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造成孩子许多不良习惯,同时,在城市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外来民工子女大量涌入我校,这些外来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更是现今我校教育面临急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为了摸清当前我班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我进行了本次调查。
一、劳动习惯差
调查中发现,每天早晨起床能自己叠被的学生只占36.2%,能经常洗碗的学生只占23.3%,是l7个题中比例较低的两个题。由于劳动习惯差,不少学生不爱惜劳动成果,能注意节约的刚过半数,还有16%的孩子不爱护公物。经调查发现,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独生子女多,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子女溺爱、娇惯,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与家长、学生的谈话中发现:有的孩子早晨起来伸出一只胳膊等妈妈给穿袖子,伸着脖子等家长给戴红领巾,伸出脚等家长给系鞋带,连刷牙都等家长把牙膏挤到牙刷上。类似这样娇惯孩子的现象,不少家庭都存在。
(2)有些家长怕孩子干活影响了学习,于是自己把家务全包下来,腾出时间让孩子多学习。
(3)有些家长头脑中有片面的人才观。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当专家、学者,用不着劳动。他们没有认识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不懂得当专家、学者更需要认真的劳动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有的家长嫌麻烦,认为孩子干活儿,会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还不如自己干,有培养他的时间自己也干完了。结果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5)平时缺乏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对孩子劳动无要求,无计划,自己忙不过来时就叫孩子多干点,忙得过来就算了,不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安排孩子劳动。
二、不讲效率,很多学生有磨磨蹭蹭、疲疲沓沓的坏习惯
调查中发现,不磨蹭的学生只占41.1%,居l7个题的倒数第五位。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办事不讲效率。像晚上洗脚用了十几分钟也洗不完,星期天做作业一磨就是一天等等。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造成学生磨蹭习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缺乏应有的训练。家长对子女顺着、惯着,放任多、要求少,这也是造成孩子爱磨蹭的原因。而好习惯不训练是养不成的。
(2)孩子学习缺乏管理。大多数孩子的家长每天都外出工作,早晨很早就走,天黑才到家。这一现象在外来学生中更是普遍。这些孩子放学后无人管理,自己边做作业边玩,从而养成磨磨蹭蹭的习惯。
(3)家长给孩子的作业加码。据调查,给孩子作业加码的家长占总数的50%以上,这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完成了学校的作业后又布置一堆作业。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时间长了,孩子想反正做完了还给留,倒不如慢慢做,忙中偷闲边玩边做,于是养成了磨蹭的习惯。
三、依赖父母,只知接受爱,不知爱别人
现在的学生大都生活在爱的漩涡中,只想要别人的爱,不懂得爱别人,自然没有孝敬父母的习惯。调查结果表明,有了好吃的先让父母的孩子只有63.2%;父母累了、病了能主动端水送饭的只有60.1%。经了解,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从小娇惯孩子。不少家长虽然从理智上懂得不能娇惯孩子,可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行了,往往感情战胜了理智。娇惯孩子是养成孩子不孝敬父母,不爱他人等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
(2)学校缺乏“爱他人”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忽视集体主义教育或开展集体教育只注重形式不重效果,使得孩子只知爱自己,不知爱别人。
四、多数学生考试成绩虽不低,但学习习惯却不好
有些人认为,成绩比较好的小学生学习习惯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不然。这次调查发现,学习习惯中的五项有三项的比例都低于50%,专心听讲的习惯也仅达到52.8%。不少学生上课听讲不专心、说话、做小动作;有些学生作业不认真,潦草马虎。一些学生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甚至还有花钱雇人写作业,请家长代写作文的。虽然有很多孩子的分数都不低,可学习习惯却不好,造成这种矛盾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不正确。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把着眼点放在分数上,用打、骂、罚等方法督促孩子学习。这些方法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在小学阶段还能对分数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所以孩子的分数能上去。但由于没有培养起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孩子上了中学后很容易落伍。
(2)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习惯的培养。
五、建议
(1)制订行为习惯培养的序列方案,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学生行为习惯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而目前这些因素还没得到有机配合,更缺乏计划性。不少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随意性很强,多处于“堵漏洞式”教育。为了使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无序到有序,从无计划到有计划,我们应该制订行为习惯培养序列化方案,使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层次地、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学校、社会、家庭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2)研究学生“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多塑造,少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往往终生难以弥补。这次调查中我也发现,低年级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很多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较巩固与小时候家长的严格训练有关。如果错过时机,很多坏习惯养成后,改造起来非常困难。为此,我们必须抓紧关键期,提前进行教育。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
(3)利用多种方法,突出行为的指导和实践,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养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在进行教育时,应利用多种方法,注重实践和操作。强调针对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具体的指导、具体操作、具体检查,进行具体评价。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掌握规范,在掌握中理解规范,在行为上达到规范。
(4)养成教育要和其他教育相结合。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品德的行为指导,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及时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积极构筑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框架。特别是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創建学习型家庭,家校互动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基于此,为了摸清当前我班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我进行了本次调查。
