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字落实”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常用教学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虽然记住了大量的词义,但遇到课本上没有的文言文时,死记硬背的那些词义并不能帮助他们读懂文章的意思。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法的弊端在于忽视了一个“用”字。文言词语,用,则难者亦易矣!
一、说话用点文言词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是真正把文言文学到家了的孔乙己在面临唯一的下酒菜(一小碟茴香豆)快被孩子们要完时,叉开手指,罩着茴香豆,对一群还不识字的小孩子说的话。话虽显得迂腐,小孩子们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但他们很感兴趣,所以蹦蹦跳跳地围着孔乙己团团转。也许,以后那些小孩一見到孔乙己,就会蹦蹦跳跳地叫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样一来,在快乐的欢呼声中,“乎”“哉”“也”三个文言虚词就嵌入了孩子们心中。应该说,孔乙己不仅带给了孩子们快乐,而且带给了孩子们知识,甚至可以说,孔乙己就是这几个孩子的文言文启蒙老师。
如果说孔乙己有些猥琐,其猥琐有点儿糟蹋文言文的古色古香,那就看看以一剂青蒿素为国人争光的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领奖时的演讲:“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没想到,一位钻研理科的科学家,竟然对文言文非常感兴趣,竟然在国外的大雅之堂上一字一句说得那样有滋有味。与其说屠呦呦是在讲解青蒿素的提取原理,倒不如说她在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说实话,笔者在欣赏屠呦呦的精彩演讲时,对她所引用的这几句文言文特别感兴趣。“绞取汁,尽服之”——在那样的场合,这样的文言被屠呦呦用抑扬顿挫的声音那么一演讲,印象特别深刻。
语文教师不妨学学孔乙己,学学屠呦呦,在日常用语或演讲中,也适当用点文言词句。比如,表扬××文的作文写得好,可以说“文者,作家也”,以加强学生对“……者……也”这个判断句的理解;批评夸夸其谈的学生,不说“整天说空话不做实事”,而说“言而不行也”。教师带头说,学生跟着说。久而久之,有了口头交流的氛围,难懂的文言词语就会像口头禅一样,顺口就来。
事实上,口语的习惯性和经常性是可以化解文言文疑难字词的,倘若口语再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就更好了。
有些学生不愿意背文言文,却喜欢把文言文改成现实的搞笑版,常在口边当歌唱。比如《大道之行也》的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学生据此改成的现实搞笑版是:“大道之行也,学业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师不独教其教,不独学其学,使道有所传,学有所用,惑有所解,语、数、外、物、史、地者,皆有所教,文有分,理有归。后进学子不弃也,尽力而扶之,使其不落于伍。是故学风而大兴,舞弊抄袭而不作,故书声而琅琅,是谓大同。”虽然这种现实搞笑版的文言文常常存在着较多的消极因素,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二、白话也可译文言
把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成白话文是文言文教学测评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但这样的练习做多了,学生会感到厌倦;再者,由于这样的练习极容易在网上搜索到答案,不少不愿意做的学生就走了“捷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反过来,把白话文译成文言文呢?
