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什么因素是主导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诚然,教育教学原则、调控技巧、激发学生兴趣课堂管理方法、教材处理、课堂应变等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而激疑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应是众多因素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如果把握了激疑的原则和技巧,可以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在这个关键点做出的任何努力都是有价值的。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解的“惑”从何而来?除了学生由生活经验和自主学习产生的“惑”以外,高明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惑”激出来。教师先激疑后解惑,学生才能得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进而为自主学习找到动力。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能力的人,在解疑的过程中,他们对自身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都会有更多的认识。尤其对于后进生来说,激疑更是帮助他们重拾学习信心的重要方法。
管理学上著名的“80/20”原则应用在教学管理上,意味着教师集中80%的资源在20%的关键点上,对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自主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抓住重点,激发疑问,促进思维,无疑是教学中一个关键点。信息技术在此关键点上的应用可以为激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激疑的碰撞,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1.展现生物学的“新”
对学生而言,生物学中新鲜、生动、有趣的东西太多了: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游动的鱼类,无孔不入的细菌,千姿百态的植物。一段精心挑选的视频,与课本上的插图和干枯的标本给学生带来的认知,显然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效果。
在引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其他水生动物”新课前,教师可以展现一段水生动物的视频并提出问题:“你将要看到的这些水生动物,它们都是鱼吗?为什么?”带着这个明确的问题,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鱼的特征与其他水生动物特征的比较上,激发疑问。教师进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以及水里生活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等的特征。学生由此得到的鲜活经验,比起简单地看看书本插图,记忆各种动物的特征,效果明显要好得多。
2.展现生物学的“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挖掘生物学中奇特之处,也是激疑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来展现研究转基因鼠的过程和其性状变化,直观地表明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对转基因的超级鼠性状的作用。这种在现实课堂中不可能直接展示的实验,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来表现,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兴趣,不正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整合的最佳用武之地吗?
3.展现生物学的“趣”
生物学里有趣的东西非常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捷径。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可以这样引入:先调查学生家里养狗或养猫的情况,再让学生描述在家里如何召唤小狗、小猫。对于这个身边的事例,学生有着真实的体验,一般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注。随后,教师播放一段马戏团训练动物表演的视频,再加以适当提问:怎样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小狗学会听话呢?如何让小狗一听见自己的名字就会跑过来呢?学生在有了这样的疑问后,教师指出:要想科学地训练动物,就要先学会区分哪些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动物的学习行为,这是训练动物的基础知识。此时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课本资料,探究资料后的讨论题,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资料分析与解答上了。
4.在拓展生物课堂的宽度时激疑
无论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查阅相关资料,还是利用局域网共享教师或学生的资料作品,抑或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信息技术一旦应用得当,对生物课堂质量的提高作用是很明显的。然而,其关键在于教师要通过激疑及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知识点上,做到形散神不散、收放自如;要通过激疑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在生物学殿堂不断探索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中有“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要妥善解决“处理与改善农民生活与保护白头叶猴的关系”这道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个角色扮演难在要对不同的角色有充分理解,难在要表现各方的利益冲突。农民要生活,要靠砍伐的树木烧水、做饭和取暖,但砍伐树木会导致白头叶猴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可以食用的植物越来越少。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采伐植物必然会触及当地贫困农民的生存利益,现实的矛盾冲突很激烈。学生在理解了矛盾背景之后,对各自籽要扮演的角色充满兴趣,就会充分站在他们所代表的角色立场上发言。矛盾冲突自然地引发课堂上的唇枪舌剑。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分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信息搜索后,充分考虑所代表人物的利益,确保在辩论时做到有理有据。从这个教学实例来看,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拓展到更高层次。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时需注意的细节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避免出现为整合而整合这一现象,要使整合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无论整合的具体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用多种方式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把握激疑这个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点,应该作为整合的重点来思考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激疑手段的有机结合,必将成功地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开个好头。现代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切中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疑问,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不和谐,进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如讲到鸟类筑巢行为时,教师可以提问有没有不筑巢的鸟,先让学生猜想,再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杜鹃把卵产在画眉的巢里,学生明白原来杜鹃竟是既不筑巢也不孵卵,甚至连育雏也不承担的鸟类。教师提到画眉辛辛苦苦把幼雏养大以后才发现不是自己的孩子时,学生大多会对杜鹃和画眉不同的筑巢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教师要把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把信息技术充分用在激疑上,启迪学生的思维。只有把握住这个关键点,生物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轻松、有趣。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解的“惑”从何而来?除了学生由生活经验和自主学习产生的“惑”以外,高明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惑”激出来。教师先激疑后解惑,学生才能得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进而为自主学习找到动力。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能力的人,在解疑的过程中,他们对自身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都会有更多的认识。尤其对于后进生来说,激疑更是帮助他们重拾学习信心的重要方法。
