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奶茶的印度缩影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到过印度,品过印度奶茶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种浓郁香滑、绵长悠久的美味。印度奶茶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融入比其它国家更多种类的香料和其它物质,形成了浓郁馥香、能让人在炎热气候里保持清醒的、独具风味的饮品。刚到印度时,我觉得印度奶茶很神秘,而当我亲眼看完其制作过程,又会发现它没那么复杂:先将牛奶加入适量的水在鍋里煮沸,而后加入红茶与香料。对于香料讲究的人,一般会加生姜片、茴香、肉桂、槟榔和肉豆蔻等,简单的则只加白糖和生姜。继续沸腾一会儿,改用小火炖五六分钟,滤掉茶叶,倒入杯中就可以饮用了。不过,流行于南印度一带的“拉茶”,味道虽与北印度的奶茶差不多,但做法就需要一些技巧了。 “拉茶”在制作时,是将装着牛奶与煮好的茶水的两个杯子在一定的距离之间互相倒来倒去,就像把茶水拉来拉去一般,直到完全调和在一起为止,所以被称为“拉茶”。印度奶茶由于加入的香料多,加上放的牛奶、白糖量比较大,口味就像印度的食品一样浓重,散发出一种浓郁的调和香料味,闻起来浓香赴鼻,喝起来香甜可口。在炎热的天气里,奶茶令人精神倍增,思维清晰。尽管有一些其它国家的人无法适应印度奶茶,但印度人则甘之若饴,深爱有加。因为有牛奶和白糖,奶茶中含有很高的热量,所以印度奶茶除解渴外还有极强的抗饥饿作用。当饥肠辘辘的时候,一杯茶水下肚,至少几十分钟之内,肚子不会再咕噜咕噜抗议了。因此,许多印度人在劳动之余,都喜欢饮一杯暖暖的奶茶,将疲劳与饥饿一扫而光。 在印度,奶茶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配上茶点一起食用。印度生产的甜点种类非常多,它们都可以做为茶点使用。在茶店或街头,总能看见穿着时尚、有钱的人在喝茶时,手里都捏着一块上等的甜品,同时享用。
  或许是印度奶茶的醒神功能显著,在旅行中我发现,跑长途的印度汽车司机对奶茶钟爱有加,每一趟旅途都不能少了它。印度的道路交通服务站也不同于以供应地方特色商品、饮料、酒类及饮食为主的中国交通服务站,他们大多只提供印度奶茶与便捷快餐。可能是印度的司机在开车过程中,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没有三五杯乃至十杯八杯印度奶茶喝是不行的。除大型的服务站外,对茶的需求量之大还催生了道路两边无数的小茶店。司机一旦觉得自己疲劳了,就随意在任何一个小茶店停下车,喝上一杯热乎乎、香喷喷的奶茶,然后再出发。而且,这些小店几乎都是通宵经营,所以每到夜晚长途道路的两边,除了路灯,还有无数小茶店的点点灯火。这些灯火,就像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在照亮道路的同时,也保障着夜行人的安全。如今,奶茶在印度民众中的普及与流行,国人难以想象。不仅婆罗门与刹帝利种姓的人饮茶,而且吠舍、首陀罗乃人也一样饮茶;不但教授、学者饮茶,而且学生、职员乃至民工也饮茶:官员、文人饮茶,商人、小贩甚至乞丐也都饮茶。因此, “印度奶茶”成了印度最流行的、超越所有阶层的一种生活饮品。
  印度由于喝茶的人多,所以无论什么场所,都可以见到印度奶茶。据说,在政府、学校、机关的办公室里,人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来一杯印度奶茶。印度人热衷于夜生活,很多入夜里近12点才吃晚饭,饭后还有点心,这样折腾下来,到睡觉时基本上已经是凌晨一两点钟了。睡得晚自然就起不早,所以印度人上班都比较晚,上午9点前开门的单位几乎没有,就是10点、11点,太阳都升起很高了,还有一些单位没有开门,而那些开了门的,有些人还在迷糊中没有完全醒来。见此情景,游人心里都想说,快来一杯醒脑茶吧,不喝如何开始上午的工作呢?印度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在印度就业的朋友跟我说,上班族喝完一杯茶还不行,每天下午四五点钟一定还要再来一杯,这里也叫“下午茶”。