要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学生就要寻找最恰当的文言词语。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对大量的文言词语进行认真选择、反复比较和深入分析,而这些复杂的思维活动正是探究性学习最提倡的要素。这样做,刚开始会有一些难度,教师不妨从较容易的地方入手,比如信手拈一段课本上学生最熟悉的现代文,让他们将其改成文言文。朱自清《背影》中那个最感人的片段——父亲买橘的背影,学生改成了这样的文言文:“余凭窗观之,惟见青衫马褂,蹒跚于铁轨,攀匐于月台……家父力不从心,而执意为吾买橘。睹其背影,目润之,鼻酸之,心忧之……复顾之,家父则以长袍裹橘而返。行至月台,散橘于地,手攀之,腿缩而上焉,复裹橘起行。余疾往,搀而归。家父置橘座中,轻拂其尘,自得矣,曰:‘吾且归矣,至京传书以告!’目送之。家父行数步,回首复曰:‘归座矣!’既而背影混迹于红尘,不复辨之,方归座,泪潸然。”尽管学生的翻译不尽完美,但教师不必做更严格的要求,因为这会伤害学生继续尝试的兴趣。
当学生的畏惧心理消失后,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课外的白话句子,让学生试着翻译。比如,“人生中最享受的时刻,莫过于完成了一件别人都觉得你完成不了的事,莫过于你做好了一件别人完全没想到的事”,学生翻译成“幸甚者,一则成人之不信,一则成其不意”。再如,“多年以后,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今天的快乐”,学生翻译成“数载矣,笑靥不知犹记否”。学生大多喜欢生活中的小说明文,如果把白话文的小说明文翻译成文言文,他们会觉得别有风味。比如,“天下的狗有温顺的,有凶恶的,有乖巧的。狗的性格有很多种,但大多都是温顺的。有的狗在盲人前面为盲人带路,有的狗趴在门口为主人看家。狗非常听话,让它来它就来,让它走它就走。狗很喜欢吃肉,它对主人非常忠心,他有时会摇尾巴来表示对人的友好。狗如果遇到凶恶的人会大声狂叫,甚至咬住那个凶恶的人。但是狗终究是善良的,而不知道真相的人却给它起了个不好的名字。”学生把这则小说明文译成了这样的文言文:“天下之犬,顺者有之,恶者有之,乖者有之。犬性夥,然多为顺。或导路于瞽者,或守户于家。恭命,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嗜肉,忠其主,或摇尾以示其好。遇恶则狂吠,甚则啮其人。然犬本善也,而不知者则恶其名。”译文中的不少文言词是有难度的,但学生通过翻译,较容易地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词的意思。 曾见过台湾的理科试题,发现题目中含有不少文言词。湖北2015年的高考数学题也涉及了文言词语,乍一看似乎有点难度,仔细看看,其实不难,反而给人新鲜之感。笔者很想请班上的物理老师帮忙,在物理试题中也用一些文言词,或许“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那些不爱在语文课上学文言文的学生,反倒在物理课上学好了文言文。
跳出校园的圈子,再看看上海房产新政,原文是:“上海市政府出台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七条相关措施,要求落实各区县房价调控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上海将在过去5年土地平均供应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的供应量,确保住房用地供应量达到1000公顷。”学生把这段话译成了这样的白话文:“沪布告七款,平准市。命各区县尽其职守,辨类而施,纠其不法。又拟计五年供地之均,增什之三,达千顷。”这样的翻译难度虽大,但值得尝试,因为它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学文言文不是为了秀文采,而是为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其作用跟我们现代人写白话文是一样的。
三、作文写成文言文
在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着把作文写成文言文。
近年高考,不时有文言体的作文让阅卷教师刮目相看。笔者把这样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学生很感兴趣。——“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ɡ] ,至於弱冠,不明犍[jiān] 状。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 。洎[jì]其成立,未识豜豭[jiān jiā]。每啮毚臑[niè chán nào],然竟不知其夋[qūn]兔。……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jìnɡ]也。今其不宜瞡[ɡuī]瞡,遗祸搙孙。”