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在不断增长,并呈现多发态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及时妥善予以处置,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发挥趋势入手,结合实际,简要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在处置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问题,希望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处置;策略
近年来,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接踵而来的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常态化模式。由于群体性事件本身往往具有巨大破坏力和危害性,因此事件是否能最终得以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甚至是国家安全,需要认真对待、慎重解决处理。通过对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归纳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表明,当前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时间延长
群体性事件日益频繁发生,成为社会生活的“新常态”。从规模来看,随着数量的增多,群体件事件也呈现出波及范围加大,持续时间拉长的趋势;从涉及面来看,群体性事件几乎涉及城市、农衬、企业、机关、学校、杜区等不同地区、领域和行业,波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二)行为方式日趋激烈,后果更为严重
近年来的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则明显表现出激烈的对抗情绪、动辄采取暴力手段,使用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的方式,如:非法集会游行、堵塞道路、拦截火车、武装械斗、冲击党政机关、殴打工作人员、毁坏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聚众打砸抢烧等等。
(三)组织更为严密,核心相对稳定
目前相当数量的群体件事件,在酝酿之初就形成了核心组织。一些有一定影响活动能力的人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就使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预谋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别是那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比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其目标明确,行动统一,进退有序,表现出很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性事件对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采取的行为及方式、事后责任的承担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
(四)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主体成分愈加多元化
从群体性事件的涉及领域来看,从过去的以直接经济目的为主,向更为广泛的政治、文化、民族、教育、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发展,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群体性事件处置需把握的重点问题
归根结底,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处置中应当做到“堵”“疏”并举,既要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要维护社会稳定;既要照顾到整体,也要照顾到个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不和谐因素。
(一)提前谋划,在“早”字上下功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关部门要遵循预警预防原则,真正做到前瞻性思考谋划,科学研判形势,在高标准实现充分准备、严密组织、安全到位的同时,注重在“三早”上下真功。
一是形势早研判。群体性事件情况复杂且瞬息万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的演变,对抗双方的情况和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实践证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功在于信息灵,失误在于信息滞。因此,要把加强信息搜集放在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情报网络,广泛收集任务地区敌社情动态,定期对社会安全形势和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了解重点地区、热点事件、涉及人群等综合信息,为制定和修订预案提供依据,争取工作的主动权,确保行动的超前性。同时发挥公安机关的整体优势,落实全员预警责任,健全维稳预警工作机制,对可能影响稳定的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这是处置决策产生的基础。
二是方案早制定。在定期综合、汇总信息的基础上,搞好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统筹,周密部署,精心谋划,结合各地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预案体系,预想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积极开展针对性训练演练,确保遇有情况能够迅速联动、稳妥处置,确保了行动的超前性,真正做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三是协同早明确。由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需要警地多方力量的密切协同配合。因此,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就需要各部门立足长远,着眼长远,提前理顺指挥、协同、保障等关系,并按照职能分工结合预案组织相应演练,明确相应规定,真正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协同处置能力。
(二)协同联动,在“快”字上下功夫
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事发地相关部门要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和平息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所以,各部门及时有效地协同联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协调汇报快。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及时深入了解事件起因、规模、人员构成、发生区域、表现形式、激烈程度和群眾要求等具体情况,准确判断事件性质、发展态势和处置时机,都会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第一时间将事件起因、参与人数、严重程度迅速报告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帮助更好部署安排工作,明确任务,区分责任。
二是运筹决策快。指挥机构要根据搜集的信息尽快、准确地界定事件的性质,弄清参与人员的成分,预测事件的严重级别,制定具体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并迅速启动预警应急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告知相关部门和公众,调集公安、武警等力量迅速处置。
三是调度到位快。事件发生后,要迅速赶赴现场,维持秩序,根据事件所处地理社会环境,科学聚合保障资源,精心整合供、运、医、修等保障力量,采取“就地筹措、警地联供”等多种保障措施,保证任务所需,切实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利益安全。
(三)依法处置,在“准”字上下功夫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法律规范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战术、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要想做到准确处置,妥善解决矛盾,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严把政策界限。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真正把握政策准、运用法律清和处置方法活,做到“不授人以柄、不留处置死角、不给可乘之机和不引发网络热议”;二是厘清性质,分类处理。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一方面要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保护党政机关等重点部位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侦控工作,对于属于敌对分子插手操作的事件,要将组织策划者、骨干分子与一般群众区分开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控制幕后操作者和组织者,尤其对一些犯罪分子从中进行打、砸、抢、烧等严重威胁人身、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刑事犯罪活动,要果断处置,决不手软。三是严守群众纪律。针对处置人员分组多、战线长、分布广、易松散等实际,着力加强群众纪律教育,始终做到依法处置、文明处置。
