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体现的一个重要教学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即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用好新教材,必须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转变,切不可“穿新鞋,走老路”。我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并以学生自己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只有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克服“惯性”
用老观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实现。许多老师习惯于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只作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转变观念,使自己适应新的教材和教法。
二、放开你的手——解放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使课堂变成学习实践的场所。学生在动手、动脑、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包办”和对课堂的“垄断”,只能培养出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然,解放学生,不是不要老师。老师仍要讲,但老师的讲是为了指导学生去怎么做,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和经验,是为了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为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狭窄到广阔、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学趣。因此,老师在新教材面前,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生从动手中学会动手,从分析中学会分析,从感悟中学会感悟……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做学问。如,我在教学生预习文言文时,每课都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议、特殊句式。上课时,学生涌跃发言,形成交流的气氛,互通有无,基本上能把要找的内容一网打尽,但也有遇到争执的时候,老师稍作点拔即可。
三、几点具体的做法
1.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
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设计好预习的题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看教师钻研教材的功夫了。
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他们会懂得不同类型的课文应如何预习。
2.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
在教学中,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 ,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告诉他至少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領同学纠错,然后再作范读;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可让学生先口头翻译,然后纠错,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同学们都认为满意为止,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一旁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
3.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
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就是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问,而且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这样老师才能选择准角度,把握住难易,掌握好分寸。让学生都参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让学生帮助老师作教学前的准备,查资料、制作教具等。教学前或教学后,可经常围绕“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教”的话题作交流讨论,让学生随时写“给老师的教学建议”。这些交流、讨论和建议是来自实践的活生生的教学法,甚至是书上未曾写进去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老师坐在学生座位上,进行教学,打破老师总是在讲台上讲,学生总是在台下听的陈规。当然老师的听又不同于学生的听,只是换了一个视角,去观察、体验、探索指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一个博学者,而且是一个垂范者、履践者、学习者。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是例子。我套用这句话说,老师也应是例子——是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例子。
传统教学观念总是占据着教师们的思维,要想改变是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只有下定决心转变观念,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克服“惯性”
用老观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实现。许多老师习惯于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只作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辩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生怕记丢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转变观念,使自己适应新的教材和教法。
二、放开你的手——解放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一定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让学生亲自去做,使课堂变成学习实践的场所。学生在动手、动脑、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事实证明,老师的“包办”和对课堂的“垄断”,只能培养出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只能遏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当然,解放学生,不是不要老师。老师仍要讲,但老师的讲是为了指导学生去怎么做,是为了教给学生方法和经验,是为了作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为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狭窄到广阔、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学趣。因此,老师在新教材面前,首要的任务是克服旧的教学模式的“惯性”,生从动手中学会动手,从分析中学会分析,从感悟中学会感悟……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如何做学问。如,我在教学生预习文言文时,每课都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议、特殊句式。上课时,学生涌跃发言,形成交流的气氛,互通有无,基本上能把要找的内容一网打尽,但也有遇到争执的时候,老师稍作点拔即可。
三、几点具体的做法
1.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
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老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在预习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经常发生分歧,经常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都得到提高。这里,教师要特别注意设计好预习的题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看教师钻研教材的功夫了。
学生一旦养成预习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他们会懂得不同类型的课文应如何预习。
2.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
在教学中,老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 ,两者有着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告诉他至少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領同学纠错,然后再作范读;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可让学生先口头翻译,然后纠错,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同学们都认为满意为止,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一旁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和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
3.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
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就是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问,而且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这样老师才能选择准角度,把握住难易,掌握好分寸。让学生都参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让学生帮助老师作教学前的准备,查资料、制作教具等。教学前或教学后,可经常围绕“假如是我,我会怎么教”的话题作交流讨论,让学生随时写“给老师的教学建议”。这些交流、讨论和建议是来自实践的活生生的教学法,甚至是书上未曾写进去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适当的时候,安排学生走上讲台,老师坐在学生座位上,进行教学,打破老师总是在讲台上讲,学生总是在台下听的陈规。当然老师的听又不同于学生的听,只是换了一个视角,去观察、体验、探索指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是一个博学者,而且是一个垂范者、履践者、学习者。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是例子。我套用这句话说,老师也应是例子——是学生做学问和做人的例子。
传统教学观念总是占据着教师们的思维,要想改变是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只有下定决心转变观念,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