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闪光点,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供多方面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在实施综合性学习中,合理地避免这些问题对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 语文 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78-0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闪光点,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多方面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问题表现
1.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着“非语文化”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1]这就明确了综合性学习有跨学科的特点。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最终仍服务于语文,为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以语文的学科特性为主,但这一宗旨却被一些教师曲解,导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滥用“跨学科”的特点。如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音美学习”、“生物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是姓“语”,而不是“非语文”。
2.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的娱乐化倾向
综合性学习是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集体活动,而在合作交流、对话上不可避免地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色彩,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何能把握娱乐性的“度”,却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调研中,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表现的是制作电脑课件、图案,选择、下载音乐等。这种过分追求形式而弱化内容的做法将耗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显然背离了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娱乐性”固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也使综合性学习走向庸俗化、自由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果单纯为了娱乐而将“玩”当成了目的,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嘻嘻哈哈,学习一无所得。这就违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开设的初衷:为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填鸭式”的苦闷气息。此外,有的教师虽未在主观上是通过有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但在事实上这种兴趣却转化为单纯的娱乐,这也是需要警惕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出现的娱乐化倾向,其危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使教学活动偏离正常的轨道,应竭力避免。
3.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狭隘化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生成性。正如有的专家所言“过程即目标”。但现实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种种狭隘化的倾向。如在调研中,有的教师过于依赖课本,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这是因为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当作教材选文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蜕变成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学生不能自主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有的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等。有的老师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还有的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
在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非语文化、娱乐化和狭隘化现象。这种情况若不加以及时调整,将会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偏低,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是一种虚设等错误理解,从而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
1.理论认识不足,教育理念滞后。
综合性学习是2001年的“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的教育理念。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一些老师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一些老师对于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本质定位、特点、目标等理论问题都不熟悉,如有些教师照搬光盘上的课例形式,机械生硬、实效性不强。因此就很难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有效实施。目前已经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其宗旨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明确具体的。主要特征体现为: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灵活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与语文课堂教学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教育观念仍然滞后于课程改革,无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综合性学习中没有认识和关注到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合作意识淡化。教师仅仅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书匠,缺乏创新意识。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课前让学生摘录一些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堂上找几个学生照本宣科的读一遍就算完事。
2.实施能力与教育评价滞后
传统授受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而对于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要求不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书本知识,按照课标要求向学生传授固有的教学内容。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它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如师生沟通能力、拓展知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引导和评价学生能力等。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老师在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往往会表现出不适应。
当前的教育评价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脱节,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收效甚微。要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就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在“考什么,教什么”的状况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得不让位于一切有利于高考、有利于出成绩的其他教学活动。这就让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被忽视、作用被淡化、时间被挤占。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认可的。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却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首先,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耗时耗力,受时间和工作任务所限,导致部分教师就难免对综合性学习避而远之;其次,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尚未制度化,没有与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挂钩,而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很难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3.课程资源开发与知识储备欠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同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顺利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硬性条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它需要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例如在开展人教版的“追寻人类起源”、“戏曲大舞台”、“科海泛舟”等综合性学习专题时,单纯依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信息。还有些综合性学习可能需要借助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来开展。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较短缺。在新疆伊犁,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在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方面则更加匮乏。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很难保证,更谈不上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等教学设施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利用本地特色开发适合本地特点的地方课程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服务。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性”很重要的一方面就表现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必然会涉及到一些非语文类的知识,这一点在语文教材中有所体现。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够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这就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不等同于传统的单科语文教学。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探索月球奥秘”、“黄河,母亲河”、“关注我们的社区”就涉及到了地理、历史、天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如果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过于单一、陈旧,跨学科的知识匮乏,又不善于更新、扩充新知识,就会在教学活动中感到力不从心。
三、对策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实施,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又在于教师的实施水平。没有教师的理解和参与,就谈不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换教育理念。
新课程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课程理念,例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也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对于习惯了传授教材知识的广大语文教师是全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对这些新理念加以理解和掌握,要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学习真正领会课改新理念,提高自己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进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转变教育观念,就是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性学习中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自身也应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2.提高教学能力,改进评价体系。
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成为目标的制定者和活动的示范者。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可能出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目标的设计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而不仅仅是掌握文本本身的内容。同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合作中实施教学;能独立选择、承担自己的学习课题,全程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们的评价。这些教学能力的要求都是过去语文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的部分。
在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改变过去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评价内容引入评价体系之中。这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作为评价的重点。”[2]因此,语文考试试题应增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并在试题的设计上强调内容取向的生活化、思考过程的个性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态度进行准确、及时、充分、激励性的评价并记入档案。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档案资料”、访谈、观摩等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学校评估和考试命题之中。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知识积累
虽然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较短缺。总体而言,城市学校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优于落后地区。但是,农村学校、落后地区等这些地方也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以语文知识为中心,向其他学科扩展。这就对语文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语文教师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相互支撑、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综合性学习强调生活即语文,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教师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五花八门的新鲜知识,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经常提出的问题往往令教师汗颜,导致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的形象正在动摇,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
