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课程模式体制下,无论是课程专家与教师之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都不存在对话关系。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负责课程标准的制订与教材的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机械地照搬课程专家的思想。教师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灌输教学,最终强化了权威的色彩。新课程主张以学校为基地实行课程决策民主化,这就围绕着新课程建设,给专家、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社区之间创设了一个对话平台。
一、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
教师与课程的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其与课程专家的讨论、交流、深入探讨,获得对课程理解的过程。教师理解课程的过程不是消极地接受专家思想的过程,而是在各自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双方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就某一课程问题共同合作探讨,并将各自关于课程的意见摆出来。在一种平等、合作、真诚的对话氛围中,双方随时准备去修改甚至否定自己不成熟的观点。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有多种多样的对话途径,比如课程专家可以走进课堂,感受和体验存在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与教师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课程设计者的活动中,与课程专家一起就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双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就课程设计的某些设想互相发布、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二、学生与新课程对话
作为我国基础课程改革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学生也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积极因素。任何认知活动都不会在白板上发生。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对新课程及相关辅助读物的理解,是其与新课程进行对话的基础。学生应该将课程标准看成对自己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教材,在进行课程学习时,通过与新课程所涉及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网络资源的广泛对话,灵活、多角度地去体悟其中动态的、有价值趋向的东西,进而达到与新课程心灵交汇、情感交流的境界。在具体操作上,学生与新课程的对话应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与实践中完成。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
在科学技术影响下,我们所处时代的知识传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地位虽然不会由电脑完全取代,但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对话,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新课程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在真诚、友善、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中,由教师启发生成共同期待的话题,及时把握对话的指向;随时发现和揭示对话双方的意义差异,确保思想的交流,形成资源的互补共享;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也不会把观点强加给学生,以为自己总是正确,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会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讨论。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者,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老师和学生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节目主持人”,而非教授;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和解”,而非一致。在这种对话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
(作者单位: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
一、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
教师与课程的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其与课程专家的讨论、交流、深入探讨,获得对课程理解的过程。教师理解课程的过程不是消极地接受专家思想的过程,而是在各自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双方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倾听对方的观点,就某一课程问题共同合作探讨,并将各自关于课程的意见摆出来。在一种平等、合作、真诚的对话氛围中,双方随时准备去修改甚至否定自己不成熟的观点。教师与课程专家之间有多种多样的对话途径,比如课程专家可以走进课堂,感受和体验存在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与教师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课程设计者的活动中,与课程专家一起就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双方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就课程设计的某些设想互相发布、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二、学生与新课程对话
作为我国基础课程改革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学生也成为走进新课程的积极因素。任何认知活动都不会在白板上发生。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对新课程及相关辅助读物的理解,是其与新课程进行对话的基础。学生应该将课程标准看成对自己学习、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教材,在进行课程学习时,通过与新课程所涉及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网络资源的广泛对话,灵活、多角度地去体悟其中动态的、有价值趋向的东西,进而达到与新课程心灵交汇、情感交流的境界。在具体操作上,学生与新课程的对话应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与实践中完成。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
在科学技术影响下,我们所处时代的知识传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地位虽然不会由电脑完全取代,但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对话,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新课程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在真诚、友善、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中,由教师启发生成共同期待的话题,及时把握对话的指向;随时发现和揭示对话双方的意义差异,确保思想的交流,形成资源的互补共享;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也不会把观点强加给学生,以为自己总是正确,教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观点会在平等的对话中碰撞、讨论。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者,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老师和学生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节目主持人”,而非教授;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和解”,而非一致。在这种对话的关系中,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
(作者单位: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