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恐学症;师因;松弛训练;系统脱敏;师生关系
一、案情概况
一日中午,一位在某中学当教师的同学带着他的朋友找我。后经介绍,才明白他是想让我帮他的朋友,一位辍学在家的初三学生的家长,助其孩子走出目前所遇的心理困境。
短暂的寒暄之后,这位神态疲倦的家长迫不待地将事情的大概始末简述如下:
他的儿子叫陈××,今年16岁,就读于某中学初三年级,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基础也较扎实,成绩经常排在班级中等水平。但近阶段以来,不知为什么,其孩子常辍学在家,不敢去上学,而且变得敏感、多疑。对电脑很有兴趣,自从家中安上宽带网后,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间,已达“废寝忘食”程度,完全打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使得全家人也为他而心力憔悴,无心顾及其他。
二、案例分析与辅导
经过与家长探讨,我向家长指出,其孩子有可能因沉迷于电脑而荒废学业,但具体还需要与这位同学接触后才能证实。
(一)取得信任与问题发现证实阶段
我恰好对电脑也略知一二,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很快取得陈××的信任。在一次网上聊天中,我开始有意无意向他提及学习与学校生活问题。在经过令我觉得快窒息的“漫长”沉默后,他终于坦露真言:“我怕老师,学校的老师像老虎……”这令我吃了一惊,我开始怀疑当初的判断。考虑他敏感的性格,我不再问及他更多的学习问题。
以后,陈××陆续知道我是老师,更知道我在学校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这些都令他很吃惊,但或许是对我的信任,他并没有排斥我。我也逐渐证实陈××的辍学并非因沉迷于电脑网络这么简单,而是患有综合性的恐学症状。
(二)问题暴露与内心矛盾斗争阶段
于是我调整并实施了第二个计划,即希望通过写信这一间接方式暗示性地指出他的心理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其内心矛盾,重新关注“自我”。 下面是写给他的信的部分摘要:
……对于你和电脑,我想说三句话。一是我发现你对电脑非常地投入,很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你的钻研精神很值得敬佩。今后只要你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事业上肯定会有大的成功!
二是你曾对电脑游戏很投入,但最近很好,你已经改进了不少。对于游戏,我总认为它可玩,但不可常玩,更不能沉溺其中。游戏的最大坏处是常使人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它对于正值学习年华的同学的精神毒害不亚于白粉。
三是你在使用电脑的时间安排上不合理,不懂得休息。我知道你为了上网可以整夜不眠。其实,你又何必要通宵达旦而使自己疲惫不堪呢?你也知道,人体的生物钟一旦被打乱,其后遗症是非常明显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你问题的关键不在这儿,而是存在着对学校环境的适应问题,对老师这一角色的认同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适应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即使伟人、圣人亦不例外。希望你能进一步正确认识“我”自己。鼓励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努力扬长避短,使自己在心灵的成长上更趋于成熟,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人生挑战。
又是一次对我和他来说都是漫长的煎熬后,陈××终于在一次与我的单独相处中,敞开了他的心扉。
原来,初一、二年级时班主任老师待他“视若无睹”,而今因某种社会原因又一百八十度地对他关心倍至,使他怀疑这种师生关系的真诚度;上体育课时某老师对同学轻则讽笑怒骂,重则拳打脚踢,至今仍让他心有余悸;数学老师待同学以学习成绩为惟一标准,这使数学老师的“你这辈子上重点高中是绝无希望的,更不用说以后考大学……”之类的话语至今犹在他耳际间回荡。他虽然学习并不是很差,但也无法成为老师们心目中“好学生”。原本在小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长久不变的优越心理开始发生动摇,不善言辞和交际,平时胆小内向的他就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三、施治交响曲
(一)前奏
我向陈××指出他对学校、对老师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其中含有“关系妄想”成份,这与其固有的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有关,要求他用积极良好的心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用合理的一面评价老师做法的出发点。同时强调该病可治,“耐心、信心和勇气”是良方,敢于实践是关键,纠正人格缺陷是根本(认知与支持疗法)。通过对陈××进行气质测量,并断定为粘液质后,我针对他目前对老师的恐惧、对师生关系的不信任、沉迷于网络游戏、生活无规律以及胆小、多疑、敏感、孤僻性格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训练措施:
一是写了一些诸如“生命在于运动”“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学会信任”“玩物丧志”“适可而止,物极必反”等小标语,让陈××贴在卧室的墙头上或电脑前等一些容易看见的地方,并经常大声朗读,起警示、激励和暗示作用。(暗示疗法)
二是编印了“训练内容安排”表和多份“成功日志”表,让家长协助督促完成。(践悟疗法)
(二)主题曲
在上述问题基本解决后,我开始对他进行最后,也是最关键、最困难的辅导。
1.松弛训练
在陈××学会肌肉放松、呼吸调整后,我又让陈××同学在每天临休息前增加了通过聆听我在网上录制的想象性的情景录音(我躺在海边的一张靠背椅上,一阵海风吹来……)进行想象放松训练。要求每天练习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时间为两周左右。
在训练的最初,陈××曾反复出现情绪波动,认为这些方法如同儿戏,不肯接受训练,甚至怀疑这些方法的效果与科学性。后经反复耐心说服和本人的亲自示范,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的练习,陈××自已开始体会到了这几种放松训练方法的效果,到后来才相信并坚持练习。
2.系统脱敏法
当陈××能迅速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达到身心放松状态时,我开始为他制定了上学情景的紧张程度表,并实施了系统脱敏法治疗,即要求陈××同学按恐惧由轻到重的等级逐渐想象上学模拟情景,并让他在出现紧张、焦虑反应时立即用上述各种松弛法进行对抗,直至出现的反应消除为止。
(紧张程度表)
1.我开始背着书包走出家门
2.我正走向××中学,越来越近。
3.我已看见了学校。
4.我已走进了校门。
5.我看到了自己所在的教室。
6.我已走近教室门口,第一个同学看到了我。
7.前面的同学看到了我。
8.我走进教室。
9.上课铃响了,我坐在位子上,听见教室外老师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10.我看见了老师,她是班主任,但她还没发现我。
11.班主任发现了我坐在教室里。
(三)尾声
经过陈××自己的认真努力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在本人的督促指导下,陈××的病症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一是他已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作息时间,生活规律又重新恢复正常,人又变得充满活力了。二是他的言行不再像个儿童,举止比以前成熟多了。三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怕公共场合。四是他通过情景想象训练,紧张焦虑反应已明显减少。
点 评
有研究表明,不良或恶劣的师生关系已成为许多学生身心发展障碍或不良行为形成的背景。学校恐怖综合症,简称恐学症,这类病症一般因各种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引起,造成学生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害怕学校和教师等相关情境,并伴有恐怖心理和身心症状反应。本案是一例典型的由学校方面,特别是教师方面而引起的学生“师因性”恐学症,它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这类心理病症的发病基因在于不良的师生关系。一般而言,其外因主要是家长、学校和教师施加的各种压力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而患者个性缺陷、心理素质不佳,是易得此病的个体内在因素。二者相互交织影响。
本案中陈××除了平时家长对他缺少正确的关心指导外,学校老师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其恐学的最主要原因。他虽对老师的看法有失偏颇,但几位老师不良的教育措施对患者所造成的心灵伤害也使老师难辞其咎,再加上陈××的学习挫折以及原有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该病不可避免地发生。
因“师因”而造成学生恐学或其他各种心理方面的学习障碍,与当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通过本案例,以下几点值得各位老师思考和借鉴:
1.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角色关系对学生所造成的各种影响。
2.应大力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学校教育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4.应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关注电脑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一个儿童如果家庭环境不好,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但是,如果他上学后有幸遇到一位好的教师,那么,他的心理创伤可能得到医治而变得健康。希望老师们都能做好“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角色,而不是变成孩子们恐学的“心灵杀手”!