一、劳动习惯差
调查中发现,每天早晨起床能自己叠被的学生只占36.2%,能经常洗碗的学生只占23.3%,是l7个题中比例较低的两个题。由于劳动习惯差,不少学生不爱惜劳动成果,能注意节约的刚过半数,还有16%的孩子不爱护公物。经调查发现,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独生子女多,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子女溺爱、娇惯,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与家长、学生的谈话中发现:有的孩子早晨起来伸出一只胳膊等妈妈给穿袖子,伸着脖子等家长给戴红领巾,伸出脚等家长给系鞋带,连刷牙都等家长把牙膏挤到牙刷上。类似这样娇惯孩子的现象,不少家庭都存在。
(2)有些家长怕孩子干活影响了学习,于是自己把家务全包下来,腾出时间让孩子多学习。
(3)有些家长头脑中有片面的人才观。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当专家、学者,用不着劳动。他们没有认识到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不懂得当专家、学者更需要认真的劳动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有的家长嫌麻烦,认为孩子干活儿,会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还不如自己干,有培养他的时间自己也干完了。结果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5)平时缺乏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对孩子劳动无要求,无计划,自己忙不过来时就叫孩子多干点,忙得过来就算了,不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安排孩子劳动。
二、不讲效率,很多学生有磨磨蹭蹭、疲疲沓沓的坏习惯
调查中发现,不磨蹭的学生只占41.1%,居l7个题的倒数第五位。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办事不讲效率。像晚上洗脚用了十几分钟也洗不完,星期天做作业一磨就是一天等等。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造成学生磨蹭习惯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缺乏应有的训练。家长对子女顺着、惯着,放任多、要求少,这也是造成孩子爱磨蹭的原因。而好习惯不训练是养不成的。
(2)孩子学习缺乏管理。大多数孩子的家长每天都外出工作,早晨很早就走,天黑才到家。这一现象在外来学生中更是普遍。这些孩子放学后无人管理,自己边做作业边玩,从而养成磨磨蹭蹭的习惯。
(3)家长给孩子的作业加码。据调查,给孩子作业加码的家长占总数的50%以上,这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孩子完成了学校的作业后又布置一堆作业。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时间长了,孩子想反正做完了还给留,倒不如慢慢做,忙中偷闲边玩边做,于是养成了磨蹭的习惯。
三、依赖父母,只知接受爱,不知爱别人
现在的学生大都生活在爱的漩涡中,只想要别人的爱,不懂得爱别人,自然没有孝敬父母的习惯。调查结果表明,有了好吃的先让父母的孩子只有63.2%;父母累了、病了能主动端水送饭的只有60.1%。经了解,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从小娇惯孩子。不少家长虽然从理智上懂得不能娇惯孩子,可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行了,往往感情战胜了理智。娇惯孩子是养成孩子不孝敬父母,不爱他人等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
(2)学校缺乏“爱他人”的教育。学校教育中忽视集体主义教育或开展集体教育只注重形式不重效果,使得孩子只知爱自己,不知爱别人。
四、多数学生考试成绩虽不低,但学习习惯却不好
有些人认为,成绩比较好的小学生学习习惯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不然。这次调查发现,学习习惯中的五项有三项的比例都低于50%,专心听讲的习惯也仅达到52.8%。不少学生上课听讲不专心、说话、做小动作;有些学生作业不认真,潦草马虎。一些学生没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甚至还有花钱雇人写作业,请家长代写作文的。虽然有很多孩子的分数都不低,可学习习惯却不好,造成这种矛盾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不正确。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把着眼点放在分数上,用打、骂、罚等方法督促孩子学习。这些方法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在小学阶段还能对分数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所以孩子的分数能上去。但由于没有培养起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孩子上了中学后很容易落伍。
(2)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习惯的培养。
五、建议
(1)制订行为习惯培养的序列方案,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学生行为习惯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而目前这些因素还没得到有机配合,更缺乏计划性。不少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随意性很强,多处于“堵漏洞式”教育。为了使行为习惯的培养从无序到有序,从无计划到有计划,我们应该制订行为习惯培养序列化方案,使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有层次地、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学校、社会、家庭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2)研究学生“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多塑造,少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是有关键期的,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往往终生难以弥补。这次调查中我也发现,低年级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很多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较巩固与小时候家长的严格训练有关。如果错过时机,很多坏习惯养成后,改造起来非常困难。为此,我们必须抓紧关键期,提前进行教育。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
(3)利用多种方法,突出行为的指导和实践,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养成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在进行教育时,应利用多种方法,注重实践和操作。强调针对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具体的指导、具体操作、具体检查,进行具体评价。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掌握规范,在掌握中理解规范,在行为上达到规范。
(4)养成教育要和其他教育相结合。养成教育的内容广而细,不但要对学生进行品德的行为指导,也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个性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指导。及时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积极构筑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框架。特别是加大家庭教育力度,創建学习型家庭,家校互动提高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教会学生“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