这段话的意思是:呱呱坠地的小孩,就知道喝牛的乳汁,但到了二十岁,还不知牛的形状。肥壮的猪,(人)每天吃它的肉,但不少人到了成年,还不能分辨公母。(人)常常啃吃兔肘,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完整的兔貌。……人是天地所生,现在反而残害万物,这如生下来就吃母亲的野兽(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果)现在不能悔悟,(就会)遗祸子孙。这篇据传为江苏考生的临场作文,紧扣“绿色生活”这个主题,运用文言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这位作者能准确地运用很多生僻的文言字词写出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或自己的死记硬背,他一定是凭借浓厚的兴趣,经常在作文中运用才达到了熟练掌握的程度。
把作文写成文言文,具體可以分两个阶段来操作:第一阶段是仿写,即教师给一个话题,再给一篇仿写的文言范文,要求学生把规定的几个文言字词用进去;第二阶段,不规定仿写的范文和字词,只要学生能写成文通字顺、表意清楚的文言文就行。
源头活水“用”中来。文言词语用则活,用则趣,用则易。如果教师具备“用”的意识,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文言词语教学这个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襄阳四中义教部)
一、说话用点文言词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是真正把文言文学到家了的孔乙己在面临唯一的下酒菜(一小碟茴香豆)快被孩子们要完时,叉开手指,罩着茴香豆,对一群还不识字的小孩子说的话。话虽显得迂腐,小孩子们也不一定能完全听懂,但他们很感兴趣,所以蹦蹦跳跳地围着孔乙己团团转。也许,以后那些小孩一見到孔乙己,就会蹦蹦跳跳地叫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样一来,在快乐的欢呼声中,“乎”“哉”“也”三个文言虚词就嵌入了孩子们心中。应该说,孔乙己不仅带给了孩子们快乐,而且带给了孩子们知识,甚至可以说,孔乙己就是这几个孩子的文言文启蒙老师。
如果说孔乙己有些猥琐,其猥琐有点儿糟蹋文言文的古色古香,那就看看以一剂青蒿素为国人争光的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领奖时的演讲:“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没想到,一位钻研理科的科学家,竟然对文言文非常感兴趣,竟然在国外的大雅之堂上一字一句说得那样有滋有味。与其说屠呦呦是在讲解青蒿素的提取原理,倒不如说她在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说实话,笔者在欣赏屠呦呦的精彩演讲时,对她所引用的这几句文言文特别感兴趣。“绞取汁,尽服之”——在那样的场合,这样的文言被屠呦呦用抑扬顿挫的声音那么一演讲,印象特别深刻。
语文教师不妨学学孔乙己,学学屠呦呦,在日常用语或演讲中,也适当用点文言词句。比如,表扬××文的作文写得好,可以说“文者,作家也”,以加强学生对“……者……也”这个判断句的理解;批评夸夸其谈的学生,不说“整天说空话不做实事”,而说“言而不行也”。教师带头说,学生跟着说。久而久之,有了口头交流的氛围,难懂的文言词语就会像口头禅一样,顺口就来。
事实上,口语的习惯性和经常性是可以化解文言文疑难字词的,倘若口语再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就更好了。
有些学生不愿意背文言文,却喜欢把文言文改成现实的搞笑版,常在口边当歌唱。比如《大道之行也》的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学生据此改成的现实搞笑版是:“大道之行也,学业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师不独教其教,不独学其学,使道有所传,学有所用,惑有所解,语、数、外、物、史、地者,皆有所教,文有分,理有归。后进学子不弃也,尽力而扶之,使其不落于伍。是故学风而大兴,舞弊抄袭而不作,故书声而琅琅,是谓大同。”虽然这种现实搞笑版的文言文常常存在着较多的消极因素,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是大有裨益的。
二、白话也可译文言
把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成白话文是文言文教学测评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但这样的练习做多了,学生会感到厌倦;再者,由于这样的练习极容易在网上搜索到答案,不少不愿意做的学生就走了“捷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反过来,把白话文译成文言文呢?
