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教学的源头活水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er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质疑还是成功的开始。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把“释疑”作为天职,更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悉心呵护学生主动发问的积极性,使学生勇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新课标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课余时间能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沟通,使师生双方在情感上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问。教师应在课内合理安排时间,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更应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提问,不盲从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质疑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给予质疑的时空,让学生能问
  
  由于受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等影响,有些问题在课堂上没能及时提出,有些问题暂时未发现,但在课后作业、练习、复习中发现问题的存在,教师应该让学生及时记录这些问题,不要让突闪的疑问在瞬间消失。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 “问题卡”,随时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卡片上,适时向教师提问。
  
  三、创造质疑的条件,让学生愿问
  
  作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在设计上既要注意教师“教”的过程,又要注意学生“学”的过程;在课堂实施中既要重视启发学生的“答问”,又要重视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教会他们如何进行提问,怎样提问,尽力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条件,让学生会抓质疑的关键,能提出一些有效问题。如《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热点”,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使之能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出示小蝌蚪、青蛙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外形,说说对这两者的印象;在比较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小蝌蚪要出发找妈妈了,你有什么问题吗?再综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教师在课堂实施中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问题的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
  
  四、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乐问
  
  为了让学生敢问、会问、问出水平,教师应采取一些激励机制,激发学生乐问。教师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问”“答”竞赛活动,对“敢提问”、“会提问”、“问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把有价值的问题在“黑板报”、“雏鹰天地”等进行展示,这样让提问的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让其他同学能从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一个“质疑———解疑——体验成功——再质疑”的良性循环。
  
  五、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时,如果不得法,流于形式,就收不到好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从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质疑。
  (一)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展开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如教学《捞月亮》,教师在提示课题后,先教生字“捞”,教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算捞吗?”学生说这叫拾或捡,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字怎么解释?学生回答从水里取东西叫做“捞”。教师这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一词。这时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的状态,积极地提出了疑问:“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分析了。可见学生能发现问题,正是因为教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设置了悬念,打开了封闭学生思考的心锁,从而达到了“释其所疑,长其心智”的目的。又如《你们想错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你们”指谁?他们想什么?错在哪里?这句话是谁说的?教师不必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寻找答案。
  (二)引导学生抓住词句质疑。
  理解词句是读懂段、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如教学《飞夺泸定桥》,先引导学生找出课题的中心词,理解后,提出疑难问题: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飞”表现在哪里?“夺” 表现在哪里?带着这三个疑问,细读课文后,学生能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中心句提出问题,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学生读课文后提出: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工作非常劳苦,二是生活极其简朴。学生所提出的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具体事例来赞颂周总理的崇高品质。进而引导学生提出:劳苦体现在哪儿?简朴又表现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一是抓住关键细节和重点词句细细体会,二是研究内容上的相互联系并进行比较,深入体会周总理的伟大。
  (三)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联系提出质疑。
  课文各部分或课文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中的“疑”有时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的,有时需要启发后学生才能发现。学习《穷人》这课,有学生质疑:“桑娜想,寡妇的日子真困难,接着又说真难过,这两个词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只要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这一节,强调注意语言的变化,联系上下文领会含义,最后学生就会懂得这是递进句,前者是说明生活很困难,但勉强度过,后者说明难以勉强度过。又如《凡卡》这样反映旧时代儿童悲惨遭遇的课文,学生学过很多。可先设疑,经过回忆对比,思考后发问,通过质疑,学生思想认识更加深刻。
  (四)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的质疑。
  课文中没有的情节和人物的外表、内心活动、语言以及文章中形象和抽象的语言,通过质疑可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进而展开想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写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的,他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当时邱少云可能是怎么想的?就得要求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细想,再观察课文插图,进而展开合理的想象。
  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促其得法善问,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可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质疑,从重点词关键句中质疑,从写作目的上质疑,还可以从内容的展开处质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筛选。只要指导得法,学生能真正学会提问,定能提出有质量、有创造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学—思—问—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实践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面向未来的需要。
其他文献
四爷的品味毋庸置疑,胤禛作为皇子,自幼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熟读儒、道、释各家经典,继位之后,遵循圣祖康熙皇帝以程朱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以儒治国方略,以“人心惟危,道心惟
期刊
摘 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我认为,语文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生活 语文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 要:创新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课教学,也离不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如此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
康熙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受称赞的皇帝之一,他非常好学,正如《清史稿》中记载:“圣祖天纵神明,多能艺事,贯通中公历算之学,一时鸿硕,蔚成专家,国史跻之儒林之列.测绘地图,铸
期刊
几天前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一课,很有感触。《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该文作者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感动了上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最终升腾到空中,化为七颗钻石般的星星。故事告诉我们爱心是永恒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无可非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堂气氛应该很好,学生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风调雨顺,四海归一.乾隆本人的成就感与自豪感造就了他寻求文化艺术上的一种表现欲,在艺术风格上,开始显现出堆砌、铺张和
期刊
“小时候妈妈说,‘如果你当兵,你将成为将军;如果你当神职,你将成为教皇.’我想成为画家,于是我成为了毕加索!”rn在西班牙,有一位著名的共产党员,名叫:帕布罗·迭戈·荷瑟·
期刊
以书法“写”梅rn因品质高洁,个性孤傲,梅花历来备受古代文人推崇,诗词歌赋、水墨丹青,处处可见其冰姿倩影.有人仅以梅花做物象,借以标榜自身的不流世俗,也有人是真正爱梅、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音乐教育的作用出发,立足于当前国内音乐教育的现状,结合国外音乐教育成功的经验,紧扣新教改的精神,从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两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发展音乐教育的新观点。  关键词:音乐教育 新课改 教师素质 以学生为主体    音乐,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