印度人在喝茶的时候,除非特别有责任心,而且心肠柔软到极点,否则“神圣不可侵犯”——到了喝茶时间,再重要的工作也得停下来,电脑、文件、公务、业务,什么都不重要,先喝完茶再解决,且喝茶的时候不管谁来,也不会为你办事,你只能静静在一旁等候。办公室里的人,喝茶又都特“斯文”,小小的一杯茶三五口就可以下去,可他们却总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往下呷,没有10分钟8分钟完不了事。印度人喝茶的时间,在其它国家正是最佳的工作时间,因此不熟悉印度“茶情”的外国人,办事基本上都会遇到几次这样的“晾晒”。也许你开始会很尴尬,有时会困惑甚至愤怒,但经历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商场、店铺与一般的工作单位,有茶具的地方人们自己煮,没有器具的每天都会让固定的茶店在固定的时间提着茶壶来送,且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街上见到的小商小贩、车夫民工,每天也总有时间喝上几杯浓香的奶茶。到了喝茶的时间,他们有活不拉,有钱也不挣。甚至穷困潦倒的乞丐,有时在这边刚接过几个卢比,就去那边的茶摊买茶了。更有意思的是,除了单位供茶外,印度竟然连医院、火车、飞机上也会定时供应印度奶茶。
  印度的地理环境适合茶树生长,所以茶叶产区从东到西,由北到南遍布。由于茶叶产量高,价格低廉,制作方法简便,茶汤又美味,使得大多数印度人都喝得起,也喜欢喝,并渐渐地形成了民族嗜好。也正是印度人对茶的这种特殊偏爱,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茶锅茶摊无处不在。但如果每天喝很多“印度奶茶”,又不经常运动,人极容易发胖。故此在印度见到的胖人很多,有人说“印度奶茶”是造成印度人过度肥胖的“罪魁祸首”之一,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有些国人因贪嗜烟酒而疾病缠身,但仍然不愿意戒绝一样,尽管有些印度人已经很胖,甚至还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茶病”,但依然无法割舍“印度奶茶”。在这个国家,对于某些人来说,命可以没有,茶却不能没有。印度人的敬茶方式也很有特色。我随朋友和他妻子到印度人家做客时,主人请我们坐在铺好的席子上。我学着朋友的样子盘腿而坐,而他的妻子则要双膝并拢屈膝坐下。主人在面前摆上水果、甜食等茶点,备好奶茶,当主人第一次敬茶时,朋友没有立即伸手去接,而是礼貌地表示感谢和推辞,当主人再次敬茶时,他才用双手接过茶杯。我学着接过茶杯,细细品尝,一股浓郁香滑的美味入口,立刻沁人心脾,且回味无穷。 仔细地想一想,世界上有些现象十分有趣:产生在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并融入许多国人的灵魂。而茶叶原产于中国,却在印度落地生根并超越中国,茶成为印度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从引种茶叶到现在,不过才短短一百多年,可就在这弹指一挥间,茶叶已经融入到印度人的生活中,不得不让人感叹。一杯奶茶对应着是独特的“印度文化”,浓缩着印度人对生活的态度,你可以称之为洒脱亦可以觉得是执着。好吧,不管你怎么想,先让我喝完这杯茶……
其他文献
当今的茶会,已经成为茶界的一道绚丽的风景,茶会的组织,又多以茶席的形式和面目出现。好看、靓丽的茶席布置,几乎雷同,多是席主表情严肃,插一枝花,一壶五杯,刻意模仿的痕迹明显。千篇一律的茶会、茶席、雅集,让参与者失去了新鲜感以后,渐渐地审美疲劳,让人感觉茶席的存在变成了形式主义,以至于感觉刻意、刻板、耗时、费力,背离了自在愉悦喝茶的初衷。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些现象呢?究其本质,还是我们缺乏对茶席设计
期刊
茶会的主题与形式固然是多样的,但作为以茶为名之雅聚必有其基本原则。然而,观照近年来兴起的各类大大小小的茶会,有一些已经偏离了茶会的本来面目,出现了各种问题。大略说之,有以下几点。  其一,喧宾夺主,不知茶味。茶会当然需要营造喝茶的环境,或者说品茗空间。挂画、插花、焚香、抚琴等游艺项目的设置能够起到较好的陪衬效果。但茶会的不二主角一定是茶,泡茶以及茶汤才是茶会的灵魂,品茗空间的设计与营造、茶席的布排
期刊