管理学上著名的“80/20”原则应用在教学管理上,意味着教师集中80%的资源在20%的关键点上,对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自主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抓住重点,激发疑问,促进思维,无疑是教学中一个关键点。信息技术在此关键点上的应用可以为激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信息技术与激疑的碰撞,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1.展现生物学的“新”
对学生而言,生物学中新鲜、生动、有趣的东西太多了: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游动的鱼类,无孔不入的细菌,千姿百态的植物。一段精心挑选的视频,与课本上的插图和干枯的标本给学生带来的认知,显然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效果。
在引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其他水生动物”新课前,教师可以展现一段水生动物的视频并提出问题:“你将要看到的这些水生动物,它们都是鱼吗?为什么?”带着这个明确的问题,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鱼的特征与其他水生动物特征的比较上,激发疑问。教师进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以及水里生活的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等的特征。学生由此得到的鲜活经验,比起简单地看看书本插图,记忆各种动物的特征,效果明显要好得多。
2.展现生物学的“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挖掘生物学中奇特之处,也是激疑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Flash动画来展现研究转基因鼠的过程和其性状变化,直观地表明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对转基因的超级鼠性状的作用。这种在现实课堂中不可能直接展示的实验,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来表现,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兴趣,不正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整合的最佳用武之地吗?
3.展现生物学的“趣”
生物学里有趣的东西非常多,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捷径。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可以这样引入:先调查学生家里养狗或养猫的情况,再让学生描述在家里如何召唤小狗、小猫。对于这个身边的事例,学生有着真实的体验,一般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注。随后,教师播放一段马戏团训练动物表演的视频,再加以适当提问:怎样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小狗学会听话呢?如何让小狗一听见自己的名字就会跑过来呢?学生在有了这样的疑问后,教师指出:要想科学地训练动物,就要先学会区分哪些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动物的学习行为,这是训练动物的基础知识。此时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课本资料,探究资料后的讨论题,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资料分析与解答上了。
4.在拓展生物课堂的宽度时激疑
无论是利用互联网优势查阅相关资料,还是利用局域网共享教师或学生的资料作品,抑或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信息技术一旦应用得当,对生物课堂质量的提高作用是很明显的。然而,其关键在于教师要通过激疑及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知识点上,做到形散神不散、收放自如;要通过激疑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他们在生物学殿堂不断探索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中有“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要妥善解决“处理与改善农民生活与保护白头叶猴的关系”这道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个角色扮演难在要对不同的角色有充分理解,难在要表现各方的利益冲突。农民要生活,要靠砍伐的树木烧水、做饭和取暖,但砍伐树木会导致白头叶猴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可以食用的植物越来越少。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采伐植物必然会触及当地贫困农民的生存利益,现实的矛盾冲突很激烈。学生在理解了矛盾背景之后,对各自籽要扮演的角色充满兴趣,就会充分站在他们所代表的角色立场上发言。矛盾冲突自然地引发课堂上的唇枪舌剑。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分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信息搜索后,充分考虑所代表人物的利益,确保在辩论时做到有理有据。从这个教学实例来看,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拓展到更高层次。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时需注意的细节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避免出现为整合而整合这一现象,要使整合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无论整合的具体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用多种方式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把握激疑这个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点,应该作为整合的重点来思考和探索。信息技术和激疑手段的有机结合,必将成功地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开个好头。现代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切中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疑问,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不和谐,进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如讲到鸟类筑巢行为时,教师可以提问有没有不筑巢的鸟,先让学生猜想,再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杜鹃把卵产在画眉的巢里,学生明白原来杜鹃竟是既不筑巢也不孵卵,甚至连育雏也不承担的鸟类。教师提到画眉辛辛苦苦把幼雏养大以后才发现不是自己的孩子时,学生大多会对杜鹃和画眉不同的筑巢行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教师要把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把信息技术充分用在激疑上,启迪学生的思维。只有把握住这个关键点,生物课堂教学才能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轻松、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