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要将培养国际工匠,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作为中职教育的新课题和新目标。本文通过介绍东莞市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在探索“国际工匠”人才培养方面所作的一些实践探索,提出构建培养国际工匠的“内引外联”范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国际工匠;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总方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如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当然也就具备了培养全球通用的中国匠人的能力。职业教育面向全球,走上世界,是人民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诉求,也是职业教育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要共同致力于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的人才,支持沿线各国实现“五通”(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而实现沿线国家互利共赢。职业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培养“国际工匠”就成为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李总理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8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由此可见,培育工匠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当“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施后,中国产品、中国技术等纷纷走向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国际工匠,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便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和新目标。
二、中职学校“国际工匠”人才培养实践探究
国际工匠的培养,仅靠一校之力很难成功,所以必须借助国内外的职业教育资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根据东莞“世界工厂”“制造之城”的城市特色以及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出“内引外联”合力育人的“国际工匠”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内引外联”范式,即通过关注国际社会人才的需求趋向,采取多项措施,联合国内外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能引进就系统引进,不能引进的就采取联合形式培养“国际工匠”的新模式。近年的實践证明,该范式有利于提升国际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学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
(一)树立人才培养的国际目标,创新专业的内涵设置
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新政的提出,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参与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时,需要大量具有国际素养的专业匠人。学校抓住这一宝贵的历史机遇,及时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组织专业带头人通过调查研究、访谈研究、问卷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着重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增设了不少符合现代国际化企业需求的新型专业方向。如,在原电子专业基础上增设了德国工业机器人专业和新加坡电梯专业,在原财经类专业基础上增设了台湾会计专业;在德国IHK机电师地基础上增设机器人方向,并携手固高科技达成共建工业4.0生产线、机器人共性技术平台等意向;联合龙华科技大学、东南科技大学等院校开办电子技术应用、烹饪(烘焙方向)、室内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四个台湾课程专业,不断丰富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
创新专业的内涵设置,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为了使中职学校学生能够满足国际社会对国际通用人才的需求,并由此推动中职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二)革新课程建设标准,将国际技能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
培养国际通用人才,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国际通用的技术技能。学校从课程建设入手,根据国际技能技术标准,革新学校的课程建设,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国际技能技术标准元素,提升学校国际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革新电梯专业课程建设标准。根据新加坡电梯人才用人标准进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电梯方向)课程建设,教务处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对该课程的学期安排、学时数、总学分、考试学期、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确定。
二是革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与德国专家团队一道研读德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相关内容,分析工业机器人的岗位能力知识点,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认识规律与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表,开发校本教材。
三是革新台湾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为满足台资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会计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对台湾ERP专班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设置,开设包括用友高新软件、市场营销、数据库、企业资源规划(ERP)、企业管理、现代物流基础、创意与创新、商务英语等课程。
(三)强化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了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国际化专业水平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强化教师的国际视野,以提升国际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是聘请国外的企业讲师进学校培训专业教师。聘请国外技术专家到校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例如,为提升德国工业机器人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学校邀请了德国的电气自动化讲师何克瑟尔·穆勒为机电专业课的教师讲授“行动教学法”,将原生态的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引进专业课教学,推动“国际工匠”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二是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岗学习。学校运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跟岗实践,在跟岗的过程中,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以此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设立国际要素的评价标准,保障全球通用的匠人质量
为了确保全球通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从专业技术评价标准、国际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标准、国际工具素养能力评价标准来对国际匠人进行评价。
如,新加坡的电梯CP2:2000标准就是建立在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在新加坡建立电梯行业统一的技术规范。学校为此专门开发了《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机械制图与识图》《电安装与调适技术》《电梯电气控制》等与新加坡技术标准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出版教材,并实施新加坡专业教学方式;同时,根据新加坡工程师认证资格条件,将其评价标准条目化,以Outcad评价标准、中级电工评价标准、电梯维保证评价标准等标准对电梯专业学生进行人才评价;组织学生考取工程师资格,获得全球通用的电梯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赴新加坡实习就业成为一名掌握国际技术标准的“国际工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中职生赴海外工作或者去合资企业工作,其掌握的扎实的专业技能等工具融合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胜任工作岗位,而国际工具素养的评价标准则是保障“国际工匠”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譬如对专业英语的掌握水平。学生身处国际环境中,如果不懂专业技术英语,则无法读懂机器的使用说明书,也就谈不上安全操作机器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语言工具是中职学生能否成功赴海外工作成为国际工匠的一个重要条件。
