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选“杯具”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西看得多了,用得久了,总能总结出些什么。体会也好,心得也罢,这些所得和大家分享,如若能有些许的帮助,也是好的。“楠得好器”的初衷就这样简单。
  有人说:生下来,活下去。人生该是有很多的艰难,日子或是有太多的不易。悲剧总会上演,如何甄选,是一门穷一生都无法练达的学问。于是,散淡人生于一席茶间。非避世,是温雅与平和的生活求索。然,一席茶的杯具,依然需要鉴别的锐利眼光。
  杯具,无非材质和器形的区别。
  材质,选择之初
  材质是杯形的基础,只有某种杯形选对了材质,杯具的审美情趣和使用性能才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目前市面上最常见到的材质,从传统的白瓷、青花瓷,到近几年的汝瓷、青瓷、颜色釉、柴烧、建盏、琉璃等,让人应接不暇。一般而言,青花、白瓷和颜色釉之类的器具,坯体偏薄,手感较轻盈。汝瓷、柴烧、琉璃和建盏类器具,坯体和釉色都较厚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取合。
  关于釉色,一般建议器具内部为白色或近似白色的浅色系,这样利于欣赏茶汤色泽。当然,柴烧和建盏类茶器乐趣在于欣赏它的釉色的变幻,另当别论。
  不过无论哪种材质,最基准点:釉料和坯体要安全,无任何化学添加。关于这方面的鉴别能力,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经验积累。最可靠的做法是寻找品牌信誉较好的茶器企业,或者具备这方面能力的朋友推荐。
  虽是茶杯,却也属于日常食用具的一种。其实,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是基于安全的问题。因为茶有着某种文化内涵,所以与之相关的杯具也就有了更繁复多样的可能性。
  器形,斟酌后定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千多年的饮茶史,给予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浩瀚素材。琳琅满目,已不足以形容我们所能遇到的茶器器形。因人的审美意象不同,并没有哪一种器形更美好,只有哪种器形更适合喝茶或者喝哪一类茶。
  在坯体和釉色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器形的选择更多的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就好。
  茶器的器形,又有杯和盏之分。杯,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盏,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无论杯盏,较适宜饮茶的器具有着一些共同点。
  一般而言,直口深腹的杯,易于保持茶汤的温度和闻香,是最常用最好用的器形,如鸡缸杯、花神杯、马蹄杯。而高足、矮足之类的杯,则是依据宋时的审美趣味,应用于茶的一种发展和尝试;敞杯盏,多浅腹,利于散热,聚香功能稍差,如斗笠盏,以及根据口沿的不同而再做细致的区分,如敛口、敞口、束口、撇口盏。
  无论杯盏,挑选到自己心仪的器形后,上手用是更为关键的一步。把盏品茗,手感和唇感的愉悦契合恰当才正好,这也要求材质和器形的结合。手感,触摸釉色讲求温润,把玩时,坯体薄要薄如磬,厚要有浑然厚重的质感,器形则要大小适中,腹不宜过深,口不宜过敞。唇感,只一条:器和唇的贴合感好。这话并没有标准,因人而异,从心而定。
  杯具,是一席茶间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部分。喝茶的日子久了,就难免萌生为自己挑选一两个私杯的念头。繁杂的商品时代,让选择变得复杂。所幸无碍,我们抽丝剥茧,一丝一缕细究慢寻便好。
  总结:
  器具要讲究,方方面都可以讲究。哪里的瓷土做的坯,哪里的矿物颜料上的釉,哪位大师操刀拉坯上釉,柴窑还是电窑……讲究的是艺术品,我们会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当然,如果有条件当然可以上手一用。可为自己挑选的杯具,讲求的是实用价值,好用,性价比高,适合自己,才刚刚好。
其他文献
自中国人开始饮茶之始,茶會便应运而生。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茶会古时又名“茶宴”、 “汤社”,最早可上溯至东晋时期。茶作为一道饮品,承载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同样,茶会作为中国式聚会的一种方式,也记录着中国人的交际与生活,反映深刻的时代与人文背景。亦如本刊专栏作者沈学政老师所说“茶会是一种社会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性。”  如何去理解茶会的“功能性”,它有酒会、宴会等聚会相仿的功能,却有它们不具
期刊
