会到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勇于探索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十分有必要。同时本人也认识到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程,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靠一堂课的"一斧一锤"之功就能培养起来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学情,教师要灵活地、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探究。而在一堂课的教学时限里,也不必追求探究的"完整性",所选取的探究点亦要小,要在"教会"和"学会"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探究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