总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牵涉到诸多方面,只有把握好处置的“黄金时期”,行动迅速、措施果断、处置有力,才能稳住大局,确保事件不扩大、不激化、不升级。
作者简介:
刘 醒(1987-),武警警官学院部队管理系,讲师。
怀文娟(1988-),武警警官学院部队管理系,助教。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处置;策略
近年来,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接踵而来的矛盾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常态化模式。由于群体性事件本身往往具有巨大破坏力和危害性,因此事件是否能最终得以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甚至是国家安全,需要认真对待、慎重解决处理。通过对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归纳和典型案例的分析表明,当前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数量明显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持续时间延长
群体性事件日益频繁发生,成为社会生活的“新常态”。从规模来看,随着数量的增多,群体件事件也呈现出波及范围加大,持续时间拉长的趋势;从涉及面来看,群体性事件几乎涉及城市、农衬、企业、机关、学校、杜区等不同地区、领域和行业,波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二)行为方式日趋激烈,后果更为严重
近年来的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则明显表现出激烈的对抗情绪、动辄采取暴力手段,使用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的方式,如:非法集会游行、堵塞道路、拦截火车、武装械斗、冲击党政机关、殴打工作人员、毁坏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聚众打砸抢烧等等。
(三)组织更为严密,核心相对稳定
目前相当数量的群体件事件,在酝酿之初就形成了核心组织。一些有一定影响活动能力的人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这就使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预谋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特别是那些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规模比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其目标明确,行动统一,进退有序,表现出很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群体性事件对时间和地点的选择、采取的行为及方式、事后责任的承担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
(四)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主体成分愈加多元化
从群体性事件的涉及领域来看,从过去的以直接经济目的为主,向更为广泛的政治、文化、民族、教育、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领域发展,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群体性事件处置需把握的重点问题
归根结底,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处置中应当做到“堵”“疏”并举,既要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又要维护社会稳定;既要照顾到整体,也要照顾到个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不和谐因素。
(一)提前谋划,在“早”字上下功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关部门要遵循预警预防原则,真正做到前瞻性思考谋划,科学研判形势,在高标准实现充分准备、严密组织、安全到位的同时,注重在“三早”上下真功。
一是形势早研判。群体性事件情况复杂且瞬息万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的演变,对抗双方的情况和环境都会发生变化。实践证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成功在于信息灵,失误在于信息滞。因此,要把加强信息搜集放在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情报网络,广泛收集任务地区敌社情动态,定期对社会安全形势和自然灾害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了解重点地区、热点事件、涉及人群等综合信息,为制定和修订预案提供依据,争取工作的主动权,确保行动的超前性。同时发挥公安机关的整体优势,落实全员预警责任,健全维稳预警工作机制,对可能影响稳定的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这是处置决策产生的基础。
二是方案早制定。在定期综合、汇总信息的基础上,搞好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统筹,周密部署,精心谋划,结合各地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预案体系,预想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积极开展针对性训练演练,确保遇有情况能够迅速联动、稳妥处置,确保了行动的超前性,真正做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三是协同早明确。由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需要警地多方力量的密切协同配合。因此,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前,就需要各部门立足长远,着眼长远,提前理顺指挥、协同、保障等关系,并按照职能分工结合预案组织相应演练,明确相应规定,真正形成整体合力,提高协同处置能力。
(二)协同联动,在“快”字上下功夫
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事发地相关部门要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和平息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所以,各部门及时有效地协同联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协调汇报快。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及时深入了解事件起因、规模、人员构成、发生区域、表现形式、激烈程度和群眾要求等具体情况,准确判断事件性质、发展态势和处置时机,都会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第一时间将事件起因、参与人数、严重程度迅速报告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帮助更好部署安排工作,明确任务,区分责任。
二是运筹决策快。指挥机构要根据搜集的信息尽快、准确地界定事件的性质,弄清参与人员的成分,预测事件的严重级别,制定具体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并迅速启动预警应急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告知相关部门和公众,调集公安、武警等力量迅速处置。
三是调度到位快。事件发生后,要迅速赶赴现场,维持秩序,根据事件所处地理社会环境,科学聚合保障资源,精心整合供、运、医、修等保障力量,采取“就地筹措、警地联供”等多种保障措施,保证任务所需,切实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利益安全。
(三)依法处置,在“准”字上下功夫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法律规范的指导下灵活运用战术、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要想做到准确处置,妥善解决矛盾,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是严把政策界限。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真正把握政策准、运用法律清和处置方法活,做到“不授人以柄、不留处置死角、不给可乘之机和不引发网络热议”;二是厘清性质,分类处理。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一方面要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保护党政机关等重点部位及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侦控工作,对于属于敌对分子插手操作的事件,要将组织策划者、骨干分子与一般群众区分开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控制幕后操作者和组织者,尤其对一些犯罪分子从中进行打、砸、抢、烧等严重威胁人身、财产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刑事犯罪活动,要果断处置,决不手软。三是严守群众纪律。针对处置人员分组多、战线长、分布广、易松散等实际,着力加强群众纪律教育,始终做到依法处置、文明处置。
总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牵涉到诸多方面,只有把握好处置的“黄金时期”,行动迅速、措施果断、处置有力,才能稳住大局,确保事件不扩大、不激化、不升级。
作者简介:
刘 醒(1987-),武警警官学院部队管理系,讲师。
怀文娟(1988-),武警警官学院部队管理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