当今的茶会,已经成为茶界的一道绚丽的风景,茶会的组织,又多以茶席的形式和面目出现。好看、靓丽的茶席布置,几乎雷同,多是席主表情严肃,插一枝花,一壶五杯,刻意模仿的痕迹明显。千篇一律的茶会、茶席、雅集,让参与者失去了新鲜感以后,渐渐地审美疲劳,让人感觉茶席的存在变成了形式主义,以至于感觉刻意、刻板、耗时、费力,背离了自在愉悦喝茶的初衷。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呢?究其本质,还是我们缺乏对茶席设计
期刊
茶会的主题与形式固然是多样的,但作为以茶为名之雅聚必有其基本原则。然而,观照近年来兴起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茶会,有一些已经偏离了茶会的本来面目,出现了各种问题。大略说之,有以下几点。  其一,喧宾夺主,不知茶味。茶会当然需要营造喝茶的环境,或者说品茗空间。挂画、插花、焚香、抚琴等游艺项目的设置能够起到较好的陪衬效果。但茶会的不二主角一定是茶,泡茶以及茶汤才是茶会的灵魂,品茗空间的设计与营造、茶席的布排
期刊
唐贡山下,邵国强请我们喝野生的手工茶。沸水注入玻璃杯,阳羡茶的叶片在汤中慢慢舒展,空气中开始飘漾略含甜味的醇香。未上口,我已陶醉在这茶的色香形态中。轻抿一口,邵国强见我点头称许,像孩子般笑了。他说这茶长在廿三弯上,无污染,无公害。  我到过宜兴许多次,第一次听说廿三弯。  廿三弯又名啄木岭,是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间的一座界山,传说当年项羽被刘邦追杀,慌不择路,从这里策马翻山越岭逃到浙江,在山坡上留下
期刊
一场茶会的策划实施就如同一句古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周密细致的策划是茶会的灵魂,也是茶会主办者前期发挥所有灵性思维,后期踏踏实实逐一落实的主线条。前几年,茶会不多见,茶人们的聚会并不是很有主题性,形式上对于环境、器物、氛围的营造并不是很讲究美感。现在,各地举办的茶会多了起来,大家不仅在茶会主题上各出奇思,在场地选择上也是新招迭出。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内容的茶会,一定要扣紧“茶”这
期刊
1茶会与看茶艺表演有何不同?  “茶会”是大家以茶为媒介达到参与欣赏泡茶、品赏茶汤,或朋友联谊的目的。“看茶艺表演”是看别人从事茶道演示或茶艺表演,或许也可能喝到一杯茶。  2茶会如何分成纯品茗与联谊性?  为庆祝公司成立百年,以茶会的方式庆祝,设数十茶席,来宾游走于茶席间,一面喝茶一面交谈。这是联谊性的茶会。  邀请一些朋友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一位泡茶师或多位泡茶师,大家坐在每席泡茶师面前欣赏泡
期刊
从仓桥直街到前观巷,穿越居民区,七拐八弯,在一条幽深静寂的巷子里,于黛瓦之下、粉墙之上,我又看到了“青藤书屋”的牌匾。  第二次走进这个小院,满眼陈迹,竟如故1日。记得七年前我独自到绍兴游玩,意外到此,一场原本无可无不可的参观,瞬间变成两个灵魂跨越时空的邂逅——不是我撞鬼,实在是书屋主人绝世的才华,附着在字里画间,震摄住了我,令我不得不记住他、记住这个疯子:姓徐名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
期刊
每日维他命苏苏 老蒲 在福州北三环中路和平西桥地铁站边,有个小区叫和平街拾一区。在和平街拾一区,有个新开张的茶空间叫“拾一叵”。  如果不是好友介绍,你不会对这个藏匿在二楼的拾一区有任何好感。虽然从门脸儿看,这儿几乎和任何一个街边茶社毫无二致,甚至跟高端大气上档次或者低调奢华有内涵都不沾边儿。但如果你肯多花两分钟推开大门,攀几层阶梯,进入待客区,一定会后悔刚才轻率的念头。  “拾一區”是“风子”和
期刊
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吃橘子,大的橘子酸,小的橘子甜,当我们拿起酸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太酸,要庆幸它是大的;当我们拿起小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是小的,要庆幸它是甜的。”人生便是如此,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别在意是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风景,惟愿轻轻走过,一路莲花次第开放。  对于茶客而言,我很喜欢一句话——路过的终点在手心。茶也是如此,一如旅途的风景一般,一方山水的邂逅,或许此生便是
期刊
武夷茶人中,我与阿松相识最早。他在上海有茶铺,每次路过我总爱去那里小坐。他家的岩茶,我喝得多,买得也多,百年老枞水仙、水金龟、肉桂……都让我回味无限。每当我赞不绝口时,阿松就自信满满地说慧苑坑最深处、“鬼洞”、牛栏坑都有他们家的茶园,给我看那里的照片,真美。  “什么时候去看看。”我情不自禁。“好呵。”他一口答应。  这话一说多年。甲午中秋,友人徐谦邀我上武夷。前两天,我在桐木关。阿松通过微信得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