为此,学校成立国际文化学院,聘请外教对准国际工匠学生进行英语、德语、法语的教学,配备相应的语言诊断室,纠正学生的用语习惯,培养学生地道的外语能力。针对电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还开发了《电子技术专业英语》等校本教材;組织学生参加雅思英语等级考试,安排专业教师负责办理学生的签证手续等。
其次是对所在国法律的了解和掌握。身处异乡他国,中职生在学习相关专业法律知识以外,还应该增强对所在国《劳动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的学习。如新加坡作为法律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其建筑中的电梯也是政府法律监管的对象,在《建筑物维护与管理(电梯与建筑管理)规划2005》这部法规中对每一个阶层人员(包括建筑物业主、电梯承包商、核准人注册工程师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职责划分。针对这些规定和要求,学校的职业素养讲师团队专门设计和开发了国外法律知识课程,以帮助即将赴海外工作的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以更好地适应海外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2016年,新加坡建设局等部门考察团莅临学校考察时,就确立联合培养国际化电梯人才机制。2017年10月,学校2015级电梯专业5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远赴新加坡从事电梯维修保养工作。这次学生出国,是东莞第一例中职学生以技术工种远赴海外工作,拓展和提升了东莞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发展空间。
培养国际化高技能的“国际工匠”,对于东莞职教人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对东莞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次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但是,由于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难免会有不足与稚嫩之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定不少。比如,在推进国了国际工匠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推动构建政府之间、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机制,在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方在育人过程中协调一致的作用。另外,“国际工匠”人才培养对于现行的中职教学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改革中职课程体系以实现对接国际人才评价标准、如何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等问题,给了我们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机会。
总之,中职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要求,去探寻通过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来实现中职学生精准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具备国际视野的途径,以此提升中职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共享意识。中职学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和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效率,把培养国际通用的中国匠人变为新时代的现实,让职业教育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世界带去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给世界送去优质的国际工匠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柳艳.高职院校伴随企业“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C版,2017(12).
[2]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4):24-29.
[3]曾宪奎.工匠精神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J].学术探索,2017(8):97-101.
[4]刘海,荣国丞.“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职业技术教育,2015(30).
【关键词】中职学校;国际工匠;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总方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如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当然也就具备了培养全球通用的中国匠人的能力。职业教育面向全球,走上世界,是人民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诉求,也是职业教育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要共同致力于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的人才,支持沿线各国实现“五通”(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而实现沿线国家互利共赢。职业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承担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培养“国际工匠”就成为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李总理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8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由此可见,培育工匠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当“一带一路”倡议得以实施后,中国产品、中国技术等纷纷走向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国际工匠,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便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和新目标。
二、中职学校“国际工匠”人才培养实践探究
国际工匠的培养,仅靠一校之力很难成功,所以必须借助国内外的职业教育资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根据东莞“世界工厂”“制造之城”的城市特色以及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创造出“内引外联”合力育人的“国际工匠”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内引外联”范式,即通过关注国际社会人才的需求趋向,采取多项措施,联合国内外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能引进就系统引进,不能引进的就采取联合形式培养“国际工匠”的新模式。近年的實践证明,该范式有利于提升国际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学校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
(一)树立人才培养的国际目标,创新专业的内涵设置
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新政的提出,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参与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中时,需要大量具有国际素养的专业匠人。学校抓住这一宝贵的历史机遇,及时对专业建设进行调整。组织专业带头人通过调查研究、访谈研究、问卷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着重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增设了不少符合现代国际化企业需求的新型专业方向。如,在原电子专业基础上增设了德国工业机器人专业和新加坡电梯专业,在原财经类专业基础上增设了台湾会计专业;在德国IHK机电师地基础上增设机器人方向,并携手固高科技达成共建工业4.0生产线、机器人共性技术平台等意向;联合龙华科技大学、东南科技大学等院校开办电子技术应用、烹饪(烘焙方向)、室内设计、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四个台湾课程专业,不断丰富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
创新专业的内涵设置,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为了使中职学校学生能够满足国际社会对国际通用人才的需求,并由此推动中职学校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二)革新课程建设标准,将国际技能技术标准融入专业课程
