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论几点做法和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赖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看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1.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枯燥,不像语文那么生动,具有可描述性和感染力。要想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怎样引入分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呢?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今天是中秋节,晚上,大耳朵图图和爸爸妈妈在赏月、吃月饼,妈妈把一块月饼切成大小一样的两半,图图吃了一半。到这里老师问图图吃了多少?学生会说一半,老师可以说:对,一半,也可以说吃了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这时,学生兴趣非常浓,图图本来就是小朋友特别熟悉喜欢的动画人物,而吃月饼还能用到数学?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给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圆锥体接满水倒入圆柱体里,刚好三次,圆柱体的水就满了。这时,我问学生:说明这个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1/3)。如果用大些或小些的圆锥是不是也刚好三次?(不是)前提条件是什么?(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学生兴趣满满,我又乘胜追击,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1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学生独立思考做题时,我又旁敲侧击:我没教你们怎么计算圆锥的体积,你们会不会呢?它和什么有关呢?应该先求什么?学生们被激起好胜心,又有前面操作获得的知识做铺垫,当然思路大开。
二、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往往是由于他们的疑问引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起学生怀疑、困惑、矛盾和惊讶,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然后再进一步启发,引导他们探索,锻炼和开拓他们的思路 。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先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就会说特征应该是“个位数是3、6、9的数”。老师顺势出示一组个位是3、6、9的数,如13、16、19、23、26、29……结果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的思维因为猜想的落空陷入了困惑状态,由此引发了他们解决疑惑的心理趋势;而教师乘机再列出另一组数,如12、15、18、21、24、27……学生发现,这些数跟他们想的完全不同,反而都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与困惑,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什么后面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进行猜测探索,最后发现原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精心设疑,让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在迸发、碰撞中擦出火花。
三、多样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变通能力是小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灵活变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1.设计对比性练习,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小学生在课堂上学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比如这节课例题教的是连除的应用题,那练习肯定就是连除;那节课教的是乘法应用题,练习题也要用乘法。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设计有坡度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阶梯。
学生学习知识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而且一个班里学生的素质不同,接受能力强弱不一。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要有坡度,有阶梯性。比如,可以先设计一些依样画葫芦的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富有变化和可发展的练习。这样就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让优生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差生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全班学生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①圆柱的底面积20平方米,高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②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③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④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样的练习题就具有一定的坡度,能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快乐。
3.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客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题没有说明两辆车往哪个方向开,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有四种情况,四个答案:
①两车相对开出,360-(60 50)×2
②两车相背开出,360 (60 50)×2
③两车同向开出,货车在前, 360 (60-50)×2
④两车同向开出,客车在前, 360-(60-50)×2
练习题的设计难度要适当,要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适时表扬,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真正的愉快来自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情感和适当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比如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或对于某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会由衷地对他说:“你真棒”、“回答的太好啦”、“有创意,这点连老师都没想到”……在作业中,当学生计算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会及时地加以肯定:写上“有进步”、“继续努力”或者画面红旗、画个笑脸、画颗星星。这些都会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而产生积极的效应。
五、教学过程,渗透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學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体现全过程始终贯穿?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个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比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学生比较能力的初步培养;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中。一节课,不论是开始的复习,中间的新知识教授,还是后面的巩固练习,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复习时其中的80÷20,教师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而且还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教学例题创设情境图,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完整有序地叙述应用题的题意,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应用题,还是操作技能,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角”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抽象抽象出角。再动手操作活动的角,来阐明角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直接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拓开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主马汗·哈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J].中外教育研究,2009(3)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4]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赖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看法。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数学老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1.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枯燥,不像语文那么生动,具有可描述性和感染力。要想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怎样引入分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呢?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今天是中秋节,晚上,大耳朵图图和爸爸妈妈在赏月、吃月饼,妈妈把一块月饼切成大小一样的两半,图图吃了一半。到这里老师问图图吃了多少?学生会说一半,老师可以说:对,一半,也可以说吃了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这时,学生兴趣非常浓,图图本来就是小朋友特别熟悉喜欢的动画人物,而吃月饼还能用到数学?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给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圆锥体接满水倒入圆柱体里,刚好三次,圆柱体的水就满了。这时,我问学生:说明这个圆锥的体积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1/3)。如果用大些或小些的圆锥是不是也刚好三次?(不是)前提条件是什么?(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学生兴趣满满,我又乘胜追击,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1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学生独立思考做题时,我又旁敲侧击:我没教你们怎么计算圆锥的体积,你们会不会呢?它和什么有关呢?应该先求什么?学生们被激起好胜心,又有前面操作获得的知识做铺垫,当然思路大开。
二、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思维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往往是由于他们的疑问引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引起学生怀疑、困惑、矛盾和惊讶,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然后再进一步启发,引导他们探索,锻炼和开拓他们的思路 。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先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就会说特征应该是“个位数是3、6、9的数”。老师顺势出示一组个位是3、6、9的数,如13、16、19、23、26、29……结果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学生的思维因为猜想的落空陷入了困惑状态,由此引发了他们解决疑惑的心理趋势;而教师乘机再列出另一组数,如12、15、18、21、24、27……学生发现,这些数跟他们想的完全不同,反而都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与困惑,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什么后面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进行猜测探索,最后发现原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精心设疑,让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活跃的思维在迸发、碰撞中擦出火花。
三、多样练习,训练学生思维
变通能力是小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之一。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灵活变通,进而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1.设计对比性练习,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
小学生在课堂上学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比如这节课例题教的是连除的应用题,那练习肯定就是连除;那节课教的是乘法应用题,练习题也要用乘法。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交替,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设计有坡度的练习,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阶梯。
学生学习知识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由浅入深。而且一个班里学生的素质不同,接受能力强弱不一。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要有坡度,有阶梯性。比如,可以先设计一些依样画葫芦的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设计一些富有变化和可发展的练习。这样就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让优生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差生也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全班学生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①圆柱的底面积20平方米,高3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②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③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④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样的练习题就具有一定的坡度,能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快乐。
3.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客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题没有说明两辆车往哪个方向开,可以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有四种情况,四个答案:
①两车相对开出,360-(60 50)×2
②两车相背开出,360 (60 50)×2
③两车同向开出,货车在前, 360 (60-50)×2
④两车同向开出,客车在前, 360-(60-50)×2
练习题的设计难度要适当,要是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适时表扬,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真正的愉快来自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情感和适当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比如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或对于某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会由衷地对他说:“你真棒”、“回答的太好啦”、“有创意,这点连老师都没想到”……在作业中,当学生计算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会及时地加以肯定:写上“有进步”、“继续努力”或者画面红旗、画个笑脸、画颗星星。这些都会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而产生积极的效应。
五、教学过程,渗透培养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學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怎样体现全过程始终贯穿?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各个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比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学生比较能力的初步培养;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数学课的各个环节中。一节课,不论是开始的复习,中间的新知识教授,还是后面的巩固练习,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复习时其中的80÷20,教师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而且还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教学例题创设情境图,引导学生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完整有序地叙述应用题的题意,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应用题,还是操作技能,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角”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抽象抽象出角。再动手操作活动的角,来阐明角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直接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拓开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主马汗·哈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J].中外教育研究,2009(3)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4]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