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备课如同导演设计脚本、剧作家编剧一样,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个性化行为,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目前学校中存在的大量备课山寨行为,让这一智慧行为过程仅仅表现在课前几十分钟,从而导致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进而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教师备课应该备在课前,活在课中,思在课后,应该用毕生的精力去,用一生的时间用心去追寻备课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历史教师的课,听课时他总有一个习惯,记下执教教师的教学环节,课后给予点评。可那堂课讲课教师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直到下课,他笔记上没有一个字。那课太吸引人了。课后他问那位执教教师:“你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老师回答:“我花在备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是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的”。
教师朴实的语言,彰显的是高尚的师德,创意的匠心与艰辛,是对教师备课的准确定位。
无独有偶,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界的大师级人物窦桂梅说: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用一生的时间去用心备课。她在一课的备课中对自己的结论进行了很好的诠释。《秋天的怀念》的开头,窦老师在备课时九易其稿,她说:九次思考、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和功夫,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
一个开头竟然如此,一篇课文应如何?一辈子的教学应如何?
1、备在课前
备,顾名思义,准备的意思。教师在备课前要准备什么呢?
⑴领悟课标。学科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
⑵研读教材。如何理解教材呢?可分五步:第一步初读教材,掌握概貌;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要点;第三步理清思路和布局谋篇;第四步统观全文,了解意图,抓住中心;第五步结合实际,确定重难点和双基。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⑶分析学情。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
⑷定位自己。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⑸设计蓝图。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2、活在课中
教学设计是死板的,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智慧的。所以,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执教能力的核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它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善于调控课堂,使课堂气氛既严肃又活跃。严肃时,能使课堂安静,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走,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活跃时,能让学生以积极、愉快的学习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捕捉学生灵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教师提问,师生有效互动,达到培养能力、丰富个性的目的。教师的教法生动,讲解清楚,引人入胜,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思在课后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常常是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应在课后及时加以捕捉,形成书面材料,深化反思行为。在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采用反思日记的策略来反观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效并努力改进。那么教学反思该记些什么呢?
⑴思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的亮点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⑵思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以备日后参考。
⑶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⑷思二次备课
一節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为二次备课做好准备,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 于永正.我这样备课[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5-12-19(5),2006-1-9(5).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去听一位历史教师的课,听课时他总有一个习惯,记下执教教师的教学环节,课后给予点评。可那堂课讲课教师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直到下课,他笔记上没有一个字。那课太吸引人了。课后他问那位执教教师:“你备这堂课花了多长时间?”老师回答:“我花在备课上的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我是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的”。
教师朴实的语言,彰显的是高尚的师德,创意的匠心与艰辛,是对教师备课的准确定位。
无独有偶,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界的大师级人物窦桂梅说:最高境界的备课是用一生用心去备课。师者知在先,好的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教艺,备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先进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用一生的时间去用心备课。她在一课的备课中对自己的结论进行了很好的诠释。《秋天的怀念》的开头,窦老师在备课时九易其稿,她说:九次思考、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和功夫,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
一个开头竟然如此,一篇课文应如何?一辈子的教学应如何?
1、备在课前
备,顾名思义,准备的意思。教师在备课前要准备什么呢?
⑴领悟课标。学科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
⑵研读教材。如何理解教材呢?可分五步:第一步初读教材,掌握概貌;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要点;第三步理清思路和布局谋篇;第四步统观全文,了解意图,抓住中心;第五步结合实际,确定重难点和双基。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⑶分析学情。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
⑷定位自己。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
⑸设计蓝图。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2、活在课中
教学设计是死板的,预设的;课堂教学是灵动的、智慧的。所以,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执教能力的核心,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它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善于调控课堂,使课堂气氛既严肃又活跃。严肃时,能使课堂安静,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走,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活跃时,能让学生以积极、愉快的学习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捕捉学生灵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教师提问,师生有效互动,达到培养能力、丰富个性的目的。教师的教法生动,讲解清楚,引人入胜,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思在课后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常常是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应在课后及时加以捕捉,形成书面材料,深化反思行为。在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采用反思日记的策略来反观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效并努力改进。那么教学反思该记些什么呢?
⑴思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的亮点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⑵思失败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以备日后参考。
⑶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⑷思二次备课
一節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为二次备课做好准备,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 于永正.我这样备课[N].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5-12-19(5),200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