培养国际通用人才,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国际通用的技术技能。学校从课程建设入手,根据国际技能技术标准,革新学校的课程建设,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国际技能技术标准元素,提升学校国际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革新电梯专业课程建设标准。根据新加坡电梯人才用人标准进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电梯方向)课程建设,教务处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对该课程的学期安排、学时数、总学分、考试学期、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进行调整确定。
二是革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与德国专家团队一道研读德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相关内容,分析工业机器人的岗位能力知识点,并结合中职学生的认识规律与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表,开发校本教材。
三是革新台湾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为满足台资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在会计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对台湾ERP专班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设置,开设包括用友高新软件、市场营销、数据库、企业资源规划(ERP)、企业管理、现代物流基础、创意与创新、商务英语等课程。
(三)强化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了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国际化专业水平与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强化教师的国际视野,以提升国际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是聘请国外的企业讲师进学校培训专业教师。聘请国外技术专家到校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例如,为提升德国工业机器人专业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学校邀请了德国的电气自动化讲师何克瑟尔·穆勒为机电专业课的教师讲授“行动教学法”,将原生态的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引进专业课教学,推动“国际工匠”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二是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岗学习。学校运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跟岗实践,在跟岗的过程中,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以此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设立国际要素的评价标准,保障全球通用的匠人质量
为了确保全球通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从专业技术评价标准、国际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标准、国际工具素养能力评价标准来对国际匠人进行评价。
如,新加坡的电梯CP2:2000标准就是建立在人身与财产安全的基础上,在新加坡建立电梯行业统一的技术规范。学校为此专门开发了《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机械制图与识图》《电安装与调适技术》《电梯电气控制》等与新加坡技术标准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出版教材,并实施新加坡专业教学方式;同时,根据新加坡工程师认证资格条件,将其评价标准条目化,以Outcad评价标准、中级电工评价标准、电梯维保证评价标准等标准对电梯专业学生进行人才评价;组织学生考取工程师资格,获得全球通用的电梯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赴新加坡实习就业成为一名掌握国际技术标准的“国际工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中职生赴海外工作或者去合资企业工作,其掌握的扎实的专业技能等工具融合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胜任工作岗位,而国际工具素养的评价标准则是保障“国际工匠”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譬如对专业英语的掌握水平。学生身处国际环境中,如果不懂专业技术英语,则无法读懂机器的使用说明书,也就谈不上安全操作机器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语言工具是中职学生能否成功赴海外工作成为国际工匠的一个重要条件。
为此,学校成立国际文化学院,聘请外教对准国际工匠学生进行英语、德语、法语的教学,配备相应的语言诊断室,纠正学生的用语习惯,培养学生地道的外语能力。针对电梯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还开发了《电子技术专业英语》等校本教材;組织学生参加雅思英语等级考试,安排专业教师负责办理学生的签证手续等。
其次是对所在国法律的了解和掌握。身处异乡他国,中职生在学习相关专业法律知识以外,还应该增强对所在国《劳动法》《合同法》等基本法律的学习。如新加坡作为法律制度非常完善的国家,其建筑中的电梯也是政府法律监管的对象,在《建筑物维护与管理(电梯与建筑管理)规划2005》这部法规中对每一个阶层人员(包括建筑物业主、电梯承包商、核准人注册工程师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职责划分。针对这些规定和要求,学校的职业素养讲师团队专门设计和开发了国外法律知识课程,以帮助即将赴海外工作的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以更好地适应海外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2016年,新加坡建设局等部门考察团莅临学校考察时,就确立联合培养国际化电梯人才机制。2017年10月,学校2015级电梯专业5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远赴新加坡从事电梯维修保养工作。这次学生出国,是东莞第一例中职学生以技术工种远赴海外工作,拓展和提升了东莞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发展空间。
培养国际化高技能的“国际工匠”,对于东莞职教人而言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对东莞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次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但是,由于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难免会有不足与稚嫩之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定不少。比如,在推进国了国际工匠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推动构建政府之间、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机制,在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基础上,充分发挥各方在育人过程中协调一致的作用。另外,“国际工匠”人才培养对于现行的中职教学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改革中职课程体系以实现对接国际人才评价标准、如何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等问题,给了我们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的机会。
总之,中职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要求,去探寻通过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来实现中职学生精准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具备国际视野的途径,以此提升中职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共享意识。中职学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完善和提升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效率,把培养国际通用的中国匠人变为新时代的现实,让职业教育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世界带去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给世界送去优质的国际工匠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柳艳.高职院校伴随企业“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C版,2017(12).
[2]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4):24-29.
[3]曾宪奎.工匠精神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J].学术探索,2017(8):97-101.
[4]刘海,荣国丞.“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职业技术教育,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