点评人:高思刚,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稿件编号:100617004)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362300,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一、案情概况
一日中午,一位在某中学当教师的同学带着他的朋友找我。后经介绍,才明白他是想让我帮他的朋友,一位辍学在家的初三学生的家长,助其孩子走出目前所遇的心理困境。
短暂的寒暄之后,这位神态疲倦的家长迫不待地将事情的大概始末简述如下:
他的儿子叫陈××,今年16岁,就读于某中学初三年级,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基础也较扎实,成绩经常排在班级中等水平。但近阶段以来,不知为什么,其孩子常辍学在家,不敢去上学,而且变得敏感、多疑。对电脑很有兴趣,自从家中安上宽带网后,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间,已达“废寝忘食”程度,完全打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使得全家人也为他而心力憔悴,无心顾及其他。
二、案例分析与辅导
经过与家长探讨,我向家长指出,其孩子有可能因沉迷于电脑而荒废学业,但具体还需要与这位同学接触后才能证实。
(一)取得信任与问题发现证实阶段
我恰好对电脑也略知一二,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很快取得陈××的信任。在一次网上聊天中,我开始有意无意向他提及学习与学校生活问题。在经过令我觉得快窒息的“漫长”沉默后,他终于坦露真言:“我怕老师,学校的老师像老虎……”这令我吃了一惊,我开始怀疑当初的判断。考虑他敏感的性格,我不再问及他更多的学习问题。
以后,陈××陆续知道我是老师,更知道我在学校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这些都令他很吃惊,但或许是对我的信任,他并没有排斥我。我也逐渐证实陈××的辍学并非因沉迷于电脑网络这么简单,而是患有综合性的恐学症状。
(二)问题暴露与内心矛盾斗争阶段
于是我调整并实施了第二个计划,即希望通过写信这一间接方式暗示性地指出他的心理问题,目的在于激发其内心矛盾,重新关注“自我”。 下面是写给他的信的部分摘要:
……对于你和电脑,我想说三句话。一是我发现你对电脑非常地投入,很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你的钻研精神很值得敬佩。今后只要你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事业上肯定会有大的成功!
二是你曾对电脑游戏很投入,但最近很好,你已经改进了不少。对于游戏,我总认为它可玩,但不可常玩,更不能沉溺其中。游戏的最大坏处是常使人深陷其中而难以自拔,它对于正值学习年华的同学的精神毒害不亚于白粉。
三是你在使用电脑的时间安排上不合理,不懂得休息。我知道你为了上网可以整夜不眠。其实,你又何必要通宵达旦而使自己疲惫不堪呢?你也知道,人体的生物钟一旦被打乱,其后遗症是非常明显的,也是非常可怕的……
你问题的关键不在这儿,而是存在着对学校环境的适应问题,对老师这一角色的认同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适应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即使伟人、圣人亦不例外。希望你能进一步正确认识“我”自己。鼓励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努力扬长避短,使自己在心灵的成长上更趋于成熟,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人生挑战。
又是一次对我和他来说都是漫长的煎熬后,陈××终于在一次与我的单独相处中,敞开了他的心扉。
原来,初一、二年级时班主任老师待他“视若无睹”,而今因某种社会原因又一百八十度地对他关心倍至,使他怀疑这种师生关系的真诚度;上体育课时某老师对同学轻则讽笑怒骂,重则拳打脚踢,至今仍让他心有余悸;数学老师待同学以学习成绩为惟一标准,这使数学老师的“你这辈子上重点高中是绝无希望的,更不用说以后考大学……”之类的话语至今犹在他耳际间回荡。他虽然学习并不是很差,但也无法成为老师们心目中“好学生”。原本在小学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长久不变的优越心理开始发生动摇,不善言辞和交际,平时胆小内向的他就开始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三、施治交响曲
(一)前奏
我向陈××指出他对学校、对老师的看法不完全正确,其中含有“关系妄想”成份,这与其固有的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有关,要求他用积极良好的心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用合理的一面评价老师做法的出发点。同时强调该病可治,“耐心、信心和勇气”是良方,敢于实践是关键,纠正人格缺陷是根本(认知与支持疗法)。通过对陈××进行气质测量,并断定为粘液质后,我针对他目前对老师的恐惧、对师生关系的不信任、沉迷于网络游戏、生活无规律以及胆小、多疑、敏感、孤僻性格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训练措施:
一是写了一些诸如“生命在于运动”“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学会信任”“玩物丧志”“适可而止,物极必反”等小标语,让陈××贴在卧室的墙头上或电脑前等一些容易看见的地方,并经常大声朗读,起警示、激励和暗示作用。(暗示疗法)