总之,语文综合性的学习,应该是以“语文”为旨归,以综合性为手段,有效沟通语文知识与其他知识、语文能力与其他能力、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 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23
【关键词】中学 语文 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78-0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闪光点,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多方面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问题表现
1.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着“非语文化”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1]这就明确了综合性学习有跨学科的特点。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最终仍服务于语文,为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以语文的学科特性为主,但这一宗旨却被一些教师曲解,导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滥用“跨学科”的特点。如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音美学习”、“生物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是姓“语”,而不是“非语文”。
2.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的娱乐化倾向
综合性学习是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集体活动,而在合作交流、对话上不可避免地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色彩,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何能把握娱乐性的“度”,却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调研中,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表现的是制作电脑课件、图案,选择、下载音乐等。这种过分追求形式而弱化内容的做法将耗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显然背离了学习活动设计的目的。“娱乐性”固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也使综合性学习走向庸俗化、自由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如果单纯为了娱乐而将“玩”当成了目的,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嘻嘻哈哈,学习一无所得。这就违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开设的初衷:为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填鸭式”的苦闷气息。此外,有的教师虽未在主观上是通过有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但在事实上这种兴趣却转化为单纯的娱乐,这也是需要警惕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出现的娱乐化倾向,其危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使教学活动偏离正常的轨道,应竭力避免。
3.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狭隘化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生成性。正如有的专家所言“过程即目标”。但现实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种种狭隘化的倾向。如在调研中,有的教师过于依赖课本,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这是因为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当作教材选文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蜕变成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学生不能自主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有的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等。有的老师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还有的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
在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着非语文化、娱乐化和狭隘化现象。这种情况若不加以及时调整,将会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偏低,语文综合性学习仅仅是一种虚设等错误理解,从而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原因分析
1.理论认识不足,教育理念滞后。
综合性学习是2001年的“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的教育理念。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一些老师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一些老师对于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本质定位、特点、目标等理论问题都不熟悉,如有些教师照搬光盘上的课例形式,机械生硬、实效性不强。因此就很难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有效实施。目前已经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其宗旨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明确具体的。主要特征体现为: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灵活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与语文课堂教学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教育观念仍然滞后于课程改革,无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综合性学习中没有认识和关注到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合作意识淡化。教师仅仅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书匠,缺乏创新意识。如有的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课前让学生摘录一些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堂上找几个学生照本宣科的读一遍就算完事。
2.实施能力与教育评价滞后
传统授受式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而对于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要求不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解书本知识,按照课标要求向学生传授固有的教学内容。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它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如师生沟通能力、拓展知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引导和评价学生能力等。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老师在面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往往会表现出不适应。
当前的教育评价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脱节,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收效甚微。要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就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在“考什么,教什么”的状况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得不让位于一切有利于高考、有利于出成绩的其他教学活动。这就让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被忽视、作用被淡化、时间被挤占。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认可的。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却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首先,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耗时耗力,受时间和工作任务所限,导致部分教师就难免对综合性学习避而远之;其次,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尚未制度化,没有与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挂钩,而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很难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3.课程资源开发与知识储备欠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同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顺利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硬性条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它需要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例如在开展人教版的“追寻人类起源”、“戏曲大舞台”、“科海泛舟”等综合性学习专题时,单纯依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信息。还有些综合性学习可能需要借助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来开展。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较短缺。在新疆伊犁,尤其是一些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在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方面则更加匮乏。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很难保证,更谈不上提供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等教学设施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利用本地特色开发适合本地特点的地方课程资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服务。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综合性”很重要的一方面就表现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必然会涉及到一些非语文类的知识,这一点在语文教材中有所体现。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能够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内外的课程资源。这就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不等同于传统的单科语文教学。比如人教版教材中的“探索月球奥秘”、“黄河,母亲河”、“关注我们的社区”就涉及到了地理、历史、天文、自然、社会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如果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过于单一、陈旧,跨学科的知识匮乏,又不善于更新、扩充新知识,就会在教学活动中感到力不从心。
三、对策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实施,而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又在于教师的实施水平。没有教师的理解和参与,就谈不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1.加强理论学习,转换教育理念。
新课程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课程理念,例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也是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对于习惯了传授教材知识的广大语文教师是全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对这些新理念加以理解和掌握,要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学习真正领会课改新理念,提高自己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进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转变教育观念,就是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性学习中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教师自身也应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
2.提高教学能力,改进评价体系。
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授受式的教学方式。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成为目标的制定者和活动的示范者。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可能出发,重点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目标的设计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而不仅仅是掌握文本本身的内容。同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合作中实施教学;能独立选择、承担自己的学习课题,全程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们的评价。这些教学能力的要求都是过去语文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的部分。
在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改变过去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评价内容引入评价体系之中。这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作为评价的重点。”[2]因此,语文考试试题应增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并在试题的设计上强调内容取向的生活化、思考过程的个性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态度进行准确、及时、充分、激励性的评价并记入档案。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档案资料”、访谈、观摩等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学校评估和考试命题之中。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知识积累
虽然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较短缺。总体而言,城市学校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优于落后地区。但是,农村学校、落后地区等这些地方也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以语文知识为中心,向其他学科扩展。这就对语文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语文教师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相互支撑、不断更新的知识系统。综合性学习强调生活即语文,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教师如果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五花八门的新鲜知识,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经常提出的问题往往令教师汗颜,导致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的形象正在动摇,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
总之,语文综合性的学习,应该是以“语文”为旨归,以综合性为手段,有效沟通语文知识与其他知识、语文能力与其他能力、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 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