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是故乡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m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晓卿曾写道:“回不去的才叫故乡”。远走他乡,游子们最为想念的,大概就是熟悉的家乡风味、熟悉的故乡方言吧。抬头是看不到边的天,低头是望不见路的城,远望是回不去的故乡、见不到的亲人。
  对于故乡,我们始终爱得深沉且炽烈。
  【阅读训练一】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有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徘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作者周作人,选自《雨天的书》)
  思考
  1.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他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中,作者在介绍浙东的黄花麦果糕时,为什么又提起北京、日本的“草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这三种野菜时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的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见到山,才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選自《季羡林散文精选》)
  思考
  1.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发生在故乡的哪些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请对此作具体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其他文献
【阅读前言】  一篇文章中,作者往往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经常会使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来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活动细节。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时应把握动静结合的几种常见的形式:1.动静组合式。即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事物,有的是静态的事物。2.以动衬静。即把握艺术表现手法中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用动态描写去对比、映衬静境。3.化静为动。即赋予无生命的
期刊
【诗词展示】  竹里馆  □[唐]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名句点睛】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创作的一首五绝。全诗虽只有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是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其中,诗歌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比作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诗人独特的想象力,堪称本诗的名句。  【模拟真题】  1.
期刊
【师者一角】  孩子,你今年14岁,你将言语粗俗当成率性,将举止野蛮看作本真,将思想涣散视为自由。你将我不能接受的这一切通通贴上“青春期”的标签,似乎一切理所当然,一切都与你无关,似乎不叛逆就不是青春。   我,今年40岁,我将不用敬语称之为“没教养”,将举止不到位称之为“失态”,将懈怠懒散称之为“不思进取”。我将你那些跟我的要求不配套的通通称之为“堕落”,似乎不扳正你我愧对自己;似乎没有让你走向
期刊
【小荷尖尖】  你们见过更年期碰上青春期的场景吗?  序 曲   2004年冬天的一个清晨,产房里传出洪亮的哭声,从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多年后的某一天,那个母体身上的“炸弹”会被多次引爆。   N年后的现在,更年期的你和正处在青春期的我,激战升级,随时会将屋顶掀起。只是为了一件件比鸡毛蒜皮还小的事,就吵得一发不可收拾,且经常伴随着拳脚相向。战事一起,大的不让小的不成体统,小的不敬畏大的实在不像样。
期刊
【化蝶之作】  上午的网课终于结束了,我伸了个懒腰,趁着吃午饭的空当,赶紧下楼透透气。疫情期间,被隔离在老家,虽然只能上下楼走动、屋前屋后转转,但这比憋在城里没法出门的同学自在多了。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不由得庆幸起来,可一想到父母的严格管制和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我又不禁哀叹起自己的“不幸”来。   恍惚间,我来到家门口的稻场,不经意地踢起脚边的一块小石头,“哐当”一声,石头打在了一个不起眼的土坛
期刊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浓郁的诗情。  童年虽苦涩,夏夜却是
期刊
【精段阅读】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锺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圓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   “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   我走进阿圆的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着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显然是阿圆回家后刚脱下的,一只
期刊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  第一天上课,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
期刊
就“技巧”一词加以诠释,真正意义应当是“选择”,是“谨慎处置”,是“求妥帖”,是“求恰当”。一个作者下笔时,关于运用文字铺排故事方面,能够细心选择,能够谨慎处置,能够妥帖,能够恰当,不是坏事情。假定有一个人,在同一主题下连续写故事两篇,一则马马虎虎,信手写下,杂凑而成;一则对于一句话一个字,全部发展,整个组织,皆求其恰到好处,看去俨然不多不少。这两个作品本身的优劣,以及留给读者的印象,明明白白,摆
期刊
【文题亮相】  好,是壮丽的山川,秀美的田园;好,是朋友的信任,对手的挑战;好,是美丽的邂逅,无悔的错过;好,是宁静的港湾,崎岖的征途……   请以“什么是个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50分)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动笔前,首先要认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