二是编印了“训练内容安排”表和多份“成功日志”表,让家长协助督促完成。(践悟疗法)
(二)主题曲
在上述问题基本解决后,我开始对他进行最后,也是最关键、最困难的辅导。
1.松弛训练
在陈××学会肌肉放松、呼吸调整后,我又让陈××同学在每天临休息前增加了通过聆听我在网上录制的想象性的情景录音(我躺在海边的一张靠背椅上,一阵海风吹来……)进行想象放松训练。要求每天练习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时间为两周左右。
在训练的最初,陈××曾反复出现情绪波动,认为这些方法如同儿戏,不肯接受训练,甚至怀疑这些方法的效果与科学性。后经反复耐心说服和本人的亲自示范,更重要的是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的练习,陈××自已开始体会到了这几种放松训练方法的效果,到后来才相信并坚持练习。
2.系统脱敏法
当陈××能迅速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达到身心放松状态时,我开始为他制定了上学情景的紧张程度表,并实施了系统脱敏法治疗,即要求陈××同学按恐惧由轻到重的等级逐渐想象上学模拟情景,并让他在出现紧张、焦虑反应时立即用上述各种松弛法进行对抗,直至出现的反应消除为止。
(紧张程度表)
1.我开始背着书包走出家门
2.我正走向××中学,越来越近。
3.我已看见了学校。
4.我已走进了校门。
5.我看到了自己所在的教室。
6.我已走近教室门口,第一个同学看到了我。
7.前面的同学看到了我。
8.我走进教室。
9.上课铃响了,我坐在位子上,听见教室外老师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10.我看见了老师,她是班主任,但她还没发现我。
11.班主任发现了我坐在教室里。
(三)尾声
经过陈××自己的认真努力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在本人的督促指导下,陈××的病症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一是他已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作息时间,生活规律又重新恢复正常,人又变得充满活力了。二是他的言行不再像个儿童,举止比以前成熟多了。三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怕公共场合。四是他通过情景想象训练,紧张焦虑反应已明显减少。
点 评
有研究表明,不良或恶劣的师生关系已成为许多学生身心发展障碍或不良行为形成的背景。学校恐怖综合症,简称恐学症,这类病症一般因各种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引起,造成学生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害怕学校和教师等相关情境,并伴有恐怖心理和身心症状反应。本案是一例典型的由学校方面,特别是教师方面而引起的学生“师因性”恐学症,它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这类心理病症的发病基因在于不良的师生关系。一般而言,其外因主要是家长、学校和教师施加的各种压力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而患者个性缺陷、心理素质不佳,是易得此病的个体内在因素。二者相互交织影响。
本案中陈××除了平时家长对他缺少正确的关心指导外,学校老师不正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其恐学的最主要原因。他虽对老师的看法有失偏颇,但几位老师不良的教育措施对患者所造成的心灵伤害也使老师难辞其咎,再加上陈××的学习挫折以及原有的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该病不可避免地发生。
因“师因”而造成学生恐学或其他各种心理方面的学习障碍,与当前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通过本案例,以下几点值得各位老师思考和借鉴:
1.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角色关系对学生所造成的各种影响。
2.应大力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学校教育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4.应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关注电脑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一个儿童如果家庭环境不好,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但是,如果他上学后有幸遇到一位好的教师,那么,他的心理创伤可能得到医治而变得健康。希望老师们都能做好“塑造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角色,而不是变成孩子们恐学的“心灵杀手”!
点评人:高思刚,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稿件编号:100617004)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362300,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