要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学生就要寻找最恰当的文言词语。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对大量的文言词语进行认真选择、反复比较和深入分析,而这些复杂的思维活动正是探究性学习最提倡的要素。这样做,刚开始会有一些难度,教师不妨从较容易的地方入手,比如信手拈一段课本上学生最熟悉的现代文,让他们将其改成文言文。朱自清《背影》中那个最感人的片段——父亲买橘的背影,学生改成了这样的文言文:“余凭窗观之,惟见青衫马褂,蹒跚于铁轨,攀匐于月台……家父力不从心,而执意为吾买橘。睹其背影,目润之,鼻酸之,心忧之……复顾之,家父则以长袍裹橘而返。行至月台,散橘于地,手攀之,腿缩而上焉,复裹橘起行。余疾往,搀而归。家父置橘座中,轻拂其尘,自得矣,曰:‘吾且归矣,至京传书以告!’目送之。家父行数步,回首复曰:‘归座矣!’既而背影混迹于红尘,不复辨之,方归座,泪潸然。”尽管学生的翻译不尽完美,但教师不必做更严格的要求,因为这会伤害学生继续尝试的兴趣。
当学生的畏惧心理消失后,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课外的白话句子,让学生试着翻译。比如,“人生中最享受的时刻,莫过于完成了一件别人都觉得你完成不了的事,莫过于你做好了一件别人完全没想到的事”,学生翻译成“幸甚者,一则成人之不信,一则成其不意”。再如,“多年以后,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今天的快乐”,学生翻译成“数载矣,笑靥不知犹记否”。学生大多喜欢生活中的小说明文,如果把白话文的小说明文翻译成文言文,他们会觉得别有风味。比如,“天下的狗有温顺的,有凶恶的,有乖巧的。狗的性格有很多种,但大多都是温顺的。有的狗在盲人前面为盲人带路,有的狗趴在门口为主人看家。狗非常听话,让它来它就来,让它走它就走。狗很喜欢吃肉,它对主人非常忠心,他有时会摇尾巴来表示对人的友好。狗如果遇到凶恶的人会大声狂叫,甚至咬住那个凶恶的人。但是狗终究是善良的,而不知道真相的人却给它起了个不好的名字。”学生把这则小说明文译成了这样的文言文:“天下之犬,顺者有之,恶者有之,乖者有之。犬性夥,然多为顺。或导路于瞽者,或守户于家。恭命,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嗜肉,忠其主,或摇尾以示其好。遇恶则狂吠,甚则啮其人。然犬本善也,而不知者则恶其名。”译文中的不少文言词是有难度的,但学生通过翻译,较容易地理解并记住了这些词的意思。 曾见过台湾的理科试题,发现题目中含有不少文言词。湖北2015年的高考数学题也涉及了文言词语,乍一看似乎有点难度,仔细看看,其实不难,反而给人新鲜之感。笔者很想请班上的物理老师帮忙,在物理试题中也用一些文言词,或许“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那些不爱在语文课上学文言文的学生,反倒在物理课上学好了文言文。
跳出校园的圈子,再看看上海房产新政,原文是:“上海市政府出台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七条相关措施,要求落实各区县房价调控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税收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上海将在过去5年土地平均供应量的基础上,再增加30%的供应量,确保住房用地供应量达到1000公顷。”学生把这段话译成了这样的白话文:“沪布告七款,平准市。命各区县尽其职守,辨类而施,纠其不法。又拟计五年供地之均,增什之三,达千顷。”这样的翻译难度虽大,但值得尝试,因为它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人学文言文不是为了秀文采,而是为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其作用跟我们现代人写白话文是一样的。
三、作文写成文言文
在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着把作文写成文言文。
近年高考,不时有文言体的作文让阅卷教师刮目相看。笔者把这样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学生很感兴趣。——“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ɡ] ,至於弱冠,不明犍[jiān] 状。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 。洎[jì]其成立,未识豜豭[jiān jiā]。每啮毚臑[niè chán nào],然竟不知其夋[qūn]兔。……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jìnɡ]也。今其不宜瞡[ɡuī]瞡,遗祸搙孙。”这段话的意思是:呱呱坠地的小孩,就知道喝牛的乳汁,但到了二十岁,还不知牛的形状。肥壮的猪,(人)每天吃它的肉,但不少人到了成年,还不能分辨公母。(人)常常啃吃兔肘,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完整的兔貌。……人是天地所生,现在反而残害万物,这如生下来就吃母亲的野兽(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果)现在不能悔悟,(就会)遗祸子孙。这篇据传为江苏考生的临场作文,紧扣“绿色生活”这个主题,运用文言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这位作者能准确地运用很多生僻的文言字词写出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或自己的死记硬背,他一定是凭借浓厚的兴趣,经常在作文中运用才达到了熟练掌握的程度。
把作文写成文言文,具體可以分两个阶段来操作:第一阶段是仿写,即教师给一个话题,再给一篇仿写的文言范文,要求学生把规定的几个文言字词用进去;第二阶段,不规定仿写的范文和字词,只要学生能写成文通字顺、表意清楚的文言文就行。
源头活水“用”中来。文言词语用则活,用则趣,用则易。如果教师具备“用”的意识,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用,文言词语教学这个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襄阳四中义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