唐贡山下,邵国强请我们喝野生的手工茶。沸水注入玻璃杯,阳羡茶的叶片在汤中慢慢舒展,空气中开始飘漾略含甜味的醇香。未上口,我已陶醉在这茶的色香形态中。轻抿一口,邵国强见我点头称许,像孩子般笑了。他说这茶长在廿三弯上,无污染,无公害。  我到过宜兴许多次,第一次听说廿三弯。  廿三弯又名啄木岭,是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间的一座界山,传说当年项羽被刘邦追杀,慌不择路,从这里策马翻山越岭逃到浙江,在山坡上留下
期刊
一场茶会的策划实施就如同一句古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周密细致的策划是茶会的灵魂,也是茶会主办者前期发挥所有灵性思维,后期踏踏实实逐一落实的主线条。前几年,茶会不多见,茶人们的聚会并不是很有主题性,形式上对于环境、器物、氛围的营造并不是很讲究美感。现在,各地举办的茶会多了起来,大家不仅在茶会主题上各出奇思,在场地选择上也是新招迭出。但不论是什么形式、内容的茶会,一定要扣紧“茶”这
期刊
1茶会与看茶艺表演有何不同?  “茶会”是大家以茶为媒介达到参与欣赏泡茶、品赏茶汤,或朋友联谊的目的。“看茶艺表演”是看别人从事茶道演示或茶艺表演,或许也可能喝到一杯茶。  2茶会如何分成纯品茗与联谊性?  为庆祝公司成立百年,以茶会的方式庆祝,设数十茶席,来宾游走于茶席间,一面喝茶一面交谈。这是联谊性的茶会。  邀请一些朋友举办茶汤作品欣赏会,一位泡茶师或多位泡茶师,大家坐在每席泡茶师面前欣赏泡
期刊
从仓桥直街到前观巷,穿越居民区,七拐八弯,在一条幽深静寂的巷子里,于黛瓦之下、粉墙之上,我又看到了“青藤书屋”的牌匾。  第二次走进这个小院,满眼陈迹,竟如故1日。记得七年前我独自到绍兴游玩,意外到此,一场原本无可无不可的参观,瞬间变成两个灵魂跨越时空的邂逅——不是我撞鬼,实在是书屋主人绝世的才华,附着在字里画间,震摄住了我,令我不得不记住他、记住这个疯子:姓徐名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
期刊
每日维他命苏苏 老蒲 在福州北三环中路和平西桥地铁站边,有个小区叫和平街拾一区。在和平街拾一区,有个新开张的茶空间叫“拾一叵”。  如果不是好友介绍,你不会对这个藏匿在二楼的拾一区有任何好感。虽然从门脸儿看,这儿几乎和任何一个街边茶社毫无二致,甚至跟高端大气上档次或者低调奢华有内涵都不沾边儿。但如果你肯多花两分钟推开大门,攀几层阶梯,进入待客区,一定会后悔刚才轻率的念头。  “拾一區”是“风子”和
期刊
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吃橘子,大的橘子酸,小的橘子甜,当我们拿起酸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太酸,要庆幸它是大的;当我们拿起小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是小的,要庆幸它是甜的。”人生便是如此,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别在意是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风景,惟愿轻轻走过,一路莲花次第开放。  对于茶客而言,我很喜欢一句话——路过的终点在手心。茶也是如此,一如旅途的风景一般,一方山水的邂逅,或许此生便是
期刊
武夷茶人中,我与阿松相识最早。他在上海有茶铺,每次路过我总爱去那里小坐。他家的岩茶,我喝得多,买得也多,百年老枞水仙、水金龟、肉桂……都让我回味无限。每当我赞不绝口时,阿松就自信满满地说慧苑坑最深处、“鬼洞”、牛栏坑都有他们家的茶园,给我看那里的照片,真美。  “什么时候去看看。”我情不自禁。“好呵。”他一口答应。  这话一说多年。甲午中秋,友人徐谦邀我上武夷。前两天,我在桐木关。阿松通过微信得知
期刊
东西看得多了,用得久了,总能总结出些什么。体会也好,心得也罢,这些所得和大家分享,如若能有些许的帮助,也是好的。“楠得好器”的初衷就这样简单。  有人说:生下来,活下去。人生该是有很多的艰难,日子或是有太多的不易。悲剧总会上演,如何甄选,是一门穷一生都无法练达的学问。于是,散淡人生于一席茶间。非避世,是温雅与平和的生活求索。然,一席茶的杯具,依然需要鉴别的锐利眼光。  杯具,无非材质和器形的区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